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范米索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玩 性 重 的 好 处

范米索
·
·

前天,我写的「深圳启示录」里,提到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观点,情感波动和情感麻木的差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事物的情感层面冲击其实是再不断走弱的,可我并不认为情感起伏趋于稳定是一件好事,那只能说明我的欲望和多巴胺分泌在下降,对于外部的刺激也在趋于麻木。

相反,如果一些人或物能让我保持情感的波动起伏、心神荡漾,我一定会牢牢抓住这些东西,因为它们于我而言,就是向我身体注入活力的最重要的东西,更是我激发灵感与创作的重要来源。

恰好,昨天我在我群里和几个朋友聊天,有个姑娘跟我说她很累,我只回了她一句:“找喜欢的帅哥出来吃饭,你就觉得人间值得。”瞬间就把她从emo的情绪中拉了出来。

今天,我想认真地谈谈“喜欢玩、愿意玩、懂得玩”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多么重要。

我是一个体验派,从这些年对我自己的观察来看,我认为有一个特质从小到大都被较好的保留了下来,那就是“玩性重”

“玩性重”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贬义词,小时候,经常听我爹妈训我说“你一个姑娘,怎么会玩性那么重的?谁跟你那样的?你看隔壁xx(男孩)多文气?”

我小时候的玩性到什么地步呢?幼儿园在草地上捉西瓜虫、错把毛毛虫当话梅核搓揉、去凤凰山脚下的田地里捉蝌蚪、不走大门非要翻墙、从高处往下跳、爬树、学自行车学得半斤八两就去找小姑娘载,最后从高坡往下冲,撞上石头两个人都飞出去……

回去还被我爹妈劈头盖脸一顿骂……杭州话有个词叫做“乌册郎当”,这个词用来形容我那真是再贴切不过。

到了信息技术时代,电脑的出现又放大了我骨子里的玩性。我小学就接触了计算机课,那时候学习怎么使用office软件、制作网页、用搜索引擎上网外,我们的老师是非常鼓励我们拿电脑玩游戏的。

我无比感激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老师,他高高瘦瘦,年轻帅气,还会组织我们结束课程任务,全班打CS。

所以2000年初我就接触了诸如暴力摩托、是男人就下地狱100层、4399、红警、CS、GTA等等集策略与暴力于一体的游戏,随后便是QQ堂、跑跑卡丁车、劲舞团等游戏的崛起,而当年我特别喜欢玩的游戏类型却是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梦幻西游、魔兽世界、热血江湖、模拟人生……如果当年没有这些游戏的熏陶和教育,或许今天我的状态大概率就不会是这个模样。

在一些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往往会现在新手村训练到10级,才能开始思考职业的转型,比如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此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刺客、刀客、药师等等。

而在游戏过程中,你需要指引你的角色去探索地图,新手村的地图其实并不大,找到关键NPC,从他们嘴里套出情报并开始执行每个阶段的任务,有时候游戏里会埋一些彩蛋,需要运气也需要策略才能遇上。

而跳过新手村训练阶段后,你会意识到自己的游戏地图就开始由一小块变成了一大片,只是你没去过的地方都是一片暗色,只有轮廓。

作为游戏玩家,你就需要思考如何扩大你能接触到的信息范围,抵达一个未知的领域,需要有哪些装备,具备哪些技能,才能帮你在那片领域中更好的生存和适应。

这时候,你要搜集这些情报,除了地图里的NPC会告诉你以外,地图上的活人玩家同样能够分享给你,往往这些经验和级别都相对比你高很多,他们也会行色匆匆赶路做任务,而你要结实他们同样需要运气和策略。

记得我有一次,我路过一片荒野,看到旁边有人在和怪兽打斗,我就直接上去帮对方一起对抗那只怪兽,于是结束战斗后,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而我询问一些任务线索时候,对方立刻就把情报给了我,甚至还带着角色中的我前往我要做任务的地方,帮我一起搜集材料。

还有一次,我在玩魔兽世界的副本团队任务,由于当时我的角色是个肉盾战士,需要跟队友配合去吸引怪兽的火力,好几次差点命悬一线,好在有个药师在帮我们疯狂奶血,而陌生队友也较为给力,因此,在战斗结束后,大家对彼此的配合多少会有几分赞赏,于是就互加好友,下次上线继续一起玩。

如今,我很多年没再玩过这类游戏了,但是这类游戏带给我的启示是非常大的。

游戏最强大的点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环境,创造了无数困难,让你身临其境的代入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一边需要充分挖掘游戏地图里的信息,NPC的信息,搞懂游戏规则和禁忌,一边还要制定对自己人物的成长路径规划和目标,同时你还要学会如何在游戏中与现实世界的人社交,如何与他人配合并获得强信任。

如果你把这套思路用到现实世界里,你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拟合上。如今想来,这些游戏实在再给我走上今天的道路打下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比如,我在落地的村落里学习各种技能,情报,慢慢升级,随后我势必会在羽翼丰满之际开始往外探索,进入其他未点亮的版图,往往这些版图会比你所在的村落规模更大,更繁华,因此进入后,便需要了解并在当地探索和习得技能,搭建当地的人际关系网络。

