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财富寄生 - 502 - 过于超前的探索
对外,中国敢于应对美国的挑战;对内,建设、发展和探索三不误。
现在,经常流行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前三十年,在经济上是一无是处的,中国在世界同期GDP总量中的占比,从没有超过2%。
从财富寄生的角度看,资本阵营的GDP的水分含量是很大的,恰恰是把大量的寄生财富反复归入经济总量的统计,以这种作弊的手法,帮助美国阵营在经济层面,获得了虚假的体面。
关于资本如何以寄生财富放大经济总量的做法,我们将放在《资本与财富大同》中进行详细的讨论。
既然大家喜欢按照美国的GDP的模式来衡量经济,我们不妨按照美国的标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做个中肯的折算,来看看前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成色,而不是对中美经济采取双重标准来衡量。
按照美国GDP的计算方法,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综合起来,可能不比同期的美国差多少。我们不妨以实例来说话,可能更有说服力。
A.1 人口成就
在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即从1949年到1977年,中国人口净增4.69亿。
也就是说,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把孩子培养到18岁,按照美国现在GDP的标准,平均需要10万美元的花销。那么,从1949年到1977年之间的28年间,这些新增人口的抚养和教育所带来的美国式GDP,就是一个天文的数字,大致是47万亿美元。
大家都知道,美元一直在悄悄地贬值,这个47万亿美元,换算成历史同期的美元值,大约是6.5万亿美元。从1950年到1976年,美国的GDP的总和仅仅是20.96万亿美元。
新增人口和净增人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是按照净增人口计算的。也就是说,按照美国GDP的算法,中国就净增人口这项红利所带来的GDP,占美国同期GDP的百分比就是31%。如果按照新增人口计算,这个占比应该在40%左右。而且,美国的GDP还包含了对全世界的剥削,还包含了1949年之前的经济成分;而同期中国的成就,全部来自于中国人民的自我新创财富。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从1950年到1976年,美国的人口净增了4.69亿,美国是否有能力应付这样的局面?同期的苏联倒是有3亿多人口,可是,顶峰的苏联却经常到国际市场买粮吃。这绝不是有智慧的表现,这恰恰说明苏共领导人从没有明白现代经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及苏联和同期的中国相比较,貌似都要逊色不少。
在共和国的前三十年,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三个孩子,大家都养的起。
现在的家庭收入,比前三十年要高上百倍甚至千倍,为什么现在多生养一个孩子居然会如此困难?怎么解释这个反差?
用财富寄生的观点,就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疑问。这不过说明,我们现在亮眼的收入,连我们的体温都没有感受到,就被大家支付出去了。这样的收入,就是被寄生的财富,这些收入仅仅是在大家手中流动一下而已。
也就是说,美系资本在改革开放期间,给中国所带来的财富寄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其严重程度正在直追现在的美国,正在极大地损害着中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前三十年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期间,正好对接美国转移给中国的产业,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恰恰是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新生代。当今世界的繁荣和这些劳动者的贡献关系很大;华尔街的账面繁荣,和这些劳动者的贡献关系很大。
A.2 水利成就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没有完备的水利设施做基础,农业生产就无法稳定,吃饭问题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吃饭都成问题,其它的一切就都是空谈了。因此,我们一起来看看新中国为了发展农业,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成就。
治理淮河
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雨漫决,全流域受灾农田达3000多万亩。两个月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治理淮河的工程就开始了。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在抗美援朝战事吃紧的情况下,两个准备入朝的野战师改编为水利一师和水利二师,开上治理淮河的第一线,直接担负佛子岭水库和薄山水库的攻坚战。
第二年,就建成了168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和可蓄水4700万立方的石漫淮水库。两年后,又兴建了白沙水库和板桥水库。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时,这些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再次发生水患。
到六十年代,治淮工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等10座大型水库及几百座小型水库,建成了4个大的蓄洪工程和18个行洪区。
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淮河,再也没有发生大的灾难。
治理黄河
同样是1952年,黄河的治理也开始了。1952年底,在河南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共建成渠道4945公里,可灌溉农田72万亩,使历史上饱受洪水之灾的黄河下游人民,首次享受到引用黄河水灌溉的便利。
随后,相继兴建了刘家峡、青铜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人民胜利渠、东平湖水库和大堤等设施。整个干流上的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根除了洪灾,也为黄河沿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成为根治黄河水患和综合开发黄河的骨干主体工程,它成就了647亿立方米的库容,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形成蓄水49亿立方米的水库,可灌溉农田1500万亩。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则有效控制了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黄河凌汛,形成了宁夏地区一个面积达1000万亩的灌溉网。
1958年夏天,黄河下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利用新建成的水利工程,在没有分洪的情况下,黄河洪水全部泄入大海。
治理长江
对于长江的治理,也很早就开始。1952年汛前,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以75天的速度建成,很快经受了1954年特大洪水的考验。
紧接着长江上又一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工程于1958年动工。两条引丹灌渠,年引水9亿立方米,常年灌溉耕地360多万亩,使素来干旱贫瘠的鄂西北和豫西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工,水库蓄水运行至今40多年,经历过几次大洪水的考验,大坝安如磐石。
其它的水利成就
除前面提到的淮河、黄河、长江的治理外,全国七大流域的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也都展开了全面的整治,尤其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如火如荼。
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筑坝防洪、修堰发电和引水灌溉。就以水库建设来说,解放前,我国只有大中型水库23座,而解放后至1976年,全国就建成大中小水库85000多座,全国建成万亩以上的灌区5000多处。灌溉面积达八亿亩,全国的治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几千年靠天吃饭、洪水泛滥和大面积干旱的局面已基本结束。
