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移民前 (2) 我的原生家庭
如果有看過上一篇文章,可能會驚嘆:
為什麼我這麼 "仇老"?
為什麼我對華人文化恨之入骨?
這要由我原生家庭説起。
我出身父母雙全的家庭,卻沒有感受過愛。
我有物理上的家,不愁伙食住宿,也沒有受很多肉體上的虐待。
但精神上的創傷,往往比肉體上的創傷更可怕。
移民這件事情,迫使我重新面對自己,
選擇需要留下的關係,斷捨離一些已經習以為常,但有毒的關係。

現在回看,除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我想不到怎樣形容這段童年。
詳細大概可以拍一部電影,或者寫一本書。
決定把它們簡單在這個樹洞寫一寫,自我心靈 Detox 一番。
也讓出自正常家庭的人擴闊一下眼界。
家庭溝通
我自問小時候真的不是個乖小孩,
自幼稚園起,經常被老師約見家長。
出席的永遠是家母,因為家父知道一定會把我痛打一頓。
除了身體上的毆打,沒有其他教育意味。
家母因為不忍看見,又不想跟家父衝突,自小事事向父親隱瞞。
例如我考試成績不佳,她會推説學校遲派成績表,
直到拖到家父忘記這事情。
家父自己都是一個脾氣非常重的巨嬰,
只要有事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家母則只會逃避,息事寧人。
而且他幾乎每句説話都非常具有攻擊性,極少讚賞別人。
即使他覺得你做得好,他會説:你“今次”又幾醒喎,啊才。(啊才是蠢才的意思)
開心的事情跟他分享,會被潑冷水。
不開心的事情跟他分享,會被落井下石。
人生大事小事,當然儘量不要給他知道。
就算有事情必須告訴他,他一定要最後一個知道。
家母是一個經典華人社會的 “女人仔”,
説穿了就是丈夫的附屬品,丈夫説一她不敢説二。
無論家父做什麼,她保護孩子的方式只有隱瞞,
從來不跟丈夫正面衝突,也不讓子女跟她丈夫衝突。
這是我認識的父母。
家庭飯局
雖然出身公屋,但我們缺的從不是物質。
可能因為我有阿氏保加症,自從小學家裡買了台電腦,
我被容許終日沉迷電腦,連吃飯都對著電腦吃“碟頭飯”。
反正家裡除了今晚飯菜的味道,其實沒有什麼可以溝通的。
14年和19年社運期間,深藍的家父在家裏看電視的説話,相信也不必多説。

結婚後維持每星期回老家吃飯的習慣,
“吃飯” 就是照字面解釋,坐在一起,把枱面上的食物放入口。
整頓飯無任何有意義的溝通,跟茶樓搭枱沒兩樣。
這景象當時也令太太非常驚奇。
“為何我還要回去?” 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
大概是我始終為人子女的責任感?
每星期這頓飯是我跟這個家庭唯一的聯繫了。
這是我認識的家庭飯局。
親子關係
跟家父相處最深刻的印象有兩個片段:
第一個片段在我手抱的年代,當時流行的家庭活動是在維港兩岸看煙花。
依稀記得當時下着毛毛雨,而且人很多,我有幸獲得爸爸抱抱。
可惜當時是賽馬日,我又頑皮拉扯爸爸的收音機。
結果被他重重摔了在地上,從此我不再要爸爸抱抱。
第二個片段在有點智力的年紀,跟媽媽買了個拼圖卻無力完成。
看到爸爸下班歸家,自然想他陪我玩。
結果他因為上班累積的脾氣,狠很罵了我們一頓,
還罵媽媽買玩具浪費金錢,從此我不再要跟爸爸玩。
這是我認識的親子關係。
差別待遇
"生仔無心肝","生舊叉燒好過生你" 是這種香港人家庭的金句。
因為自問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被差別待遇我是自認活該的。
我自小讀書成績不好,經常在學校頑皮被抓被罰,
我做什麼都被罵是應該認命的。
但妹妹卻是經常名列前矛,絕對稱得上品學兼優的乖女孩。
所以家父每次回家, 就會呼喊 “我的爛鬼兒子”, “我的乖女兒“ 。
但其實妹妹也沒有比較好過,分別是:
家父餵我吃的 99.9% 是屎,餵妹妹吃的還是有 95% 是屎,就少罵兩句而已。
再好的成績,全級第一名,只要不是100分,都是 “無鬼用”,
因為他以他的小學的學歷,考試默書是要滿分才對的。
這是我認識的家庭交流。
生命何價、被拋棄的恐懼
家父在地盤工作,有很多不同的判頭。
記得其中一個判頭,不幸育有一個患唐氏綜合症的小孩,
經常大小便失禁,他以別人家的不幸為樂。
經常説道“若然我有這個小孩,我一早帶他去遊船河” (意即帶出公海,然後踢落海)。
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子女,聽到這種説法會有什麼感覺?
大概是 “父親英明” 吧!
不,他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就讀小五時曾經因為體育課被踩斷腳,住院幾星期。
終於康復出院了,某天家母告訴我:
“醫生曾經説你有機會長短腳,還好沒有發生,不然爸爸一定不要你了”。
這句話對一個十歲不到的小孩,是何其震撼。
首先有一個這樣想法的父親已經夠恐怖,
然後這個母親選擇把這樣的想法告訴她幾歲的孩子。
這是我認識的生命價值。
為什麼我不是孤兒?
