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郭享玖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关于可持续生活的一些碎碎念 | 写作训练

郭享玖
·
这篇文章是每周的写作训练,我已经写了两个版本了,但因为没有很好的逻辑框架,导致文章越写越散,最终不知所谓,所以就决定以大白话来流水账写一下我想写的内容。

我想写的主题是可持续生活。可持续生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也许听过,但不是很明白,我其实也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是一种对地球的环境生态产生最小化负担和影响的生活方式。大家可能比较熟知的是一些日常的环保倡导,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自带水杯购买饮料、少用一次性餐具等,应该也是属于可持续生活的实践内容。

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可持续生活实践:

在家做饭/带饭上班:首先,是出于经济考虑,自己做饭比较节约和实惠,同时能够吃得比较放心;二是,工作期间曾经点过几次外卖,有一些外卖的包装实在过于夸张,一点点食物就用一个塑料盒,一顿饭下来至少有四五个塑料盒,很浪费,对环境很不友好;最后,最重要的是,外卖很难吃,我就几乎没有吃到好吃的外卖。

捡别人衣服穿:这是最近两三年有意识培养的行为习惯。首先,经过持续了十年以上很多次的搬家,我已经认清楚了我作为一个个体生活,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其实并不需要很多,衣服有合身舒适的几套就可以;二来,我发现身边有挺多人有很多闲置的衣服,比如我的表妹,我们身形差不多,我大可以拿她闲置的衣服穿,她也乐于看到自己的衣服重新被用起来;最后,我已经明白,我是一个追不了潮流时尚的人,或者潮流时尚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有通用经典款就行,省心省事。

不买纸质书/找电子书看:我以前是一个会买纸质书的人,经过几次搬家,搬装书的箱子搬到腰痛以及看到因为书而蹭蹭上涨的搬家费之后,我就尽量不买纸质书了。首先,国内的很多书都做的特别重,随身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阅读体验感差;二来,如果我特别想看纸质书,我会去图书馆借,这样既没有花费也省下买书的钱;最后,其实也是发现自己买了书之后,虽信誓旦旦说会看,但很多时候书就在那儿吃灰。

拒绝不必要的实体物品:以前参加了挺多活动,活动主办方会送环保袋等一些纪念品,我以前都会拿回家,但后来发现环保袋累了一摞,而自己常用的也就那一个后,我就决定不再领取各种各样的实体纪念品,因为大概率是放在家里闲置吃亏,物品也没有真正发挥用途,所以,如果有电子版本的,我就拿电子版本,如果没有,我就拍个照,留个纪念。

定期清理物品,卖掉、捐掉或送掉:我现在还没有形成很稳定的频率,但一年会有好几次会清理一遍自己的物品,把自己长时间不用的物品清理出来,先试一试能不能二手卖掉,不能够的话,就看有没有朋友需求,如果没有朋友需要,就会去找有没有什么捐掉的途径可以使用。香港读完书回来的时候,我处理掉一批衣服,租的房子里的基本生活设施也通过找转租的下一届学生的方式二手卖掉了。

以租代买:我现在用的电脑是租的二手电脑,之前使用的电脑坏了,原本计划买一个,但目前负担我想要的电脑的品牌和型号有点经济压力,所以就选择了租用电脑的方式。我大部分文件都是在云文档里处理,电脑上很少存资料,即使到时候租借的电脑到期,我也可以直接链接硬盘一下导出来,很方便,另外租借电脑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可以每半年或者一年换一个新的型号的电脑试一试,还挺有新鲜感的。

延迟满足:九十月份在老家,特别想有一辆自行车趁着天气凉爽去骑行,原本我可以使用过共享单车,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四五线小城市只有共享电动车,我有几天就差点在淘宝下单买新的自行车,甚至去线下看了自行车,但都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不会在老家常呆,买了自行车到时候怎么办,我能够带去新的地方吗?万一新的地方不好骑单车呢?这么想了几天之后,配合通过其他运动的方式替代骑行,我最终还是没有买自行车。等我现在到了广州,我发现我又可以很自由的骑共享单车了。延迟满足这一点我也用在使用淘宝等购物软件上,先丢进购物车,等个几天再看。

以上是我的一些可持续生活实践,肯定没有一些人做得好和系统,同时,我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仍旧不怎么可持续的地方,比如,虽然我听过很多人说素食对地球是更加有益的,我也看过生活在现代畜牧业工厂里被圈养的牛羊鸡鸭的纪录片,我目前仍旧是一个肉食爱好者;我知道我应该支持小农经济,也应该支持有机产品,但是考虑到我自己目前的经济条件,我仍旧会更倾向于购买工业化大生产出来的食物。

实践可持续生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现实的两难困境。比如,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我很不愿意在家里一天到晚开冷气,因为觉得对环境太不好了,所以我会选择尽量不开冷气,或者只在睡前开一会儿冷气。但是香港的天气实在太湿热,不开冷气真得很难受,另外就是,我也会在想,为什么我要不开冷气,而其他人都开冷气享受着非常舒适的温度做事情呢,我为什么要吃这个苦。

所以,可持续生活这个命题可大可小,大的层面可能就是人类共同体、政治博弈等等,小的层面就是个人的生活选择,我个人认为不管大还是小,终究还是要个人亲自去学习、去实践和去反思,然后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也认可的生活方式,这样或许就能很好地去与各种两难困境自洽的相处。

我回顾这几年零零散散的可持续生活实践,发现受益最大的还是我自己,至于对地球有没有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也不是我可以去评估的事情了。

我的受益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逐渐清晰了自己同物品的关系,尤其是有形的物品,慢慢地明白了人必需的东西真得不多,因此放下了对拥有物品的执着,这也是一个去训练自己知道什么物品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适合的过程;第二,也算是破解了对名牌的虚荣崇拜,我原本也不是一个对名牌有极大需求的人,当然也没有这样的财力,这种破解,其实还主要是回到了对物品核心功能的回归和理解,一个包的功能是装东西,那么环保袋就够了,我不需要名牌的环保袋;接着,就是对消费主义以及媒体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解。有一堂课,教授说资本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地增长,今年10%,明年要20%。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东西被生产出来后,本地市场需求饱和后,要怎么办呢,那就往全球市场扩展,通过媒体和消费主义,让其他地区的人产生需求,去消化因增长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东西,如果这样还不行,那就去挖掘细分市场,去创造需求,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源源不断的东西卖出去;最后,还是回到个人,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这是一个帮助我去理解什么对于个体生活和生命是重要的东西,减少拥有物品的数量,让生活空间空出来,让时间空出来,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物品的海洋中拉回来,让我们有机会慢慢地充分地去面对和体验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真实互动。

就先写到这里吧,因为我也还在学习和实践中,以后可能或许会有新的想法,之后再有机会分享了。也非常欢迎你同我分享你的可持续生活实践。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