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要在Web3.0 當道還缺什麼?試用Mirror + Error + 試當真爆紅解答?
元宇宙是什麼?如果只是用戶在網上擁有另一個數碼身份,使用VR(虛擬現實) 、AR(擴增實境) 、AI(人工智能) 、加密貨幣、區塊鏈等技術,同現在用一個Google ID 登入不同網上服務,其實是沒有甚麼分別,只不過是«攞你命3000»,應該冇可能是Web 3.0 的主要應用。
相反,約10年前的香港作家譚劍所寫的科幻小說人形軟件所描述的未來,每人有一個在網絡運作的軟件化身,去幫你做日常的工作,才近似元宇宙的未來, 近期Facebook把大家的臉部資料刪除,為了私隱不再自動替你tag相。難道所有人要自已tag所有相? 若屬於用戶的化身擁有用戶臉部的資料,用戶可以指示化身去朋友的公開的相集中,自動tag相,類似功能比得個樣的VR化身更近元宇宙的概念。
公司投資某種科技,代表他們預測人類對此有需要,究竟我們現在生活缺少甚麼,需要元宇宙來滿足?我們可否幫忙參與設計,令這種新科技能發展去一個更好的方向呢?
要理解元宇宙既關鍵係,用戶為何需要一個在網絡上以個體化身連結的完整社會體系?
Link才是網絡的核心價值
近期香港娛樂文化的變革,涉及網絡生活影響娛樂文化既消費者的需要,由過去被動變成主動,這趨勢方便展示建基於網絡的完整社會體系的變化。
筆者認識Mirror成員其實比較間接,時序如下,在2021年3月去戲院睇一秒拳王,因為首歌時間的初衷好聽,去Spotify 聽時認識ToNick樂隊,在Telegram同朋友分享時又俾人推薦咗睇鬼滅之日既動畫MV,因為首歌向日本動漫致敬,居然在Youtube發現有一首日文版由ToNick同麗英合唱,覺得麗英居然唱得Rock過恆仔,去找麗英既歌聽,不得了,發現好多鏡仔都同麗英及其他YouTuber有合作,同期5月,Error自肥計劃出現,YoTtube 個AI 好似認為我係鏡粉+404﹐開始俾Mirror 歌既Cover 我聽,我明明係試當真的認真毛。
每個網民都應有類似既經驗,差別只在於是使用的平台或媒體的內容,這種經驗是利用連結(Link) 這種科技達成。互聯網這技術歷史超過半世紀,早期應用上同電話差不多,用戶使用特定的客戶端(Client)﹐去連接特定服務;在www出現後,用戶可以點擊網頁上的Link﹐連接不同網頁(不限單一服務供應者)。文件/服務不用盡善盡美,只要能提供合適連結給用戶去完善體驗便可,這改變世界對出版/發表內容的價值判斷,有內容但冇人存取到是冇用的,所以世界網民的核心價值唔係Seed,係Link﹐
在Web 1.0的時代,任何人也可以建網站提供內容,提供Link給網民,非商業內容因為技術門檻及網絡頻寬,不能給太多人去連接,所以網民主要是讀者﹐養成戶習慣使用入門網站(Portal) 作首頁,使用頁面上的大量連結去取得資訊,這種情況同十多年前大台利用自已財力全方位宣傳及較高質素的製作,令大台的內容更易連結(Link) 大眾去賣廣告營利,把香港樂壇發展困在單一電視台,當年商人用天價買入易記的網域名稱(如China.com)﹐正是大台有價。
及後智能電話的普及(主要是拍照功能) 引發不少網民改變需要,由讀者變成創作人,大台壟斷網上的流行的Link的模式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此方便用戶造Link的內容分享的平台便取代過去的大台,這是Web 2.0 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時代。
Web 2.0 的商業模式是借用戶產生內容附加廣告去營利,使用Comment, Like & Share (CLS)這種由下而上的民主化方法去取代總編輯增加連結流量同時把用戶分類,方便令廣告個人化去增加營利。CLS模糊了內容和連結的界線; 系統會因為Comment及Like增加推送本文連結更多用戶的機會,Share本是連結但又可以加入內容,因此內容不停增加。
內容不停增加表面上對以廣告為營利目標的好事,可是內容良莠不齊,用戶連續看到差的內容便會離開平台,因此平台及內容創作者都作出社群化的改變,增加用戶的歸屬感把用戶留住。
平台提供社交功能,方便用戶同創作者交流,為經常貢獻者給予特別稱號(Top Fans)﹐而且平台會利用演算法,邀請有相同喜好的用戶加入社群,新的用戶在社群中自然會分享新連結,現有用戶自然會留正。
因為資訊泛濫,創作者把作品長度縮短,減少用戶因為長度而放棄作品的考慮,把過去寫給大眾的長作品,變成針對特定社群的短作品,甚至有足夠資源的大製作,都因為Web 2.0 改變人群的觀賞習慣,在創作長作品時都變成段落化(方便用戶Cap 圖分享) ,每一段變成滿足特定群族的需要。
而這種內容及群族的碎片化現像,也由網上慢慢蔓延到線下世界。以傳統媒體及社會學的觀點,都擔心碎片化現像對世界有壞影響,網民不能消化長的內容,群族間不能團結。
另一方面,網絡的即時性,令文化及社群發生高速的演化,發展出同傳統不同但又普及於網絡的價值觀,對所謂碎片化,網絡原生群族視為正面,短內容2分留白,讓讀者自行跨過虛實之界,投入至社群性的集體創作,自發地為內容不斷加上新的一筆或給社群解讀。
Mirror, Error, 試當真等組合,網民除了看到成員的連結外,還看到他們個人會連結不同的文化群族(著松島安的Tee, 唱網民二創的歌詞,同不公司的藝人合作 )及香港處境的連結﹐這種跨越公司的連結很難在一台獨大的藝人身上見到(愛.回家的劇中場景好像疫情從未發生) ,卻同網絡核心價值Link類同,這些組合已不是成員本身,和Fans不停互動,創造新連結,正是爆紅的一個因素!
