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36《史記》卷八〈高祖本紀〉22:得人才者得天下!
──────────原文──────────
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謹守成皋。若漢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乃行擊陳留、外黃、睢陽,下之。漢果數挑楚軍,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項羽至睢陽,聞海春侯破,乃引兵還。漢軍方圍鐘離眛於滎陽東,項羽至,盡走險阻。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韓信。韓信不聽。
──────────翻譯──────────
來到漢王朝第四年,項羽對「海春侯」大司馬「曹咎」說:
「你們謹慎地守住成皋城(謹守成皋)。如果漢軍挑戰,千萬不要應戰(慎勿與戰),只要別讓他們東進就可以了(無令得東而已)。我在十五天之內一定能平定梁地,回頭再跟將軍們會合(復從將軍)。」
說完後,項羽便率兵前去攻打位於碭郡的「陳留縣」、「外黃縣」、「睢陽縣」,並且全都攻下來了。此時,漢軍果然多次向守在「成皋城」的楚軍挑戰,楚軍都不出來應戰。接著漢軍派人辱駡他們,接連五六天,「大司馬」曹咎在氣憤之極,便領兵橫渡汜水。但是,當士兵渡河過一半時,漢軍出擊,大敗楚軍,繳獲了楚國的全部金玉財物。「大司馬」曹咎、「長史」司馬欣只能選擇在汜水上自刎。當項羽到達睢陽縣時,聽說「海春侯」曹咎等人已經被打敗,便趕緊率軍回來。漢軍這時正把楚國將領「鐘離眛【音同妹】」圍困在滎陽縣的東面,當項羽趕到時,漢兵已全部跑到深山險阻地帶去了(項羽至,盡走險阻)。
同一時間,韓信已經攻下齊國後。便派人去對漢王說:
「齊國和楚國相鄰,我的權力太小,如果不立我為代理之王,恐怕不能安定齊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
面對韓信的要求,漢王本打算去教訓一下韓信,但「留侯」張良說:
「不如趁此機會立他為齊王,讓他自己為自己守住齊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
於是漢王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聽說龍且的軍隊被打敗,就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去遊說韓信反漢。韓信沒有同意。
─────────解說與心得─────────
綜觀這兩段史料,可以明顯看出項羽與劉邦陣營在「人力資源」的深度上有明顯差異。
原先握有優勢的項羽,在始終無法完全擊潰劉邦,加上又有韓信、彭越等軍團的逼近下,此時已陷入劣勢。這局勢激起了項羽的「英雄本性」,也就是親自披掛上陣去收復周邊的領地,以扭轉目前的困境。但最令他擔心的是,當他離開後,現有的根據地該如何保住呢?因此,他再三囑咐大司馬曹咎,一定要堅守半個月,一定要等他回來。
另一方面,一度潰敗的劉邦在奪走下屬的軍隊後站穩腳步,而被他奪走軍隊的下屬──韓信卻依舊能收復整個齊國地區,所領有的地盤甚至比劉邦更大的情況下,希望能獲得「齊王」的封號。
由此可見,項羽的下屬根本無法獨當一面,相較之 下,劉邦的下屬不僅能獨立作戰,甚至也能立下赫赫戰功。這些「板凳球員」的差異,決定了這場楚漢相爭的最後結局。
然而,造成這樣的差異,似乎也與兩位領導人的特質有關。
項羽雖然看似對下屬還不錯,但底下卻沒有任何有才華的人物。反觀劉邦雖然對下屬沒有特別好,時常動怒,但他在氣消後仍會接受謀臣的建議,接納比自己有才華的人物。以此來看,項羽似乎不喜歡身邊有比自己還有能力的人,而劉邦對此較不在乎。也因此,劉邦底下的人可以盡情發揮才能,而項羽只能靠自己四處救火。
兩個不同的領導風格,形成了兩種不同特質的團隊:
一個是傳奇英雄「項燕」的後代,在無法接受有人比他強大下,始終不接納更強的夥伴,也不敢放手,甚至也不能放手讓下屬去做;一個則是願意聽謀臣建議的「寬大長者」,下屬各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能人。
歷史就是「人」的故事,是由「人」所開創的局面。無法掌握人才,一心只想靠自己的項羽勢必落敗。但掌握很多人才的劉邦,該如何駕馭這些比自己優秀的人才?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