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潔西|J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文字的價值與墜落

潔西|JC
·
·
喧囂的社群,寂寞的靈魂。

我曾經說過,樹洞活動、自我歸零是我真心想做的事,我對於文字沒有野心,我並不想成就自己或彰顯自己,在這個資訊流動快速的年代、人人喊著自媒體的年代,做一件沒有效率、緩慢的寫信與回信活動,是我對這個世界小小的反抗。



喧囂的社群,寂寞的靈魂

社群媒體放大了我們的聲量,我們可以在上面展演自己、播放生活,但卻帶來了更多焦慮和比較。當我們觀看別人的時候,是真的關心這個人,還是忍不住代入自己,看見其中的落差?更多時候我們關心的是自己,是自己是不是被看見、是不是被愛。

每一個愛心、留言、被看見的瞬間,都讓大腦覺得好快樂,於是我們需要更多更多的刺激、更多更多的快樂,於是在等待被回應的期間焦慮不安、在不被關注的時候心情一落千丈。

雖然感受很大,可是自我的感受卻很渺小。感受很大,但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這個矛盾是一種存在的焦慮。大家會覺得,那我的意義是什麼?我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我都看到別人在發光,但我好像是最暗的那一個?(張西,VERSE NO.6)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渺小與焦慮來到matters,在近乎社群的拍手與留言反饋機制下,是不是也把被看見、被肯定的需求帶到了這裡?



看見自己正在追求的是什麼,誠實的面對自己和世界

Matters的獎酬機制和社交互動,讓使用者只要有心,都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我們要時時刻刻問自己,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我有沒有被多餘的東西影響了速度和方向。


當你在這裡寫字,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1.錢
2.被愛(獲得互動和關係)
3.被看見(文字有價值)
4.文字的成長和保存

不是單選題,很可能你同時想要很多個,但你必須對自己誠實,並且必須知道追求這些東西會如何影響你寫的字、你花費的時間、你被綑綁的情緒、乃至於影響整個社區。


錢和愛是很大的誘因,尤其當他們包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喔那是制度、愛錢怎麼了、想被看見怎麼了,沒有怎麼了,但這一切無形中貶抑了文字的價值

當我們花了一大堆心思在這些東西上,甚至讓這樣的意念超越把文字寫好,當越來越多人這樣,那麼也就會讓更多人覺得喔所以這是可以的,所以這平台就是這樣玩。當我們因為各種理由(怕破壞關係、沒我的事...)視而不見,是不是也無形中助長了這樣的行為?(曾經我也覺得沒什麼,但發展得越來越誇張之後,就會發現那個沒什麼的心態也是一種無形的惡)


你真的覺得Matters的願景是一個這樣的地方嗎?



網路上的一百張面貌

網路是一個方便隱藏自己、營造自己的環境。每一個在網路上相遇的人,無論他呈現出來是什麼樣子,都要記得那只是他的一部份,甚至是他選擇/假裝出來的一部份。真實的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個性、曾走過什麼樣的路,我們都不會知道。

同時也問問自己,在網路上追尋關係、享受關係的同時,我們是否仍保有思辨與誠實?


當一個人做了你喜歡、你認同的事,但他也做了你不喜歡、覺得這樣不對的事,你會怎麼看待他、看待這段關係?是全然接受、全然拒絕,還是好的時候稱讚、不好的時候提出批判和討論?

當我們用理性思考時都會回答是最後者,但事實上,我們對有好感的人往往包容性更高,對沒有好感的人往往不願意試著了解他其他的面相。這是人性,很正常,但我們要知道自己是這樣的,而不是以為自己永遠中立。

我們每一個行動都在表述自己,即便是最細微的也都說明了我們的價值觀,當然純粹很難,但審慎的看待自己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知道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是重要的。



在情緒的浪尖上等待退潮,看見事件背後的樣貌

每一次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大聲疾呼、聲嘶力竭,一如每個社會事件,到處呼喊著定罪、有病,瘋狂攻擊著事件的靶心,但其實所謂犯罪、犯罪的人,一旦越過那條線後,他就不再是原本那個人了,再多的指責和批判也不會讓人悔過。我們往虛無射箭,更多的是不是情緒的宣洩?