按照这个逻辑,你当然可以再去解锁其他村落,从当地拿到只有那里才有的情报信息和资源和人脉关系。

回头再看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跟当年我打游戏的思路简直不谋而合,我只不过将这套思路搬运进了现实生活。因此,我没有大多数人有的执念。

那个执念是什么?是我要通过找到安稳的工作,获得一份稳定有保障的薪水,随后在家乡买套房、结婚、生育。

当然,在我眼里,这是一种「执念」,会牢牢将我的思维锁住,进而锁住我肉体向外探索的行为。

可在我父母眼里,他们会认为周围大多数人都这样做,这才是一条稳定安全的道路,你理应也该将此作为你的人生路径。

他们的思路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我不会想着找工作获得薪资,努力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为家乡的房贷踏踏实实打工,贷款压力一下来,我更不敢辞职,否则房子就保不住,安全感就没了,那我这辈子的确就丧失了流动性,更别提什么探索其他版图的可能了。

如果用游戏的思路去看待人生,那么我是不会想着在我诞生的新手村里打打村里的怪物,跟村里的人社交,随后在村里搞一套房子,最后一辈子都住在这个村子里。

因为游戏的目的就不是让你呆在村里,而是让你在新手村里熟悉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和玩法,搭建起基础的能力,随后鼓励你外出探索更大的世界,引导你遇见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青少年时代的玩性,恰恰塑造了我成年后的这种思路,并把我推上了一条带着体验心态来探索世界的人生之路。

成年后,我的玩性还是没变,因为出了村子,我有了更多元的玩耍项目体验。

昨天,我在群里跟大家分享我去年在海南学习冲浪时的思考,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状态,可能对当时有点印象。

如果自由潜的学习是教会我如何通过调节自己的呼吸,放松身心去降低心率并降低身体表面的吸氧状态,从而挑战自己的极限,那么冲浪恰恰是让我体验到“海水”的另一种姿态。

我的冲浪日记里,是这样写的:

早上去冲浪,第一节课上板,陆地练习了几次,第一次上板就站起来了,但后面几次就开始发挥不稳定,膝盖摔了两次,疼得要死,一大块淤青。

上板起身简直就是在海里练Burpee,🏄‍♀️冲浪这个运动是我个人感觉真心学习难度很高的运动,跟潜水不太是一个量级。

我问教练:为什么学习冲浪?还当教练?

他说:“因为难,难才有挑战,本来我就喜欢海,海上的运动就那么几种。如果你想要玩的好,要观察每一朵浪,人和浪的关系,抓住每一个浪头。”

我:“那你观察的怎么样了?”

他望着海浪的方向,笑了下跟我说:“我观察了一年多,天天看,我都没看明白。”

我来说下自己的感受吧,这个运动真的不容易,而且我高估了自己的体力,光一次次扛着板进海里,一次次从板上摔进海里,就已经耗费了非常大的体力,而且那种感觉就是一次次被大自然狠狠的教训,一个浪就能把人拍得生疼,甚至吞噬。

所以有时候想想,能发明冲浪这种运动,还能在海上乘风破浪,真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态。

全程我其实疯狂在质疑我的学习能力,内心疯狂在呐喊“太难了”,但想想这不是因为“难”才来挑战么……再看看隔壁小孩还学的兴高采烈,内心又在做自我说服工作……

我觉得冲浪也是一门哲学运动,不光是人和浪,人得先驾驭好板,才能平衡好人、板、浪三者的关系,每个浪的差异性和多变性,本质上也是在挑战人在面对不同浪时的迅速应变能力。

学学冲浪挺好的,能让你摔倒一次又一次,再爬起来继续挑战,能在浪头站稳并且顺着浪的轨迹滑行,把这种状态和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会给你加很多的buff。

自己玩浪的难处是有时候抓不住浪,还看不准浪,明明看着风平浪静温和的要命的一朵浪,到你面前瞬间变成“疯狗”,来不及反应,就往你脸上“啪啦啪”砸下来,看“浪”比看“人”还难,平日看着风平浪静,关键时刻真能瞬间变脸咬人。

厉害的人,看这种浪,一眼就能看明白,看准时间点,上板起乘自然轻松驾驭住了浪,反而“浪”不仅拍不飞 ta,还能为ta所用,成就ta。


今天,我回头看这段日记,当时的冲浪场景历历在目。我的确在那一阵子怀疑过自己,一次次被自然教训,一次次看不清浪,一次次没能够抓住浪而错过最佳的起身时机,还有面对疯浪时的恐惧和无数次被狠狠拍倒在沙滩地上摔得鼻青脸肿。

后来,我在做投资的时候,发现冲浪和投资真的太像了。

冲浪大多时间就是等待,即便是有冲浪基础的人,一个小时真正能抓到的也就几朵浪,而新手可能一下午都会一无所获,一个浪都抓不住。投资也是,大多时候就是等一个机会。

因此你必须懂得沉下心等待,如果心急,一个浪过来,直接错过,或者抓错时机,那么直接就能将你摔得鼻青脸肿。

而教练当时对我说的话,我也一直记在心里,他说他天天在海边看浪,看了一年多都没有看懂,那么换到投资市场里,即便是有经验的高手,也未必真的能够对市场的波动了若指掌。

有时候,我自己在用理性和逻辑推演一支看好的票,可结果往往会和你的推理呈现出相反的状态,而有时候我不看好的票,反而会以反常的状态一蹿再蹿,成为名副其实的「妖股」,打破了人们所有的逻辑推演。