正因為群族同內容碎片化,先更容易連結,每人才可以透過連結不同碎片,主動為自已製作專屬的播放表(Playlist) , 不是由"監製"去做一張大眾化的"專"輯,强迫大家去接受,所以出現冇去中心化(冇大台) 的要求。
為何討論元宇宙時,要展述Web 1-2.0 的技術影響下的社群改變?因為元宇宙的遠景是促成網絡的出現一個完整社會體系,如果網民覺現有網上各種社群連結不滿,希望有革新的協作模式,正是元宇宙出現的推動力。
Web 2.0 的社群化已經出現超過十年,演化的速度比線下的任何十年還快,隨意Link﹐CLS等價值對網絡原住民才是常態。始終網絡原著民有一個線下的身份,在對網絡平台對社群連結不滿前,他們的衝動已由線上連回線下。
普世鏡粉派福利(印相) ,自行整紙板鏡仔放在街上一齊影相,甚至賣一條街廣告(Stephen的巨龍巷) ,一個角度是鏡粉向日韓的應援文化學習,另一個角度是他們把線上的行為或在線上學習到的方法在線下實踐,把自已P圖同鏡仔合照做社交媒體的簡介照片,要求前夫(女鏡粉的老公戲稱) 把家中的牆紙改成Mirror(類同把線上App的Wall Paper更改)。
除了應援活動外,2019香港及泰國的抗爭運動,除了視作追求自由及民主化外,也可視作把線上的價值觀,連回線下,在泰國的民眾會問,為何民眾不能CLS皇室成員?AirDrop傳單,連儂牆等,都係線上論壇或Facebook Wall的實體版,大家都用線上價值去評價用戶線下行為,連儂牆可以貼上任何觀點,不過撕紙(刪貼) 就係罪大惡極。
在大眾認為Web 2.0對連結較線下好時,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及疫情的資訊,驚醒不少網絡原住民。Twitter永久移除特朗普的賬戶,在世衛未宣報新冠肺炎會人傳人或飛沬傳播時,Youtube對有關內容減低散播速度,當中機制極不透明。網絡原住民本似為可以把網上的連結價值推到線下時,突然發現社交平台已成為大台,用戶是不能參與制定禁言等有關機制,同極權國家沒有分別,因此出現短暫的移民潮。
以上是Web 2.0 技術限制與用戶價值觀的衝突,因此熱衷科技投資的基金,預視Web 3.0 因為私隱的法例完善,用戶取得資訊的方法會由社群的分享/推送,變成使用智能科技整合,最重要是用戶要求自已放在服務供應商的資訊/資產取回控制權(Apple 要求所有App 要提供用戶刪除帳戶的功能才可上架是一種回應) ,令個人資訊可以在多平台使用,甚至脫離服務供應商純粹在個體中互動。
好難明?希望以下的例子幫到你。假如用戶要每月25日,轉5000元給媽媽做家用,係先把足夠的錢(資產) 放在銀行(服務供應商)﹐經銀行確立一個每月25日自動轉賬去媽媽賬戶的指示,自動轉賬,其實所有作業都在屬於服務供應商的電腦運行。
如果在Web3.0, 用戶的加密貨幣在區塊鏈(Blockchain) 上可經由用戶的電錢包存取﹐因此用戶的可指示自已網絡運作的軟件化身(Avatar) ,在每月25日把加密貨幣轉去媽媽的錢包,當中不用透過任何的供應商,只由用戶及媽媽的化身互動而達成。
代表用戶的化身已經由Web2.0 的一張相或者立體圖像,改變成為可運作程式,在屬於用戶自已的電腦系統運行,這系統可以是手機,家中的電腦,甚至是在雲端服務供應商租出的運算服務。
自動轉賬只是化身程簡單而機械化的應用,化身程式,還可以以AI學習用戶的行為模式,在用戶離線時為收集各種用戶想知的資訊,去真假消息的服務供應商查證,在用戶上線時整合資訊內容交給用戶,這種功能看似同Web 2.0的現在冇分別,但是智能應用(Smart App) 在用戶的化身執行,私隱得到保護外,還可以阻止服務供應商在資訊中夾雜廣告,甚至更個人化,可以在Error 10分鐘的訪問中 指示出Dee 哥的攪笑金句在3:45開始。