華人父母最愛説子女是“石頭爆出來、在街上撿回來”。
我小時候也傾向相信這説法。
因為他們作為父母,跟書本上説的父母是兩回事。
朋友同學的父母,會説鼓勵的説話,會分享生活點滴。
我回到家只可以吃飯,睡覺,不開心的話在牀上自己哭。
對了,家父説男孩子不應該哭,抓到會被打的。
有時不禁會想,其實為什麼我不是孤兒呢?
孤兒也對父母親有點美好的想象。
正如孤兒仔歌詞,"若想抱抱就等待轉世"。
最少他會覺得抱抱是件好事。
但是我不了,討爸爸玩會被罵、抱抱會被丟在地上。
媽媽只會在旁邊小罵爸爸,卻不會出手阻止。
這是我認識的爸媽。
身教
家父在中國內地出生,跟隨爺爺先來到香港。
然後家父埋怨沒有被嬤嬤照顧。
從此他的家庭分開兩派,爺爺派和嫲嫲派。
自從鄉下祖屋重建,金錢和利益作遂下,衝突加劇,
可能嫲嫲派罵他“有娘生無乸教” 正中要害,
此後兩派除了行政需要幾乎不相往來。
幾年前嫲嫲在醫院病危,尚有一點聯絡的姑姐好心聯絡家父.
獲得冷冷的一句: "那關我什麼事?"
這是我認識的“孝道”。
道歉
二十多年以來和他同一屋檐下,
不曾在他口中聽過任何道歉的字句。
對,連不小心碰撞到對方的 “對不起” 都沒有。
大事小事,不管是誰錯都不會道歉,輕輕嬉笑帶過完事。
曾經一晚他弄丟了房產證,態度惡劣,
冤枉家母 “不是你動過我的東西怎會不見”,
發着脾氣找了一整晚。
結果證件原來是他之前給了其他親戚,
事後當然也是沒有道歉,連一點表示也沒有,裝作沒有發生。
這是我認識的處世態度。
結婚後的事情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加上香港家庭幸福的公式,必須結婚生子。
所以自結婚第二天 Honey Moon 蜜月旅行開始。
兩老最關心的,是我們什麼時候生子。
關心到幾乎需要在家族 WhatsApp 群組,
提醒我們每晚記得交配。
到結婚兩年未有結果,每頓晚飯都要追問:
什麼時候生個孫給我玩?
兒子長大了不好玩了,叫他弄個新玩具,生個孫兒給他玩吧。
我每次聽到都火冒三丈,理智線斷掉。
生命是用來給你玩的?
玩出我一個悲劇不夠,還要禍延後代?
我們領養了一隻貓女兒,也從來不會說領養來玩吧。
再過兩年我們終於決定生育,但不幸流產了。
家父明知這個事實,竟然在我妹妹的婚宴,
在主家席當眾親友面前大放厥詞:
“期待抱孫很久了,可惜中空寶”
此後還不停繼續抱怨我們不孝無後,説自己兒子性無能。
他們童年傷害我,我長大後傷害我愛的人,
還可以覺得子女欠你了?
到這時我知道這已經是個 Point of no return.
“討論” 移民
為什麼“討論”要有引號,因為跟他們的溝通從來是單向的。
雙方只有各自表述,而且只要你不同意他,他就會發脾氣人身攻擊。
而且人身攻擊程度之低劣,大概等於罵李嘉誠是窮鬼。
例子是我成功跟公司申請 Relocation 到外國繼續工作,
家父堅持不相信,堅持我去外國是做“洗大餅”。
再次因為華人幸福公式,移民絕對是大逆不道之事。
這當然不用任何討論,移民 = “狠心拋棄兩隻老鬼自生自滅”。
還要移民到他最討厭的西方國家,簡直罪該萬死。
説畢大發脾氣一頓,家母再次息事寧人,勸説不用再説了。
雖然移民的決定大家心知肚明,但自此一年我們沒有再談論這話題。
在起飛前一個月終於決定盡我當別人兒子的責任,
告訴父母移民的日期,因為即使我沒有好的家庭教育,
但後天總算學會了待人以禮,不辭而別始終不好吧。
最終得到 “我真係恭喜你啊” 的回覆,整個對話在15秒內完成。
我猜這句話,大概是我家父對我的最後遺言。
因為自此他沒有再對我説任何一句話,
吃飯斜眼看電視,對我一家視而不見。
我彷彿是一項失敗的 "養兒防老" 投資,
需要立即止損離場,多看一眼都徒然傷心。
他貴為人父親,當然可以大義凜然斥責我這個不孝子,我配得天打雷劈。
但斥責之前麻煩先撥個電話,看看他自己媽媽是否還健在。
這是一個關係的完結。
Find the way out
現在回想其實這也很好,非常感謝他首先做醜人,
令我對這個原生家庭僅餘的責任感都消失了。
不論我有沒有移民,從今開始,
請從我的人生消失,以後各不相干。
因為你們給我留下的傷跡,我還要用餘生來治療。
我不要活在你們的陰影下。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