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礮臺、高雄燈塔、彩虹教堂|酷暑旗津步走之方
極少忘記每趟旅行的動機、起因、旅伴,唯獨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毫無記憶。當日我是搭捷運還是公車呢?抑或由學長載我過去?我肯定自己來過西子灣,不然哪來的照片。
然而,十幾年後的今天,除了電腦存檔舊照片,那趟旅程,連記憶都沒有留下。
南台灣清晨的陽光總是很直接,不會轉彎抹角,探射燈一般照亮街巷,樓房影子短而淺。風黏黏滯滯的,衣服像一塊浸過水的OK繃貼着背 。這股不舒服的潮濕十分熟悉。
前夜與舊同事聚餐,聚餐有多愉快,散會後就有多失落。獨自在西子灣的旅館度過幾乎無眠的晚上,這些年的聚散走馬燈了好幾回之後,挾着昨夜未喝完的貝納頌拿鐵,踏步出門,鬰悶頓時消散。
穿星光隧道、繞行旗津
想着繞行旗津,行程沒有規劃。可以的話從碼頭一路走到旗後,再搭公交繞回哈瑪星。網上資訊零零落落,自己要走的路也未必與他人相同。也罷,有手機導航,不膽心迷路,走到哪裡算哪裡。
旗津或許會讓人聯想到長洲、鼓浪嶼等城巿離島,行走期間卻反而覺得像北角海濱。旅遊觀光元素是有的,卻不如長洲和鼓浪嶼全面商業化,主要區位給觀光業佔據。通往碼頭的大馬路是巿場,衝浪體驗偏處島嶼一則,沿路也不見墾丁那樣,民宿旅館屏風式排開。
隧道出口,阿公熟練地拍打阿嬤的身體,肩膀、前臂、腰側,阿公的腰彎不下去了,只好下而上,回頭再拍,替她活絡肌肉。阿嬤扶着欄杆,勉力站隱。手仗倚着隧道口,只有一根。
移民加國的肥灰近來常說考慮遷徒高雄,說着開民宿的夢話。我大力認可他的想法,卻沒告訴他,觀光條例某程度不允許在高雄巿區開民宿,除非是特別指定區域。想想看旗津也許可以,星空隧道另一端算是具有特色的⋯⋯補
是夢話吧!就算我們僥倖立足旗津,恐怕也沒辦法像阿公阿嬤那樣,在同一個地方廝守一輩子。如今的人們,無論職業和伴侶,維持不變已近奇蹟。或許我們血脈裡就是遊牧民族,遷徒純粹是不願承認的集體缺憾。
旗後礮臺:高雄港的保壘
旗後礮臺是目前參觀過的砲台中規模最龐大的一個,三層高,行走期間,要說這裡能駐軍短暫住宿也不奇怪。最初以為是英國人這麼有遠見,在此處設置巿軍事防禦和港口貿易一體兩用的關卡。查資料才知,炮台在清朝已設立。
根據維基記載的《鳳山縣志》記載,1719年(康熙58年)在旗後置有炮台一座。鴉片戰爭後前後在旗尾山亦有一座砲台。先後經過日治、國民政府,直到1991年正式告別軍事用途,修復成古蹟群。
礮臺能走到高雄燈塔後門,與其他燈塔一樣是白色。台灣燈塔大多是白色,亦有黑白相間或其他顏色,並不是硬性規定。流行說法是白色比較顯眼,然而霧雨之中較難辨認。高雄燈塔和之前去過的鵝鑾鼻燈塔規模相約,除了高塔之外,圍繞著相應建築群,可住人。
燈塔亦是清朝時建成。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清政府開放打狗為貿易港,那時就應該建燈塔。清政府卻「心不甘情不願」插支旗了事。直到1883年,23年後才聘請英人設置燈塔。中國人的骨氣,讚。
英國領事們的主要活動範圍則主要在西子灣、雄鎮北門附近,如今蓮海路上。地勢較為平緩。想也是喔,怎麼可能要領事和貴賓們每天爬坡上班?不過這所官邸在炮臺的射程範圍,如果兵變⋯⋯想太多了⋯⋯
記憶中肯定參觀過打狗英領事館,來到近處,居然要收費入場。不可能,我不可能捨得付鈔參觀,難道如淡水小白宮,捐發票可取代門票?再查看網站,領事館2012才復修完畢對外開放。那就奇怪了,2010之後就沒踏足過高雄⋯⋯
記憶到底何時遺失?遺失的記憶能不能找回來?
旗津彩虹教堂
南台灣的陽光總是那麼直接,不加修飾的直接往往使人受不了,需要及時迴避。
十點而已,太陽曬得皮膚刺痛,咖啡喝完,一路沒遇上便利店,滴水未沾,早餐未吃。原想着既是旅遊觀光區,總有一兩家悠閒到不急着開飯的咖啡店可供遊人消費,誰知道蛋餅也找不到一塊。可能都在島嶼另一側。
忍耐一下,這次旅程最期待的彩虹教堂就在前方,導航顯示十分鐘路程。酷熱、潮濕、無風,走着走着,二十分鐘後終於見到海邊別樹一格的彩虹教堂的真身。
照騙呀!
不由得不佩服網絡傳播照片的技術,最好的陽光、最佳的模特兒,讓這麼狹小又多雜物的裝飾建築,拍出來像天國的入口。也沒錯啦,門後就是台灣海峽,水滿萬丈。
海港長大的人
從西子灣搭船往返旗津大約十分鐘左右,航程與天星小輪相約。船隻上層載人,下層載車。碼頭處在灣內,無風無浪,相當平穩。海城長大的人們永遠離不開船,搖搖晃晃的短程船,讓人心安。
船上,好爺傳來即時新聞,陸委會準備把港人申請定居期限由一年延長至四年的新聞。我心下一沉,沒想到他這麼想當台灣人,若是如此,早幾年為何不決斷一點。每個人各個狀況吧,不想遣責任何人⋯⋯不,心裡在遣責了。人人想做英國人,我是知道的。只是始料未及,大家這麼不樂意做香港人。畢竟人人都說「好撚鐘意香港」。
嘛,我呢,很討厭香港喔!將來要往何處,未有定案。也不一定釘死在一個地方吧?一直在路上,晃蕩起伏,心就安穩。
#台灣 #高雄 #自駕南台灣 #借宿台灣 #步走高雄 #旗津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