事件背後的理由、我們曾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憤怒之後,更值得花時間思考的事。


罷課解除,在機動隊佔領下重新開始上課,最先去出席上課的居然是那些罷課學潮中居於領導地位的傢伙。...我還跑去找他們,問問看為什麼不繼續罷課,要來上課呢。他們答不出來。因為沒有理由可答。他們怕出席數不足學分會被當掉。這種傢伙居然喊得出要罷課,我覺得真是太可笑了。這種卑鄙傢伙就會見風轉舵。
喂!Kizuki,這是個爛透了的世界,我想。就是這些傢伙確實拿到大學學分,走出社會,勤快地製造出這個卑鄙社會的。(挪威的森林,第四章)


永遠要戒慎恐懼。

無論掌握多少知識,無論擁有什麼樣的頭銜或經驗,永遠要知道自己是渺小的、不足夠的,永遠有不明白的事,永遠要謙卑地學習和求教。


我在課堂上要練習思辨「人有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不同年紀的人,文化背景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這樣的議題。當一個63歲的案主來諮商,他曾經經歷過什麼、走過什麼樣的路,讓他是這樣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像這樣去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對話才有開展的可能性。但現實中我們往往只站在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彼此企圖去說服對方,頻率不同,怎麼能真正溝通?



回歸初心,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對文字的期望是什麼?


因為自己的專業訓練或天性使然,很容易能看見人們說每句話、做每件事背後的意義和思緒。這在工作上是優勢,在生活卻是麻煩,尤其網路這樣無法直接溝通的地方。

我其實厭煩自己的嚴苛,多麼希望自己能容忍許多模糊、不一致和苟且,這樣會容易很多,也能獲得更多資源。或許我不夠勇氣才不能夠跨越障礙去忍受和前行?


這些嚴厲也包含了對自己。例如仍有許多優質文章未能撥空瀏覽、例如不一定能夠回應別人的期待、或勉強回應別人的期待之後對自己油然而生的嫌惡感。


我從未試圖在文字中表揚自己,或要別人來崇拜我。若你能夠覺得我像是陪在身邊的朋友,輕輕的說話,那是我努力過、是我要求自己是這樣。動人的故事、讓人拍手叫好的故事或知識,我也能說一大把,但我偏不。許多時候連標題我都刻意希望不引人注目。

我知道這樣很傻,在這個講求行銷、資源與人脈的年代,為什麼我不能夠是那樣的人,不能夠八面玲瓏?但我就是不能夠。走得慢也無所謂。但我更希望那樣的人,能夠知道自己正在這麼做,並且不去嘲笑、奚落別人看起來沒那麼聰明的作法、以及對極致的美的追求。


你呢?回到剛才的問題,你在這裡寫字追求的是什麼?你想清楚了嗎?


現在很多社群,會讓我們很快速地感受到被認同、或是被肯定,大家好像滿喜歡我的。這件事情其實滿危險的,如果你要去進行創作,就會變成阻礙,如果只去尋求這些認同,對於創作會有阻礙。(張西,VERSE NO.6)

如果對自己的字有期待和追求的話,可能要思考一下這段話。在快速的反饋下,我們可能逐漸滿足於現況,並且花費過多心力在在意互動、別人的想法上,最終我們寫的是我真的想寫的,還是可以吸引別人的?而我們有沒有試著去成長和前進?

而通常對愛與關注的追求,來自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和缺損。網路能夠成為替代性的安慰劑、能夠讓我們彷彿獲得親密與自我價值,但最終,我們仍必須回歸現實的生活,正視內在的失落、在現實中修補自己、完滿自己,心才能真的落地,不再漂浮。



我的愛與夢

我很喜歡Matters,喜歡他作為文化和記憶保存的驛站,喜歡他是許多人夢想的起點,我希望他能一直存在,也希望他能夠成長和茁壯。

我很珍惜在這裡的許多相遇,我的心思意念被Matters上(的人)動搖的程度遠遠超乎想像。這些交會的瞬間如此美好,無論終點何時到來,都感謝Matters讓我們能遇見。


但我漸漸的無法在這裡看見文字的價值和意義、也漸漸對許多反反覆覆的事感到疲憊。


我還是有很多想寫的,也依然會繼續寫,但該是在這裡嗎?或許我該把目光轉向現世該努力的方向,即使那也許是我剛開始曾想過可以在這裡嘗試的事。


我一直都認為現實中的我遠比文字裡的我更有魅力。雖然這樣講好像太自以為是,但...。我認真照顧自己的生活、規律運動、以書和知識餵養自己、每一天對生命懷有期待、每一天熱愛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愛上我吧,若你能遇見真實的我。


現在,就繼續當一個微小的存在,繼續以我的方式愛著這座城市吧。即使我已經不確定這裡是否還需要我這樣的字...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