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鱷魚把拔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粒史學加000564《史記》卷四十〈楚世家〉15:強盜殺死了國君!?

鱷魚把拔
·
·
強盜殺死了國君!?

──────────原文──────────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爲諸侯。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立。

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

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四年,楚伐周。鄭殺子陽。九年,伐韓,取負黍。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楡關。楚厚賂秦,與之平。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爲捍關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魯陽。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爲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公。秦始復彊,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彊。三十年,秦封衞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七年,齊孟嘗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丑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田盻子不用也。盻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爲之用。嬰子弗善而用申紀。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爲用,故王勝之也。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盻子必用矣。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

──────────翻譯──────────

楚簡王在位第一年,向北攻打並滅亡了「莒國」。

楚簡王在位第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開始成為諸侯【象徵進入戰國時代】。

楚簡王在位第二十四年逝世。兒子「楚聲王」「當」即位。

楚聲王在位第六年,盜賊殺死了聲王,兒子「楚悼王」「熊疑」即位。

楚悼王在位第二年,三晉前來討伐楚國,打到「乘丘」那裡才返回。

楚悼王在位第四年,楚國討伐周國。鄭國人殺死了【鄭國國相】「子陽」。

楚悼王在位第九年,楚國討伐了韓國,奪下了「負黍(地名)」。

楚悼王在位第十一年,三晉來討伐楚國,在「大梁」、「榆關」這些地方打敗了楚國。楚國用厚禮贈送給秦國,與它講和。

楚悼王在位第二十一年逝世,兒子「楚肅王」「臧」即位。

楚肅王在位第四年,蜀國討伐楚國,奪取「茲方(地名)」。於是楚國修建「扞關」抵禦蜀國。

楚肅王在位第十年,魏國攻下楚國的「魯陽(地名)」。

楚肅王在位第十一年逝世,沒有兒子,便立他弟弟「熊良夫」為國君,這就是「楚宣王」。

楚宣王在位第六年,周天子祝賀「秦獻公」。秦國開始再度強大起來,而三晉更加強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其強盛。

楚宣王在位第三十年,秦國封「衛鞅」於「商邑」, 向南進犯楚國。當年,楚宣王去世,兒子「楚威王」「熊商」即位。

楚威王在位第六年,周顯王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送給秦惠王。

楚威王在位第七年,齊國「孟嘗君」的父親「田嬰」欺騙楚國,楚威王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齊軍,下令齊國必須驅逐田嬰。田嬰恐懼,「張丑」假意告訴楚王說:

「大王您之所以在徐州戰勝齊國,是因為『【齊國名將】田盼子』沒有被重用。田盼子對國家有功,百姓都聽他的話。『嬰子【指田嬰】』不喜歡他而重用『申紀』。申紀這個人,大臣們都不擁護他,百姓也不肯為他效力,所以大王您才戰勝了齊軍。現在大王您要驅逐嬰子,嬰子被趕走,齊王就一定重用田盼子。那麼齊王一定會重新整頓軍隊再來與大王您交戰,必定不利於大王啊。」

楚王因此不再要求驅逐田嬰。

楚威王在位第十一年逝世,兒子「楚懷王」「熊槐」即位。魏國聽說楚國有喪事,就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陘山」。

─────────解說與心得─────────

自從結束了「楚昭王」的事蹟後,接下來的幾位楚國國君,司馬遷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似乎楚國不再是個強大國家。

其中,楚聲王甚至被「盜」所殺!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到底是什麼盜賊,有辦法殺死一國之君呢?而且還是泱泱大國的楚國,不是一般的小國家呢!

從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主要都是認為在楚聲王統治下,民怨四起,盜賊林立的緣故。看來楚聲王似乎讓百姓生活的很糟糕,所以紛紛淪為盜賊,最後甚至殺死了聲王。

另一方面,楚聲王的「聲」這個諡號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根據諡法:「不生其國曰聲」,也有人說是「不生其家曰聲」。這是指聲王可能不是在自己的「國」或「家」中出生,有學者說這應該是指在娘家出生的意思。為何要把在娘家出生這件事當作「諡號」的基準呢?學者眾說紛紜,我自己認為可能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評論他,所以只好找了一個跟品行無關的理由來當作諡號。畢竟,對死者還是不要太苛刻比較好。

換言之,楚聲王也許真的做得滿糟的,糟到不知道該怎麼訂諡號,才會用這個「聲」當作諡號吧!?

此時,三家分晉,代表進入戰國時代。而楚國反而進入到難堪的局面,不僅屢屢遭到三晉侵擾,甚至連「蜀國」都來侵略。加上西北方的秦國在秦獻公,以及接下來的商鞅變法下日漸變強,看來楚國似乎難以抗衡了。

接著,雖然一度打敗齊國,但卻聽信了一個名叫「張丑」的建議,放了齊國的田嬰。搜尋多次,卻找不到任何關於這個「張丑」的事蹟,看來戰國時代的史料相較於春秋時代,似乎反而少了許多。

令人訝異的是,在楚威王去世之際,魏國卻趁機攻打楚國!?印象中,前幾卷讀到〈齊太公世家〉時,齊國曾經因為打不贏吳國,乾脆把自己的國君殺了,然而對外宣稱國君去世,所以吳國也只好退兵。因為根據當時的禮制,不能出兵攻打有國喪的國家。然而,如今的魏國卻趁楚國有喪事之際,出兵討伐楚國。看來,戰國時代與春秋時代的差別之一,就是禮崩樂壞的更加嚴重。這點滿適合用來當作上課時的範例的,算是這段史料給我的最大收穫。

在讀這幾段史料時,總覺得很不可思議,楚國這個春秋時代的大國,怎麼在戰國時代卻變成如此模樣呢?另外,印象中楚國不是也曾經歷過「吳起」的變法嗎?怎麼卻沒有看到任何記載呢?搜尋一下,吳起變法發生在楚悼王的時代,但司馬遷在提到楚悼王時卻都沒有提及!?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要等到吳起的傳記才會提起這段變法的事蹟?抑或是這段變法事蹟在吳起死後並結束,因為影響有限,所以不值得提及?讓我感到有些納悶。

這個貌似走向衰弱的楚國接下來還會有什麼發展呢?還是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收穫。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