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陈家梁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专制,反而加强了专制

陈家梁子
·

尽管两岸在历史问题上有很多分歧,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比较一致。

2021年10月9日,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而赖清德总统于今天中华民国国庆庆典的演说中,对“辛亥革命”也是赞赏有加:

113年前,一群充满理想抱负的人,揭竿起义、推翻帝制。

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他们的理想是,打造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

尽管有所差异,但两岸官方都一致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起了共和国。

但这个定论有很大问题。推翻了帝制,推翻了皇权专制不假,但却没有结束专制,反而加强了专制。

“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制徒有形式,北洋政府纯粹是个空架子,议会议而不决,有决也没人当回事。统治效力非常低。共和的这套运行机制根本施行不下去。大伙一看,共和制不灵呀,还是得集中权力,搞独裁专制,一人说了算才行。于是袁世凯走老路,恢复帝制。而孙中山则走新路,接受苏共的援助和改造,搞党国制。共和体制很快就被抛弃了,之后就徒有其名了。

“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确实如中共所说,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独立和强大,以赶走列强,恢复主权。什么共和、自由和民主都是以为能实现国家强大的手段,以为西方搞民主,搞共和,强大了,中国学着搞,也能强大。结果一试,不管用。那就得另寻法子。

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办法显然行不通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之所以要推翻皇权专制,就是认为皇权专制搞“家天下”,没有能耐的人也能做皇帝。而无能的人做皇帝,就会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孙中山的观念是要有能力的人做皇帝,才能使国家强大。他将共和制简单地理解为有能力的人做皇帝。按他的话说,“在共和政体之下,就是用人民来做皇帝”。所以,根本上,他并不反对权力集中,不反对独裁专制,而是反对无能的人独裁专制。经他和革命党人的宣传,这种简单化的共和思想得到普及和深入人心,结果,袁世凯称帝受到了普遍的反对,很快失败。而孙中山引进苏共的办法再造国民党,搞一党专制,以党治国。党的领袖在党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国民党后来总结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这其实比皇权统治更为专制。皇权专制下,皇帝仅拥有最高权力,但不是最高权威。最高权威是孔老夫子。所以,儒生和官员可以引述孔老夫子的话来劝谏和反驳皇帝的政令。而党的领袖不仅拥有最高权力,还拥有最高权威。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指导,而“三民主义”就是孙中山的主义,那孙中山说什么都是对的。

只是孙中山死后,蒋介石比较守规矩,没搞个蒋介石思想出来,“三民主义“的新发展云云。只能说国民党的改造不彻底。而中共娘胎里就是马列政党的基因。毛搞了个毛泽东思想,后来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又搞个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每位党的领袖都有自己的理论或思想。

国民党是因为战败,退守台湾,在新的环境下脱胎换骨。如果国民党赢得大陆的胜利,一样是独裁专制。可能程度没有中共高。孙中山所谓的“军政、训政和宪政”根本行不通,骗自己的和骗他人的。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皇权专制,但没有结束专制,反而是朝着建立更专制的党国制方向前进。这本身蕴含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动机中,就是要排除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要促使中国强大,什么方法能让中国强大就怎么来,结果发现共产党的组织形态最能将全体人民统摄起来。从个人权利和自由,人民的福祉的标准来衡量,当然是错误和不值当。就为了一个权力,什么都中国人自己说了算,其实也就是独裁者说了算,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导致了巨大的灾难。

实际上,列强在租界的统治比华界的统治更文明,更清廉和更公正,被统治者的生命和财产更有保障。不然,为何富人都愿意住在租界呢?但中国人对权力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即使我搞得不好,自己说了算也更爽。虽然统治者总是少数,而被统治者总是多数。但在中国人的统治下,被统治者也有机会跻身于统治者阶层,虽然几率很小;但在外族人的统治之下,就有天花板,绝对不可能。再一个,外族人更轻的压迫与剥夺也要比本族人更残酷的压迫和剥夺更敏感,所以,排外意识压到西方列强所带来的进步,争取独立强大便成为近现代中国人最高目标,即使牺牲生命,投入于更专制的组织中,也再所不惜。

2024年10月10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