我们不妨把其中的一些重点工程再回顾一下。
1958年开始的群众性兴修水利中,有一个堪称世界奇迹,被称为“人造天河”,至今仍被全世界称之为人类征服自然奇迹的“红旗渠”。施工中,共削平1250座山头,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漕152座,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公里,支渠总长度达1500公里。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从此解决了林县上千年缺水的问题。
1959年建成的新安江水库以“千岛湖”闻名中外,水库面积约580平方公里,总库容216亿立方米,位列全国大型水库第五位。
1960年建成的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第二大的水库,也是京津唐地区最大的水库。水库面积达188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达43亿立方米。怀柔水库总库容1.44亿立方米,成为北京市供水不可缺少的调蓄水库。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海河治理工程修防洪大堤4300公里,所建大小型水库80多座,总库容达130多亿立方米,跨海河道270多条,使海河的排洪力提高了十多倍,实现了全流域,人均一亩水浇地。
1970年横贯豫皖苏三省的开挖新汴河、治理汴河的大型水利工程;使天津、保定、徐州免除了水患,确保天津和津浦线安全的河北治理大清河工程;海河水系的改造工程;得江水系的治理工程,等等,都是非常成功。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水利工程,如内蒙古自治区哈桑海水利主体工程;巴彦卓尔盟河套灌区总排干渠;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诸多水利建设工程,对增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巩固边疆,都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没有这些基础水利工程带来的保障,我们想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可能吗?门都没有!按照美国GDP的标准,这些水利工程的造价值多少钱?每年又可产生多少的GDP式的经济效应?
A.3 农村医疗
1950年,新中国提出了在全国农村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卫生保健系统。到1952年年底,全国90%的地区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到1965年,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基本建成,卫生技术人员达88万人,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
到1975年年底,有十几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安家落户;有赤脚医生156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万人、接生员61万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分布的农村比重由40%提高到60%,全国卫生经费用于农村的比重由27%提高到65%以上。
这些机构的建立及人才的培养,按照美国GDP的理论,需要通过多少投入才能换来?这些医疗机构每年又可以产生多少的GDP式的效应?
A.4 识字运动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中国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不能在文化上取得突破,那么,高质量的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和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为了加强对扫除文盲工作的具体领导,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林汉达和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
为了把更多迫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大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工厂的“车间学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等等。
文化学习的全面推广,让新中国到处有读书声,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入了业余学校。
经过四次大的扫盲运动,1964年,中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资本兴起至今,已经五百年有余。资本应该很清楚普及教育的难度,即使在今天,美国的成年文盲率依然在25%左右。
英国和美国搞全球化已经几个世纪了,西方倡导的科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到什么程度?对比新中国的成就,西方的成就,肯定是相形见绌的。
新中国在普及文化方面的成就,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
A.5 基础扎实
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和美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装饰经济的非生产性劳动上。事实上,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关系,学术界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我把农业的粮食生产和工业的必需品生产,看成是生产性劳动。其它的服务性劳动、管理性劳动和智力性劳动等,看成是非生产性劳动。
在新中国的头三十年,由于我们的基础薄弱,所以,国家首先把重点放在有粮吃,社会的运转和国民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来逐步发展。在此期间,中国的非生产性劳动虽然贡献也很大,但是,在相应的经济统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是因为非生产劳动被淡化,所以中美经济对比起来,没有了非生产性经济的装饰,貌似我们跟美国就有了较大的差距。
在越南,中美可以拳头对拳头,让尼克松不得不亲自上门探讨,如何让美国体面地从越南撤军,这说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旗鼓相当的对手了,中国的核心国力并不比美国弱,甚至经常让美国感到力不从心。
和1949年对比,中美建交前的中国,在国力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虽然还是质朴了点,但是彼时的中国,在如何统筹管理大国经济和如何发展现代工业大生产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我们的基础经过量变的积累,变得牢固扎实之后,我们自然会寻求催生质变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共和国面临一个选择:是在东西方对抗的模式下,进行超越和发展;还是在和平的方式下,以合作来造福全人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历史转折的关头总是充满着随机性。
我们从尼克松的来信可知,1972年的中美建交,确实是历史的选择。
当时美国已经进入绝对的危机状态,由于深陷越南战争,美国不得不超发美债获取美元,来购买欧洲和日本生产的军需品,来应对越南战争不知尽头的消耗。如此,欧洲和日本就获取了大量的美元,他们拿着赚到的美元去美国兑换黄金,这就导致了美国的黄金库存剧降。
1971年,美国的外债已经达到了520亿,折合黄金就是42124吨,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之时,美国的黄金存量为19920吨以上,1971年1月,美国的黄金存量仅为8270吨,也就是说,美国根本没有如此多的黄金库存来应对美元的兑换。
所以,尼克松是多么渴望来华,来恳求越南战争的及早结束。所以,当基辛格作为尼克松的特使从中国给他带回了好消息,一个月后,也就是1971年的8月15号,尼克松就神灵活现地现身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也就是说,是中国在美国危急的时刻,放了美国一马。
在关键时刻,伟人不幸离开。随后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中美双方的合作,最终让美国赢得了面子,中国得到了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