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黑色之聲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黑嘴04 - 嘴嘴邊緣性人格 嘴嘴狂粉

黑色之聲
·
·
圖片來源:角媽 https://reurl.cc/0zR2z9

黑編最近看到這篇在「CASE報科學」介紹「邊緣性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文章(https://reurl.cc/3195oO) ,覺得跟某一種網路人格十分地雷同,就自以為是地對兩者進行概念投射,以下論述毫無心理學及社會學的支持(建議先瀏覽完「CASE報科學」的介紹再來看此文)。

在網路打滾了一段時間都會發現,原本在線下粉跟狂粉的行為和各自的同溫層厚度在線上都會被加強及深化;而粉有各種的樣態,狂粉亦然,黑編這邊要拿來跟邊緣性人格類比的是狂粉的一種,並不能推及到所有的狂粉,但以下會單用「狂粉」來當代名詞。

(『』內之文引用自「CASE報科學」)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的「自我形象」非常不穩,他們非常沒有安全感,正是因為太害怕自己會被拋棄,所以才要這麼積極的「抓緊」別人,可是如果這個人的行為或想法「不順」患者的心意,他們又會很快的感到失望,直到難以自制的地步,例如:馬上「翻臉」、將對方貶的一文不值、透過傷害自己、物質濫用、衝動行為等,來幫自己恢復平靜,但過沒多久又會複製同樣的模式繼續生活』

👉️👉️ 把上文的「抓緊」別人改成「說服」別人,是不是有既視感 ?

『而從心理動力學派的角度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例如:利用「分裂」這種機轉,將世界觀分成「好與壞」、「對與錯」等,然而在正常的情況底下,隨著我們長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發現,事情永遠都有灰色地帶,就像是面對我們自己欣賞的人一樣,他們偶爾當然也會出現不好的行為與特質,但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的這種二元思考模式(binary thinking),會讓他們難以體諒這種對正常人來說是相當司空見慣的事實(defensive mechanism)。 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使用「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這種機制,將自己不想要的負面認知、情緒等,全部投射到另外一個客體身上,誘導對方按照自己心中所預期的來表現,然後印證自己是對的。』

👉️👉️ 這段文倒是可以直接完整地套在狂粉身上。

『患者建立的不穩定人際關係,可不只「快速結交新朋友」而已,某一些患者會因為無法忍受獨處、急著找到抒發情緒的出口等因素,快速地跟剛認識沒多久的人發生「性行為」,但是過沒多久又更換性伴侶,因此有學者懷疑,這種衝動而不顧後果的行為,會不會讓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染上性傳染病的風險與普通民眾不同?』

👉️👉️ 把這段落的「性行為」改成「爭論」,「性傳染病」改成「意識形態」差可擬。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況,把它歸類成心理疾病純粹是西方醫學對偏離他們定義的「普通心理狀況」的一種分類,而狂粉也是一種心理狀態且在網路上被放大化。而兩者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沒有一個信仰中心,但狂粉有既定且可傳染的意識形態信仰。

在此不是要汙名化狂粉,也不是要抵制狂粉,這只是一種心理狀態,因為我們在某些非常執著的moment也都會掉進這種狀態,只是某些人進去的時間長了點,某些人爬得出來;對於正在洞裡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尊重,然而我們也要知道尊重是有其限度的,當對方開始對自己「很」有害或對一個群體「很」有害時,我們還是需要思考進行適度的規範甚至到隔離,而這個「很」的掌握是十分地困難,可能也是我們需要用一輩子來學習的;但不要太快放棄交流的機會;另外,如果溝通幾次後感受到對方沒有要和你交流的話,就轉身吧。

圖片來源:角媽 https://reurl.cc/0zR2z9
圖片來源:角媽 https://reurl.cc/0zR2z9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