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析:烙印在《記憶拼圖》的線索成為自我喪失的符號
中文名稱:《記憶拼圖》
英文名稱:《Memento》
上映時間:2000年
國家名稱:美國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演員:史蒂芬托波羅斯基 / 蓋皮爾斯 / 凱莉安摩絲 / 喬潘托利亞諾 / 馬克伯恩約尼爾
《記憶拼圖》是一部懸疑劇情片,男主角在一次受傷過後即患有短暫失憶的現象,因此透過照片、刺青與筆記的方式讓自己對於某些重要的記憶能夠保留住關鍵的線索。男主角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追查殺妻的兇手。這部電影最具特色的地方是敘事的手法採用一段接著一段的倒敘敘事來一層層釐清線索的產生與發展,讓情節裡看似理所當然的狀況出現反轉的可能,令讀者產生想像的落差,形成衝擊的效應。同時,透過不斷插敘倒敘的接連出現,將男主角的心理狀態做出完美的詮釋。
倒帶記憶:不僅讓你看到線索如何產生,也讓你明白線索可能產生的誤導
電影開頭就以時光倒轉的鏡頭傳遞情節的本質,從一張拍立得照片的顯影到褪色的過程,暗示記憶的衰退,然後才在男主角的畫面中展開倒帶的動作。此舉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先行將倒敘觀念注入到觀眾的意識裡,讓「記憶」的消逝與再產生成為畫面中的聚焦所在。
男主角的照片、刺青與筆記,是唯一可靠的線索,但是透過情節的層層推演,卻讓觀眾發覺「線索」產生了誤讀的現象。這就衍生出有趣的話題,就是文字的多義、歧義和語境的關係與連繫,讓事物在相同的文字裡解讀出和原意不一樣的結果與影響。在記憶不牢靠的時候,文字紀錄就成為行動前參考的指令,既然現實不可靠,那麼自己記錄下來的照片與筆記總是不會騙人吧!這就成了《記憶拼圖》詭譎的戲劇張力之所在。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數位媒體設計科專任講師黃絜如發表的論文〈記憶拼圖拼記憶:概念地圖利用於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腳本內容之資訊設計與探討〉(頁123-137,實踐設計學報5期,2011年10月)中提到「概念地圖」與「媒體即訊息」兩種方式解構男主角的記憶系統,讓讀者可以更加聚焦地深入觀察電影敘事中成為「線索」的元素如何對男主角產生影像並且生產出盲點。總之,以上兩種方式最主要的論述即在「互動性」與「存在價值」的建構,使得電影呈現豐富的想像空間與戲劇作用。
面對真相的抉擇:負責或逃避
《記憶拼圖》經過一連串燒腦的解謎過程,慢慢拼湊出真相的還原。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游飛在〈電影敘事結構:線性與邏輯〉中說明:「非線性電影敘事結構的最大特徵在於單一時間向度的打破和解除,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並產生前後顛倒。情節、事件和動作的事理邏輯(因果關係)被(人物的或導演的)主觀心理邏輯取代,經典的事理結構就演變成為現代的心理結構。心理敘事結構的介入,使得現代電影更加注重非理性的本能與直覺……」(頁74-81,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卷2期,2010年4月)。並且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名譽教授路易斯‧吉奈提(Louis Giannetti)在《認識電影》也表示:「電影靠影像來傳遞訊息,而導演決定了所有視覺上的元素……」(頁330,遠流出版社,2005年)。總論以上看法,我想不只是視覺上的,連同心靈意識層面的素行都在導演的精心安排裡。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記憶拼圖》的結尾做出「畫龍點睛」的高潮,完全打破觀眾預先設想的戲劇期待與挑起社會文化正向意志的反叛,讓面對真相後的抉擇,在「負責」與「逃避」之間凸顯社會真實的面貌,著實有召喚自省與呼喚大眾省思的深意。
結語:烙印在《記憶拼圖》的線索成為自我喪失的符號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帶來不同以往電影敘事的經典表達方式,改用一種洋蔥式的包裹手法將秘密深藏在層層線索堆疊的解謎過程裡,形成認知不斷翻新的趣味與思考,讓觀眾在欣賞電影時,也在省思自己對於「真實」與「真相」的差異與判斷,是否真能釐清準確。讓「眼見為憑」成為弔詭的符號,成為誤讀的關鍵,甚至成為自我喪失的重要依據。所以,這部二十年前的電影訴求的反省意識,至今仍然管用,到現在,人類還是相當片面地依靠符合私我利益的方式去曲解真實的現象,選擇蒙蔽自己以獲利。當然,也有人選擇面對是非的產生而負起責任,只是這樣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對於人生來說,實在不划算且無人認同。
2021.06.21 初稿,讀雨居
2021.06.21 首發,方格子
2021.10.15 分享,馬特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