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小孩

Jo
·
(修改过)
·
IPFS
然而今天啰啰嗦嗦写下这些不是想要抱怨的,而是想明明白白地记录下这些抱怨的心情,以自省我是个多么糟糕的小孩。

大概三年前,爸爸教会了奶奶用微信。

当时很惊讶,为奶奶高兴,又特别佩服爸爸。奶奶不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过去二十年来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电视和晚报,交流方式是电话与信件。爸爸在大概十年前给她备了一个老年人用的小灵通,她也用不利索。素以惊人韧性而自得的妈妈也在电话里对我说:“你爸这次是真的厉害的。”

于是和奶奶的微信交流便开始了。一开始是蜜月期,我热情地回复,给她发我的、小新的、以及我的猫的照片。但很快就有点倦怠了,回复常常是天气、午饭、晚饭、猫等主题的排列组合。奶奶的日常非常单调,即使看电视和报纸,但摄入的信息和年轻人完全不同。我在回答完“我好的”、“小新在上班”、“天气很晴”配以食物与猫的照片之后,常常苦于没有别的话讲。只是内容每日千篇一律的话,倒也没什么,但偶尔的小插曲让我有点抓狂。

一次是奶奶发给我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题目便令人大呼不妙,内容更是垃圾文字的模范。点进发布这篇文章的公众号一看,每一篇都是假新闻、感叹号、卖中药、黑西医、赞祖国、骂美日,无他。我说,别信也别传播这些有害无益的东西。奶奶说,这是大舅公公发的,“他很少转发文章的”。言下之意是他难得分享信息,我们不要扫兴、别不识趣。大舅公公比奶奶更长十岁,虽年轻时曾在大学做研究(奶奶常说他是教授,并带了很多学生发表论文,但我长大之后觉得存疑),但耳聋多年,性格又是一等一的书生气,十多年来日日受舅母照顾,与外界鲜有交流。

另一次,我在电梯里对着镜子拍了我和小新的照片发给奶奶。奶奶大约是看到我的小肚子有点凸,立即问我是否怀孕(…)。我发完照片之后没有再看手机,十分钟之后点开微信,奶奶已追问数条,后面的问题大致是“你怎么不回我?奶奶没有收到你的回复很焦急,很不安稳。到底是不是怀孕了?盼复。” 在终于得到否定答复之后,奶奶又回了“己经到年纪了”、“要考虑了”云云。这是比较极端的一次,平日里,我如果一两天没有给奶奶发信息,她也会留下一串焦虑的问题,以“盼复”结尾。心平气和的日子里,我会想,奶奶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别的转移她注意力的事,与我的微信交流,是她日复一日的单调中为数不多的新鲜。然而另一些日子里,我又想,为什么还要有人向本就令人心焦的生活中再抛入几个令人心焦的问题呢?

又有些时候,奶奶在我平常的分享后给予我不必要的指示。例如在我发送午餐照片之后告诉我“近期不可吃鱼,尤其你们国外的鱼,有新冠病毒”;或是在我告诉她我去跑步之后,告诫我不可剧烈运动。奶奶一向热衷于给别人不请自来的指导意见,然而这种习惯在她成为了一个不太了解时事的老人之后只显得越发突兀,也令本已不甚有趣的交流更添乏累。

然而今天啰啰嗦嗦写下这些不是想要抱怨的,而是想明明白白地记录下这些抱怨的心情,以自省我是个多么糟糕的小孩。糟糕之处其一,我是一个没用的大人。我已不再是依靠长辈生活的小孩子,为什么要为长辈(且是隔代长辈)的问题或意见感到焦虑不安呢?既然知道老辈的观点是陈旧的,为什么不一笑置之呢?我和奶奶甚至没有生活在同一国家,我纠结于她的话语,是否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掌控感呢?糟糕之处其二,我是一个缺少感恩之心的大人。前几天和小新聊天,说起小学时想到的文具、玩具,奶奶都会给我买。又想起我曾对父母感叹,奶奶即使脾气万般古怪,为家人带来许多苦恼,她一辈子中若有对一个人最好,那个人便是我。

写到这里只觉得非常自惭自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o长居新加坡。
  • 来自作者

夏天的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