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友
我在16岁的时候第一次写信和寄信。
那一次在部落格认识了一个有写信习惯的网友,是个大我一岁的男生,离我住的地方非常遥远。我那时候透漏了我也想交笔友,后来他就说要写信给我。
要寄信到我家是行不通的,我家的地区没有送信的包裹的服务,到今天还是如此,是说马路太小了,还有没有明示的路牌,没有邮差和快递愿意进来。
如果有包裹的话,快递会打电话,叫我们到路口去接包裹。
如果有信的话,我们是不知道的,信会被寄去村子的杂货店。所以时不时要去村长的杂货店挖挖看有没有自己的信的。
我邻居要服役的前一个星期才知道自己要去当兵了,因为太迟拿到信。
所以我们有了另一个方法,就是把地址写成亲戚家的,那边的地址收得到信,这样就不会漏接了。亲戚大概一星期会来家里一次。
起初我有点别扭,那样的话,亲戚家人那些不就知道我跟别人通信了?
但是解决自己的别扭后,我就开启了写信的乐趣。
之后他们真的把”亲戚pattern"发挥得淋淋尽致,家庭聚会时候就会问我:“哎,男朋友没有写信给你啊?”
信封上有署名,所以看得出是男生。
嗯,我也不会怎样了,还能怎样,微笑带过,偶尔会澄清。
Malaysia Language Class上线两分钟 (什么鬼
刚刚说的pattern相信在新马生活的人都不陌生,pattern就是“花样” “性格”这类的意思。
形容一个人花样很多的时候可以说:
- Pattern多过badminton
- 哇,你pattern很多
第一次收到信的时候,我饭都吃不下了,因为太兴奋了。
写的第一封信也删删改改了很久才寄出去。
第一次去邮政局,第一次买邮票,第一次贴邮票。
柜台有个小盒子装着湿海绵。邮票的背面沾一下湿海绵,就能黏贴在信封上了。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大开眼界。‘
时代在往前走,我却反其道而行,还遇见一群有着同样兴趣的朋友。
后来我有了我的第二个笔友,也是在部落格认识的,跟我同龄的女生。
我们在同样的岁月经历差不多的历程——考SPM、考STPM、考MUET、填大学志愿、考驾照、上大学。
上大学后,我们还见面,一起自助旅行,她驾车,我指路。
没有到特别要好,但是对着认识的人说不出来的话,对她我坦诚相见。一方面是想说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如果她能给我些建议我也会很开心。最重要的是,她的生活圈和我的完全不相同,我完全不会担心自己的心事和秘密会被传出去。我设想,就算她想对别人说我的事情,她也只能说:”我认识的一个人啊,她……“ 这样开头,没人知道我是谁。
我太害怕自己的心声被传出去了。我小学时候就曾经跟一个女生说另一个女生的坏话,结果我被排挤了。那时候说坏话是我的不对,但是后果太恐怖了。也是那时候开始我觉得群体并不重要,还有别说别人的不是,会被传出去的。也很庆幸我在小学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了,要是在中学遇到,我会更加难过吧,处境很难,心境也会支离破碎,尤其是牵扯到儿女私情。
我喜欢在网上倾诉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从来都不愿意公开我的部落格网址。
我还衍生了另外和写信有关的兴趣,就是集邮和寄贺卡。
小学和中学课本很常会提到集邮。上一代人在编写课本时,集邮应该是个风靡的爱好吧,可是在我的这一代,我还真没碰过集邮的人。我又反其道而行了。
我很喜欢邮戳,可能喜欢邮戳多过喜欢邮票,哈哈。
农历新年和圣诞节的时候,我会和网友交换贺卡。自制贺卡,还有收到网友们的,也是自制的贺卡,都是生活中的小烟火,记忆鲜明。
我都会收到DIY的卡片啦,有心思会想寄信的,通常都不缺一颗手作心。
我还寄信给圣诞老人过呢,还会有回信,太太太温馨了,也很兴奋。(靠近圣诞的时候如果我还活着,我就整理一下圣诞老人写信这篇)
但日子忙起来的之后,我就没有再写信和贺卡了。
我和我的两个笔友也都还有联络,只是不是用书信来往。
我和我的第一个笔友其实也有见面。哇塞,那经历我下次再写一篇出来,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刺激。
我表姑是和笔友结婚的;我同学的父母也是。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结缘方式,在我看来有种难以形容的飘渺和浪漫。
从前车马很慢 书信很远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书信一来一往需要时间,思念可以积得很满,然后再在下一封信上全部倾出,再循环。
写信带给我什么?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写信不是个苦恼的事情。
我还收着笔友给我的信,当然要收着。对方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写出来给我的信,无关爱情,有人能这么为自己花时间过,我就觉得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