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s追剧指南:《美國恐怖故事:謀殺屋》
前言
美劇《美國恐怖故事:謀殺屋》(原名:American Horror Story: Murder House)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製作,上映於2011年,共計12集。雖然標題註明「恐怖」且內容與「鬼怪」相關,但是,其戲劇的核心意識則是聚焦於「謊言」的主題,情節都是依從「背叛」的投入而層層展開。
謊言,總是一而再,再而三。
「謀殺屋」(或稱「鬼屋」)是一幢具有特殊力量的獨棟房子,凡是亡於這個空間裡的靈魂都能保留其現實的存在,這樣的表現可說是一種詛咒,或者說是一種延續命運的牢籠。對於觀看者而言,這種封閉式的空間敘事結構具有很強的意識聚焦的效果,使得「謊言」的核心命題與「背叛」的反映投射不斷交錯在情節之中,形成漣漪效應。
《謀殺屋》(劇集簡稱)以歷時性的結構與意識流的手法堆疊一齣齣人性的荒謬劇。「謀殺屋」起源於1922年,歷經多任屋主,大多都在血腥殺戮後更替。
《謀殺屋》中的主要角色都具備「說謊」的特質與「背叛」的行為,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其人格表現都顯現出對於現實世界的埋怨態度。另一個層面來說,隱藏在「謊言」背後的驅動力是來自慾望的刺激,以及信任感無法穩固建立的關係。
「謊言」是《謀殺屋》中的敘事軸心,將實與虛,將生與死,將真與假相互參雜,讓「謀殺屋」呈現多元的詮釋內涵,賦予觀看者豐富的思考與省思,使得戲劇免於灑狗血似的追求血腥畫面的感官刺激,或是短暫沉溺在殺戮快感之中,淪為失去劇本意義與價值的演出。
細觀情節,透過「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作為與欺瞞他人,是劇中各個主要角色人物的習慣。然而,一旦有了藉口,就會不斷繁殖讓自我盲從的理由,失去理性判斷和遺忘道德良知。當然,藉口不等於謊言,但是兩者的曖昧關係常會使人混淆,往往由藉口開始的想法去維護行為意識的正當性,到後來都會演變成不得不以更大的假象去維繫偽裝的事實,這時候藉口就會以「謊言」登場,並且陷入上癮般的症狀。
不過,《謀殺屋》有提供角色自省的機會,有的人會在「謊言」意識的牢獄中挺身抵抗,也有的人心甘情願成為「謊言」陷阱的奴隸。這就說明了人性具備選擇權,即使命運無法改變,但是善意仍有機會擺脫墮落的存在,正視現實世界的責任,在自我價值的認同中獲得正向的意義,終結懊悔與苦痛。
背叛,從私我的慾望生根。
為何需要「說謊」?因為無法抗拒「誘惑」。然而,接受誘惑的當下,就是「背叛」的開始。誘惑為何無法抵擋,因為人都有私我的慾望,無論是開發形下的肉體之性,或是佔有形上的控制之權,都是以「不滿足」的姿態去進行填補的作用。
因此,當背叛還是秘密的時候,就需要謊言的偽裝。一旦秘密被揭穿之後,就是報復的開始。所以,「背叛」是謊言之源,也是謊言之果,在劇中主要角色的對戲演出中佔有絕大的份量。
值得注意的是「背叛」與「謊言」是相互辯證的要素,在面對私慾的選擇上,以及所謂報復的結果,在情節走到最後一刻,方才能夠明白,《謀殺屋》在歷時性與意識流的演繹過程裡,暗藏了一枚曙光,等待觀看者細膩體會。
有趣的是,《謀殺屋》在培養曙光面前,同時一筆一畫雕塑著黑暗將會永續的使命,是對現實世界的嘲諷,也是面對社會現象的無可奈何的詮釋。
敘事策略與商業化
《謀殺屋》最具特色的就是在敘事策略上的巧心安排。藉由時空不斷轉換慢慢交代真相的出現,迫使觀看者進入「原來如此」的暗示,強制讀者加深印象,從接受敘事安排的「被動」態度,轉變成「主動」依循線索玩味情節的參與者。這種觀看的模式,豐富了戲劇單調的內涵,更提升了戲劇張力的表現,甚至,可以說是開啟觀看者的內省之門的鑰匙。
對於《謀殺屋》中的暴力殺戮與血腥畫面,似乎是難以避免的商業效果的訴求,因為戲劇意識不容易被大眾輕易窺見,必須先設下誘人的畫面陷阱與禁忌話題,讓大眾投入到其中,才有機會傳達戲劇意識的本質。所以,在劇情走向當中,會出現「為殺而殺」的突兀情節,以及充斥以「性」凸顯人性慾望的符號的置入。
說到底,情節混雜過多的元素,分散了觀看者的注意力,削弱了主線人物的存在意義與連結,是相當可惜的部分。只能說,追求商業效果必然會造成藝術的犧牲,如何在兩者之間的掙扎中取得最佳的分配,就是導演的功力所在。若有興趣,可在此處仔細琢磨,應該可以獲得不少收穫。
結語
總論以上,《謀殺屋》想要呈現的「恐怖」,其實是人類不願面對「真實」的恐懼心理所造成的種種後果,以「謊言」的手法遮掩過錯,或說逃避責任,讓「背叛」的現實成為難以彌補的精神破口。因此,看完《謀殺屋》之後的感想,不是殘留對於殺戮和血腥畫面的驚恐,或是對於鬼魂的神出鬼沒與種種心計暗自佩服,而是針對捕捉到人性的脆弱反應與善意惡意於內心相互糾纏的掙扎,產生一股悲傷的情緒,《謀殺屋》最令人回味的片段,多聚焦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