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龍應台《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一個間歇性讀癮患者
·
台版封面
書籍資訊

2018年社團讀友們推薦的前五名書本之一,集結了龍應台寫給失智母親應美君的信。
龍應台本身既是女兒也是母親,書裡有許多對於親情與人生的感悟。

生於1925年的美君,到今年也遇入95歲了。高齡95歲固然令人欣喜,但我很驚訝也很不捨的是,美君居然失智長達20年了!這對美君本身和其家人,究竟是多漫長的折磨到麻痺啊?

對,你沒看錯,也請原諒我在這裡用上了「折磨」兩字。
身為一個家裡也曾有過失智症家人的過來人,比起醫療及金錢上的無助,更讓我痛苦的是親眼目睹一個為子女辛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過上退休生活,正準備重拾課本彌補自己不識字的人生時,卻因為突然其來的疾病,逐漸失智,到後期甚至會胡言亂語、傷害自己的家人,曾經如此害羞又愛美——我的阿嬤。

面對日漸枯槁失去精神的阿嬤,我只能安慰自己,好險她已然失智不知道自己的情況,否則情何以堪?

而對於外界似乎全然亳無反應的美君,我也忍不住想,這樣失去靈魂的美君,還是龍應台的母親嗎?

一個人如果連靈魂都失去了只剩下軀殼,那麼她還算真正存在於這個世上嗎?


全書除了給美君的信,其中也穿插了許多龍父龍母小時動盪年代的感觸,以及龍應台自己和兒子間的回憶等等。

如龍應台這般自詡開明的母親(實際上若和同齡人比較,她的確也是屬於想法較開放的),仍舊擺脫不了骨子裡潛藏的華人社會環境傳統思維,尤其是和兩個混血且定居在歐洲的兒子們一比較,兩者間某些思維明顯的不同還是挺有趣的,比如:會忍不住把兒子女友當成要搶兒子的小三😂、覺得約好的家庭聚餐不應該帶外人(女友/好友)出現等等。


另外,龍應台還提出了一個特別常見但我之前從沒認真想過的文化對比:

在歐洲總是看見白髮的、年輕極了的老女人無所不在,而且都在開敞的公共場所……
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的女人,很健康、很愉快、很獨立地在陽光下的公共空間裡走著、笑著……不是在外的喧嘩旅行,是尋常的家居生活。
一回到台灣,反差太大了。在咖啡館、酒館、露天音樂會……都是滿臉充滿膠原蛋白的年輕人。
請問,台灣的頭髮白了但是年輕極了的老姐妹們,每天去了哪裡?
在廚房為孫子做早餐?在佛堂裡為祖先焚香念經?在黑黑的美術館角落裡當志工?在麻將桌上?

確實如此。我很少見過台灣「老姐妹(們)」相約看刺激電影、逛文青展覽、去網美店打卡下午茶,甚至一個人去喝咖啡看書裝一下文青等等活動。

她們彷彿都不約而同的被制約,到了一定年齡似乎就應該一大早去市場買菜張羅全家胃口、有孫子的就幫忙帶孫子、有錢有閒的就做志工或搓麻將,要不就在家看一整天沒營養八點檔假新聞等等。

當然現在養生意識抬頭,也是有越來越多老姐妹們相約爬山慢跑跳廣場舞等戶外運動,甚至體力不比年輕人差。無論室內看八點檔或戶外踏青,無論是愛帶孫子或做志工,只希望老姐妹們能思考更多自己真心想要、做了會開心的選擇。她們人生不該只有「家庭」這方天地,她們的潛能是可以無限多的!

而為人子女的我們,在抱怨父母囉嗦管太多的同時,也請不要管想發展更多潛能的父母。你不滿為他人眼光而活,也請不要以此限制自己的父母。在父母因本身性格無法勇敢踏出第一步,或者因做自己而遭受鄰居輿論時,請務必鼓勵或支持他們——就像他們也曾經在你做錯事或選擇失敗的時候,依然無條件支持你一樣。

在高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際,同理「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子女父母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立人格,彼此相互理解尊重,給予關心的陪伴和適當的協助才是真理。

簡言之,本書主軸雖然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老調,但龍應台在幽默、感情和勸導之間拿捏得很好,推薦給所有成年已獨立的子女看。


內容書摘

  • 一旦是母親,你就被抛進「母親」這個格子裡,定格爲我人生的後盾。後盾在我的「後面」,是保護我安全、推動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爲我的眼睛是長在前面,就注定了永遠看不到後面的你。
  • 為什麼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這個女人看做一個也渴望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看人打電話說「悶」的女朋友?
  • 是的,孩子,如果倫理變成壓迫,親情變成綁架,你就應該是那個站起來大聲説「不」的人。
  • 在我們旳文化裡,哪裡有「母女專屬時間」這個概念? 這個社會向來談的都是我們要給孩子相處的「品質畤間」,陪伴孩子長大,什麼人談過我們要給父母「品質畤間」,陪伴他們老去?
  • 機會是這世界上最殘忍的情人,也許竉愛過你,可是一旦轉身絕不回頭。
  • 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 你以為落日天天絢爛回頭,晚霞夜夜華麗演出,其實,落日是時間的刻度,晚霞是生命的碼錶,每一個美的當下,一說出「當下」二字,它已經一筆勾銷。
  • 你們走後,輪到的就是我們。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 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