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零阻力改變 讀後心得:每一個小舉動都是改變的累積

阿蘇
·
·
最近生活不是很順心,在書店買了三本書,於是先打開這一本“零阻力改變”,作為嘗試改變生活的第一步
How to Change 讀後感。可以點這邊看放大圖 https://www.xmind.net/m/HiYP8y/ ps. 嘗試學著用閱讀筆耕大大的整理術來寫閱讀筆記

為什麼想要看這本書?

最近覺得很煩腦,對自己的生活不甚滿意,雖然嘗試了一些改變,還是覺得心裡不是很暢快,感覺沒有找到自己那個"心流",所以我就在網路書店逛了逛,一股腦地買了三本書,其中一本就是零阻力改變,也是這三本書中的第一本。

習慣性地在第一頁寫上閱讀開始日,6/8/2022。我默默在心裡告訴自己,我看完這本書要寫讀書心得,算是一種刻意練習吧!因為常常自己獲得了很多輸入(Input),但是都懶得做輸出(Output),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當時希望藉由這本書,作為我的一個心態上的轉捩點。

殊不知大概十天的時間就讀完這本書,速度快到我有點心虛,或許對這種稍微有點雞湯成分的書,我特別拿手吧(誤)。不過,這本書作者是一位教授,我特別喜歡看教授寫的書,因為每個篇章裡面都有好多引用,在那滿滿的引用中,找到幾個自己有興趣的理論或是研究,再進一步去挖掘那些理論,就如在二手市集裡面挖寶一樣有趣。



讀完後,帶給了我什麼啟發呢?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

只要你有心,並且相信自己,就算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微調,最終一定會走到你想要變成的樣子。

是不是有夠陳腔濫調?

我自己在看這本書的時後,常常覺得作者提到的這些東西,我明明都懂,但是為什麼自己常常做不到?我覺得這樣的狀況應該是落入了一個圈套,就是所謂聰明的人,都很會想、很會思考,但是付諸行動的部分卻少,因為他(我)會覺得反正都知道該怎麼做,也知道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然後想說沒有付諸行動的急迫性,等到那時候在做就好了。(但“那時候”會一直被延後、延後,延後到不知道哪一天)

看完這本書,比較像是再次提醒我自己,應該要腳踏實地一點一點的去做,這樣才能慢慢地走到自己想要的那個藍圖。言下之意,也可以解釋為就是我最近比較不腳踏實地,而我自己所謂的不腳踏實地,比較像是趕截止日那樣交差了事的態度,又或是我會抱持著消極態度,管他三七二十一,事情發生了再說,逃避規劃/預先設想的心態,就像是書中提到的"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 effect)。總之,我是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書裡面提到滿多小訣竅,可以讓我們慢慢的培養小習慣,其實某種程度上,有些說法跟"原子習慣"這本書滿像似的。其中,我最喜歡的論點是"新起點效應"(Fresh Start Effect)&"言出必信效應",我覺得這兩個理論的行為效果最佳。

新起點效應的關鍵點就是要自己創造出那個起點,還有那個起點到終點的時間長度,也就是frequency,譬如說透過小旅行/吃大餐可以讓自己創造出一個新起點來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態或是目標,但是如果可能過一個月後就沒力了,表示需要再來一趟小旅行/一個大餐。如果經濟能力不能負荷一個月一趟旅行或是高級料理的話,這時候要好好想一下創造新起點的成本了,要確保創造新起點的成本是負擔得起,不會讓你的生活品質變得太苦難。(註:發現了自己的小怪僻,就是我會把剪得很短的手指甲那天,作為我的一週新起點)

另一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理論,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公司喜歡找沒有經驗的人來做事(排除薪水因素),說難聽一點的話,就是可以比較方便洗腦他/她。不過我想說的是,確實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很喜歡把自己變回白紙的那個時刻,因為表示我有勇氣拋棄掉舊有的觀念,並且願意接受新的事物(抑或是接受願意被新的人事物洗腦),願意開始學習新的事物等等,算是一種跨出自己的小圈圈那種感覺。


言出必信效應的翻譯年糕就是"吸引力法則",不管是對別人喊話,或是對自己喊話,或許都有相同的效果,不斷地訴說著自己所認同的話或是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以前我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一開始覺得好蠢,怎麼可能?為什麼要這樣騙自己?但漸漸地,我發現人類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有時候隨便操弄一下,真的就容易被騙上當。把這件事放到好的那一面,就是說我們不斷告訴自己辦得到,最後就會夢想成真。

Quote from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說,思考是一種重複的力量: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思想會變成語言
語言會變成行動
行動會變成習慣
習慣會變成個性,而個性會決定命運
我們怎麼想,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不負責任的小結

雖然我不知道自己設定的新起點,會維持多久,會不會又半途而廢,但希望是一個好的旅程,算是一個疫情後的重新開始吧(握拳)

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時候,覺得好像有種世界末日感,不知道什麼時候閉關會終止,充滿對於未知的焦慮與不安。時間點來到2021年,開始適應了疫情日常,爽爽地過著Work From Home的日子,慾望維持正常可以被控制的水平,這時候萌芽了撥雲見日的期待心情,覺得疫情結束後會是個好的開始。

2022年,年初不小心得到Omnicorn病毒,這半年一直跟後遺症共存,也不曉得這些症狀何時會從體內提開,身體與心理的狀態都不是很穩定,還有外部環境也是動動蕩蕩的,讓我像是坐在海盜船一樣,晃來晃去(不晃會被撞到地上)。前幾天,因為媽媽的羽球球友有在做靈性占卜的東西,我就隨口要求一下能不能也讓我試試看占卜,然後想當然爾我會覺得很準(理性的我知道這是一種心理學),不過我滿喜歡一個提示點,是說在這種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的狀態,對我來說,是一種養分。我就姑且相信它了,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是我要面對的課題之一。

有點離題了,簡言之呢,謝謝遇到這本書,作為我的疫情後生活的一個篇章的開始,我會好好運用裡面提到的小技巧,避免讓我走回惡性循環,走到變成那個自己討厭的樣子的那個人。

供勉之。

Thanks for reading 歡迎一起討論你/妳的想法唷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