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聖人兩朝天子的朱姓
有個新認識的姐,姓朱。
她得意地說:「一朝聖人兩朝天子的朱」。
「聖人」說的是南宋儒家理學巨擘朱熹,而明朝的「朱」人盡皆知。
不過還有哪一朝是姓朱呢?對歷史沒有太關心的人,應該早就忘光了,但小弟我卻恰好對歷史大有興趣。
唐朝與宋朝之間,大家還記得「五代」嗎?梁、唐、晉、漢、周這五代,為了避免與其他朝代混淆,都要加一個「後」字,亦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後梁
篡「唐」建立「後梁」的帝王正是朱溫(朱全忠),他就是這個朝代的一代霸主。
朱溫是唐末宣武節度使,藩鎮割據的一方土匪,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稱帝後更為淫亂荒唐,後被兒子朱友珪刺殺。這個朝代和這個人完全沒有可稱頌的事蹟可言。
為何大家對這個王朝非常陌生?因為他只是個短命17年的朝代,朱溫是個在軍閥相互之間奪取政權的頭目而已;雖然朱元璋也是做同樣的事,但他掛著推翻蒙古異族的功勳,又建立了比較長命的王朝,所以大家對明朝當然比較有印象。
不過明朝卻是個爛污王朝,黑暗落後、思想僵化、戕害人權,無一可取,大家對明朝的記憶,都是在於錦衣衛、東廠、西廠這些毒害百姓的壞事才有強烈的印象,與元朝蠻夷統治之下文化落後的環境相比,幾乎沒差多少。
宋朝雖然衰弱,武功荒廢,但起碼武弱文強,留下了很多文章詩詞,就連一個差勁皇帝宋徽宗趙佶,都能留下瘦金體這樣名留後世的書法。
但明朝則全部沒有,武沒有、文沒有,漢、唐、清曾出現過的「盛世」更是天方夜譚。
當然,你說明朝朱祁鈺任用于謙、萬曆中興張居正,名臣海瑞、名將戚繼光、袁崇煥等等,但這都是在大時代中僅僅能發出一些微弱的光芒,挽救不了一個王朝的黑暗命運。
儒家
我們談談朱熹前,先來說儒家。
儒家學問很值得尊敬,但並不適合用在政治上,有很多歷史學者都認為中國根深蒂固的衰敗就在於儒家思想,把政治僵化。
由現代研究反思可證,政治是要依靠法治及民主,古代沒有民主思想,但最起碼應該要有「法治」,也就是法家思想。但自從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歷代就再也看不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學術百家爭鳴了。
中國歷史上只要使用法治理論變法圖強,沒有不收到國富民強功效的,「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王猛」都是偉大的政治家,不過很可惜的,這些變法者都受到既得利益者反撲,他們的變法也都必須受到皇帝的支持,一旦皇帝態度生變、或更換一個帝王,這些「法治」就會瞬間崩盤。
理學
理學這個學說是儒家的「嚴格教義派」,比儒家原本要求的還更需要嚴以律己,他們認為「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朱熹認為人所稟受的「理」稱為「性」,人類雖是萬物之靈,卻與宇宙萬物一般,其形體皆由「氣」構成,在感情和慾望的驅使下「完全不能自由」。
但這個結果就在於他們更嚴格要求別人,但自己本身並做不到!因為違背人欲是不可能的。「理學」前身叫做「道學」,我們在罵人「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稱「假道學」就是來自於此,之後改「道學」叫做「理學」,一方面取其「理」字精義,一方面是想改變大家對「道學」的汙名化,但事實上思想本質並無多大改變。
朱熹
朱熹的一個醜聞,是與唐仲友爭奪一個藝妓嚴蕊(剛剛才說理學是滅人欲,結果這位大師就過不了情欲...),但這一直未知真實性,可能是野史造假,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理學太嚴格對待他人,所以才會導致外人意圖攻訐抹黑,朱熹因為樹立不少敵人而遭致很多負面傳聞,多少影響他後世的名聲。
儒家學派雖不適用政治,但卻是一門重要思想哲學,源遠流長、是理論宏大教化人心的精深學問。
朱熹將儒學發揚光大,在以往的「五經」之後,更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集合成「四書」,自此之後四書的重要地位逐漸超越五經。朱熹並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主義的「理氣二元論」。
理氣二元論簡單來說:「理」是自然運作的法則,「氣」是萬物構成的要素,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後」,「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根源。
朱熹亦是一位自然科學家,深入探討過各種自然變化,雖然有人認為中國的自然觀都是出自於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現象都是藉由經驗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實際上是仿礙真正科學的進步,不過這並不會動搖這位思想家的偉大。
雖然朱熹與他的師祖孔子一樣,在現實為官時都樹立敵人,也有留下很多不好的名聲,但瑕不掩瑜,偉大的思想學問建立與傳播,都為後世帶來了非常深遠的正面影響,朱子一樣成為儒家學派的聖人,與孔子一樣受人尊崇。
結論
我們回到一開始。
若您是朱先生朱小姐,建議你只要提《朱子》的這位儒聖朱熹就好,別提那兩朝荒唐天子了。
但只怕一般人只知道朱元璋,朱熹你可能還得解釋半天...我也不知該怎麼辦,壞人的名聲總是比好人響亮。
※曾有一個朋友姓魏,他搬出「魏徵」時還得稍作解釋一番,但說魏忠賢時就秒懂,這真是無言!
文2019.5.24
增修20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