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不粉红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四通桥横幅抗议之后的观察与反思: “勇气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信任也是在联结和共同行动中长出来的”

不粉红
·
我们需要把抽象的恐惧主动地变成具体的安全评估和有策略的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分担恐惧和接住彼此的勇气。

10月13日,抗议者彭立发(载舟)在北京市的交通枢纽四通桥上挂出了两条横幅,不仅提出了6个诉求,并且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行动中。在中国互联网上与该抗议相关的所有内容经历了全面的审查与删除,几乎没有任何分享与讨论的空间。四通桥的横幅与彭立发(载舟)的勇气引发和激励了许多海外青年/留学生群体在校内外创作和张贴海报,接住勇敢的人。在过去这两周,我们看到不同的抗议标语在海内外的线上线下不断地被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涟漪效应,打开了一个加速政治化窗口。作为关注中国议题的“不粉红的中国留学生与海外青年们”,一方面我们因看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们开始参到公民行动而感到兴奋与激动;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各地贴海报活动遇到的困境和机遇,以及因其海报内容的多元(或缺少)丰富性,而产生了各种认同与不认同的反应。

如何从本次涟漪效应中理解海外中国青年行动者的当下处境,以及思考还能采取何种行动,是我们需要一起面对的课题。

(本文整理自线上讨论,以下内容为参与者发言总结。)


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的机遇与挑战

在账号@北方广场 和@公民日报等平台的投稿中,恐惧是一个热频的关键词。确实,恐惧可能是想要和正在参与行动的海外留学生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我们是否行动,也影响着我们如何行动、如何与谁建立社群的连结。 我们首先需要认可大家的恐惧,因为恐惧的很大一部分是现实且真实的。然而,我们与恐惧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很多留学生苦恼于被迫政治出柜,也苦恼于其他社群的人们对ta们的恐惧的不解和苛责(例如,认为ta们过分保守与政治冷感)。“法国同事问我为什么他只有一个人”的截图被热传,这疑问背后呈现的是西方民主社会对中国集权式的审查监视制度的认知缺口。人们需要开始正视:俄罗斯、伊朗等国家机器与中国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的控制程度已经垂直到细枝末节,每个人都在监控下。整个社会被高度原子化,社会的联结完全被破坏。 在这样的集权统治的社会下,我们只能看到孤狼式行动,只能看到孤勇者。因此,我们也赞同端文章「北京四通桥抗争」的评论——与其苛责反抗数量之少,更应该关注这个人的声音发出来了。在一个默认值是无声的地方,有声音则是一种反抗。

被热传的法国同事问我为什么他只有一个人”的截图

另一方面,我们也深知,我们需要抵抗这种根植于我们身体的恐惧 —— 这是国家机器的暴力和审查最具象和亲密的体现。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去拒绝成为国家机器向外和向内扩张的爪。在海外的我们,是有一定的条件,也需要走出、审视、和管理恐惧。也是在突破恐惧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默认值都是散沙。我们需要一起思考如何在这个相对安全、自由的地方重新建构社群和信任,将海外社群尽量往前、往外推。以下,我们浅谈不粉红的海外青年们与其他社群接触时所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1.与其他中国留学生

对于在校内外张贴海报的中国青年来说,ta们的担忧不是来自于当地人或者当地执法机构的骚扰,而是身边的“小粉红”的举报甚至暴力。一方面ta们关注到身边有不少平常比较政治冷感的留学生们也因四通桥的横幅和标语受到政治启蒙;另一方面很多留学生们贴的海报都被“小粉红”撕掉,甚至被反贴上“习语录”。如何筛选身边站在中间地带的中国同学去对话和建立信任,如何应对身边的“小粉红”的反对和撕海报现象是很多海外行动者们的困扰。 

有些在中间地段的留学生们可能不敢在公共空间关注四通桥的议题,但相对私密的空间依然有产生对话的可能。一位朋友分享到,ta就读于一个华人与留学生很多的校园。上周在洗手间里看到别人贴的海报,经过的人可以通过海报上的二维码了解对这件事情的一些报道。ta观察到有一些中国人不敢拍照、留恋或者扫码。但同时ta也听到有两个留学生在洗手间里彼此交谈:“你敢扫么?” “那我去试一试” 。TA们因这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和海报,“看见”了这个新闻的存在,形成了初步的交流,。这位朋友分享到,如果我们的标语,形成无处不在的形式的时候,这会让人不得不讨论。也有朋友分享到不少人在各自所在地有做出回应撕毁款的海报,例如在常规海报边上贴上“你无法撕去思想。 思想是永恒的”海报之后,那张回应的海报就暂时没有被再遭撕毁。

UCSD的投稿,回应撕海报的“小粉红”

也有人因为身边有很多同频的留学生朋友,相对感觉安全,因为曾经有与香港和其ta的中国的朋友都在校园里做过活动,有一定的社群信任基础,能够迅速地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展贴海报横幅的活动。一位分享者总结到,平时累计的个人关系,个人与其他社群的关系在动员活动中很重要。


2.与香港、西藏行动者们的接触

不少海外的中国青年表示在这次的抗议活动中与第一次与香港人一起协作。有位分享者提到,在校园里挂的横幅在被其ta留学生剪下来后,是学校里的西藏与华裔美国人社群的同学帮忙挂回去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彼此开始建立真正的连结。 在各大投稿平台上,我们更是看到不少人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对香港公民抗争的态度。