以上都係Web3.0 的應用,同元宇宙的網絡社會還有一點距離,社會構成不能少就是成員的交流,在元宇宙的時代,交友可以變成虛實交錯。當用戶的化身安裝了交友功能,帶上AR眼鏡進入酒吧,便可指示出你最有可能的交住對像。在Web 2.0時代交友平台有神視覺,從用戶交出的資料及上網習慣去進行配對,而元宇宙的社會,在用戶進入酒吧的一刻,用戶的化身會利用身上的智能裝置,會透過PAN(個人區域網路) 利用點對點的方式,對在場其他安裝了交友功能的化身不停交談,直至找出有機會者才會顯視在用戶的眼鏡上(當然可以不用眼鏡,不過就難指出誰)﹐而用戶不會知到其他人有否使用交友功能。
過去網絡把距離遠的人拉近,但隨著元宇宙把現實與虛擬世界更易連結,未來人類可能進化成上線和離線的「兩棲物種」,能把身邊的事連結得更近。
用戶透過化身同元宇宙的各種事物互動,為免其化身假冒,區塊鏈的技術是元宇宙必要的。因為區塊鏈的其中一個特性是透過去中心化方式集體認證,讓這些資料不可被篡改,而化身所用的智能應用,也利用區塊鏈的認證方法,免除使用不明應用破壞化身任何。
如果科網公司用自已公司的認證去取代區塊鏈去發展元宇宙,這代表他們希望保留在Web 2.0 的權力,這種元宇宙將會發展出比2020年美國大選時更大的問題。如果元宇宙是這種極權社會,只得VR技術而沒有區塊鏈,所謂的元宇宙只是單純的大型 VR 線上 RPG,絕對不可成為Web 3.0 的主要應用。
除了技術外,要發展元宇宙還缺社群建立,一個完整社會體系又點會得單一社群,在現的社交媒體表面上有不同社群,但其中運作方式是十分單一化,管理員係永續執政的,成員只有離開重組才可以改變,但社群的記錄就失去了。這比線下世界的社群差太多了。
由於現有網上社群缺少線下世界組織的彈性,我們可否參考現在有活力的組織發現啟示呢?就以Mirror + Error 的應援組織這種社群為參考,他們是數量眾多,各個有不同的規則,但不是靠任何一個官方的歌迷會連繫,有大的應援活動要更多資源時,會數個社群暫時連結成一個大社群,完成後按之前約定把資分回各小社群。
碎片化的應援組織如水的自由組合,可否在元宇宙中,更易運作呢?其中一個方法是借法律中法人的概念,每個社群都有一個化身,組織化身的能力資源由成員暫時借給化身使用,規則可以寫在化身的程式碼上,理論上組織化身在進行任何決定前要有一定數量的成員贊成,不過是成員的化身可以暫借決定權給少數代理人,方便執行。因為網絡的即時性及規則這寫在程式上,成員如果想親自決定,可以隨時由代理人取回決定權,這些決定,由資源及能力的運用,甚至可以改變社群化身的程式,令社群守則,封鎖賬戶等決定更民主化,以組織化身代表個體化身,組織化身也可用同樣方法連結成一個大組織化身。這種方便多個化身能力及自由資源連結的社群,是在網絡中建立國家以外的完整社會體系必要的基石,同時乎合世界網民的核心價值Link。
試想想,當香港人移民去外地,或許香港人因此成為世界網民的先驅,把香港人連結在元宇宙中,成為元宇宙主要推手。要成功推元宇宙世界,真的要向各個應援團的熱情學習。
原文發表在2021年11月17及24日明報
世紀.星期三專題:元宇宙要在Web 3.0當道,還缺什麼? 試以MIRROR+ERROR+試當真爆紅解答 / 文.天馬先生/編輯.關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