所以,回到冲浪这项运动,我认为如果你不懂得观察浪,不懂它的规律脾气,企图征服它,那一定会被教训。回到市场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征服或者战胜市场,那么最后的下场往往是被市场狠狠教训。

可如果你真能把握好自己的节奏,那么市场就能助力你,与你共舞,而彼时,浪与你的关系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对抗与征服,而是彼此成就,市场与你的关系,同样如此。

股票交易很有趣,冲浪同样很有趣,如果我缺乏其中一项了解,那么我就无法把这两者关联起来,“玩”对我而言,真的帮助我用新的视角看待很多问题。

同样,回到跳舞这件事上,那天一个朋友对我一条状态的评论,也勾起了我当时的记忆。关于跳舞的日志,我是这样写的——

跳完舞回来的路上,一直在回忆整个舞蹈过程。

我发现舞伴真的非常重要,一个舞蹈能不能让你跳得开心愉快,非常看partner的领舞能力,我大概换了七八个舞伴,发现有两位舞伴带节奏非常棒,教得也很好。

后来我问其中一个领舞很好的男孩,为什么会学salsa和Bachata?他跟我说,最初他去夜店,想学跳舞,后来人家告诉他夜店是学不了那些的,于是他自己找了舞蹈课学习,开始第一年根本不敢邀请女生跳舞,只是坐着看别人跳,总觉得放不开,一年后才克服。

他在带着我跳舞的过程中,一直告诉我:

“你不需要觉得自己不会跳,也不需要想舞步和节奏,身体放轻松,不要低头,看我或者周围就可以了,跳舞是释放你的身体,是跟着音乐律动。另外还需要去照顾自己的舞伴,如果对方非常会跳舞,其实未必是好事,因为你们彼此都有自己的节奏,反而有时会在舞蹈中有对抗。”

我跟他搭档的好几只舞,节奏都不一样,有抒情有欢快,还有非常奔放的拉美风情歌,但是他每一首歌都能用不一样的舞蹈混杂了salsa和Bachata一起带着我跳。

有好几个舞伴其实都在教我xx拍技巧,我反而跳得很拘谨不自由,但是跟这男生跳舞,我竟感觉自己无师自通,身体和音乐可以律动很和谐,而且跳得非常轻松,根本不用低头看脚步担心踩到别人,也没有觉得尴尬和不好意思。

最后,除了转得太多,转得头有点晕以外,真的是跳得非常happy……想到20年跨年跳拉丁和恰恰也是,遇到非常好的舞伴,带节奏带得完全不需要你会,你自己就能跳得很好。

所以,很多事有时候可能并不是你太笨,也可能是老师不太会教,任何领域找到好老师其实都很重要。

比如我一场test了快十个人,才能了解哪些人是真的会教,哪些人只是很自我的在炫技,哪些人的风格多样,哪些人不管什么歌曲都是一种舞蹈风格……

总之,把自己当小白,多方验证,总归能找到适合你自己风格的老师或者教练(不光是舞蹈)。

跳舞,给我的启示其实会和协作与导师相关。

我们总认为教别人,或者向老师学习需要从技巧先开始,但恰恰是在入门新事物时,忘掉技巧,才能帮助你释放身体内在的潜力。否则技巧不仅不会帮助你,还会打击你的信心,成为你的枷锁。

另一点,协作问题。

如果两个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人,在同一领域都很擅长,往往未必能创造和发挥极大的团队效能,类似「一山不容二虎」——

过于个性和强势的两个人在一起,就像是两个不同速率的齿轮,根本无法咬合,而如果一个齿轮相对慢速,另一个稍快,反而能带动齿轮,使得整个系统开始有效运作。

如果你想用爱情去套,我想舞蹈同样能给你极大的启发。

对方是在试图强行用他的节奏带你,让你迁就他的步伐,跳得很累又很拘谨,还是说,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引导你,让你在这支舞蹈里充分释放你的魅力,感受到自信和自我欣赏?甚至享受和他起舞的感觉?

因此,无论是打游戏、冲浪、或是跳舞,我始终认为,这些看起来“不务正业”的休闲娱乐活动,对于生活、工作、赚钱是会带来极大启发的,做这些事未必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不务正业”,不懂得如何“休闲娱乐”,只是为了工作效率将自己的时间排得无比紧凑,如果你不愿意接触和体验一些从未体验的事物,那么势必会错过更多的可能与视角。

机会有时候靠“玩”出来,而思考同样需要借助“玩”才能有新的启发。这些年,我爱玩的性格,恰恰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成长,心态也无比轻松自洽。

祝大家都能带着“玩耍”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笑对人生。

最后,送一张图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播客@空无一物

电报群:https://t.me/misso0513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