但与更有行动经验的香港西藏抗争者们不同的是,来自大陆的青年通常是自己行动,缺少在地的支持的海外留学生有时也不太敢去大型集会或游行。一些大陆青年也感受到ta们的“畏手畏脚”和对没有身份、国内家人以及回国的各种担忧通常被更有组织经验的其他社群误解为过分保守与政治冷感。这些经历让我们意识到社群彼此间之间存在着认知差异,而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对话和连结的。

同时,我们其实有很多向香港人,伊朗反抗者,还有其他种族、其他国际行动者社群学习的地方,比如对外传播和沟通的方法,以及如何在西方社会形成我们的主体和叙事。我们也要学习并尝试走出自己的恐惧和安全区。 集权的监控不应该是我们不去肩负起我们自己责任的万能借口。 


3.与(左派)亚裔美国人和其他北美本地社群

近几年的在美国主流“敌对中国/anti-china”舆论下,很多亚裔组织都非常警惕对中国的妖魔化/他者化会演变成对当地亚裔社群的暴力事件。因此,很多亚裔群体与组织都不会去批判中国或者站出来支持来自中国的抗争者的声音。但这样的视角本身就是歧视性的,无差别的等同了国家、政权、人民这几个概念。我们也观察到,不少西方左翼社群也有类似的态度。他们基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的批判,把中国当作美国/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面或受害者。因此,对中国的批判被等同于认可和继续支持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还有的,戴着玫瑰色的滤镜把中国看作社会主义的灯塔。这些观点其实与很多“小粉红”的视角一样,都建立在二元对立,概念不区分的单一社会认识观念上。很多有接触经验的海外青年表示,在与这些社群的接触上,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对话和解构。


寻找在庞大跨国集权式的审查下的海外行动空间

作为留学生,我们一直在两个极端地带的裂缝中寻找平衡: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困境、建立较安全空间;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这个恐惧进一步帮助国家机器对我们自己和对社群进行的审查。我们还是要去讲述行动者站出来的故事,在看起来很空无的地方创造自己的叙事。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做或者继续做的还有哪些呢?


1.创作和促进更多交叉性与多样性的议题讨论

四通桥横幅的内容特别重要,因为他明确提出了几项要求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罢课罢工罢免。但同时该款与贴海报活动发起早期涌现的类似款的海报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热门投稿账号@北方广场 和@公民日报等平台,我们观察到很多中国留学生的政治启蒙是在经历和见证了近两年“清零“防疫政策及其造成的悲剧之中开始的。参与海报张贴也是很多人第一次参与政治行动。

然而,基于我们对亚裔、海外留学生社群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一些现象的观察,我们希望这种觉醒和赋能不止于关注我们自身的群体。我们希望拓宽海外留学生们对其他群体有所了解,也想传达与其他同被压迫的社群的连结与支持。

标语不仅仅是宣传的作用,还有教育的作用。制作标语,既要说出我们所想,也要考虑到为什么大家要在乎,以及如何反思这件事情。特别是面对海外群体,我们需要去还原事情的原貌和发生的环境背景。如果标语上只有反习/反共,既不能讲清楚我们面对的困境,直击系统性的问题要害,也不利于形成叙事,难以引起更多的共鸣。我们总结出来,首先,双语的海报很重要。其次,据有交叉性议题的海报更能连结到其他受压迫的社群。比如有海报提及要与其他受到压迫的社群和其他行动者站在一起。

一些与其他被压迫社群/行动者和议题相关的海报

根据大家的分享,身边有被提及的社群(例如,西藏、香港、伊朗等)的朋友看到这些有交叉性海报后都非常动容。跨社群的连结不仅更加利于别人的关注与传播,更是帮助我们理解 ——自我与社群的赋能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压迫的多面性和公共性上的。自我赋能不能只停留在为自己的权益发声,需要把自身的权益连结和拓展到其他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社群上。 


2.不浪漫化行动,在过程中拥抱复杂性

在越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的同时,我们也观察到有不少对行动的浪漫化与革命化的渲染。 现实是,站出来发声与行动的是极少数的,而且信息在简中世界传递是困难无比。 四通桥的横幅激励和政治化了多少人,我们无法统计,但是能够确定的是,这让本身就关注这个议题的人们更加政治化和行动导向了。这些关注、发声、参与海报张贴行动的人们,都对桥上的那份勇气坐立不安,都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都想要做点什么。 而且做点什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缺口,更多的困境,更多的不理解。这些所有的困境与机遇都没办法通过一次性的海报,一次性的活动,一次性的发声带来彻底的改变。 它们都要长久的实践。海报里的口号需要我们日常,微小,有责任且持续的尝试。


3.具体化风险,努力建立“附近”

回到恐惧,我们对恐惧的「感受」是很真实的,但我们对恐惧的「辨识」和对风险的「评估」是很抽象的。也基于大部分人不知道红线在哪,以及国家机器在不断模糊化这条红线,我们都很有可能在进行不断的自我审查和无意或有意地规训ta人。但这样的思考在不断规训和缩小我们可行动的空间。一位分享者说到,在出门参与广场贴海报的活动前,自己一直特别紧张和身体会抖。但是在参与活动后,ta感受到,“勇气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另外一个朋友回应到,“信任也是在联结和共同行动中长出来的”。与不同社群的摩擦与认识差距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交流和建建设的。 

我们需要把抽象的恐惧主动地变成具体的安全评估和有策略的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分担恐惧和接住彼此的勇气。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