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寫作,我想說的是
寫作這個題目真的很大,今天來點版面談談吧。
談寫作前先談閱讀
我想我跟寫作的淵源來自小時候的閱讀習慣。小學因父親培養的關係,已經喜歡閱讀,不論書籍種類我通通都像食雪糕般吞進口裏。所以大學最幸福的是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和巨量空閒時間閱讀。自社交媒體岀現後,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了。每個人總會分享過自身感受和想法。這些我也在做,但並沒有一個「我要寫作」或「這是寫作」的觀念。一來因為篇幅不長,信手拈來也可以寫個幾行字,社交媒體上幾行字的分享也就已經足夠了。所以經常看到有的所謂長文慎入,按下內容的展開鍵後會納悶:這已經算是長文了嗎?長文慎入純粹是一個社交媒體常用的字眼還是我對文字的免疫力太高?
大家有跟我一樣有相同的感覺嗎?
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就像大便和廁紙一樣
閱讀一直是我生活的調劑。然而畢業後逐漸發現閱讀好像舒解不了我內心不知那裏來的焦躁感。那焦躁感一直像T shirt的招紙般,在我的頸項和背脊中間的位置搔着,很想除之而後快。這狀態驅使我去嘗試寫作。那時我並沒有「就試試寫作能否驅走我這種焦躁感吧。」的想法。可能有閱讀的習慣,寫作就像你去完大便會拿廁紙清潔般,你不會亦不需思考這回事。因為這是自然不過的事。
寫作是___?
寫作是探索未知的過程
當心情無處安放我就會打開筆記簿去寫。與其說我是寫着我腦中所想的,實際我是透過寫作去探索我究竟在想什麼,想說什麼。下筆的一刻我是有話想要紀下的,但那只是一個起點。文章一天沒寫完,我也預測不了文章最後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你既是個紀錄者,又是個創作者。如果你問我寫作時是順着什麼而走,順着我的Epiphany吧。中文譯作啟發/啟示。我則形容為寫作精靈的啟示。寫前你不會知道你將通往何處,動筆後你才會知道。
寫作是整理你腦海中的抽屜
寫作能讓我理解自己的思路更多。往往我們自以為思路清晰,下筆時才發現思路就像冷球一樣。你會發現你的句子冗長,語意不明,甚至苦於無法表達心中所想。透過不斷閱讀,你的腦袋會形成一個很大的資料庫,裏面有不同的抽屜。內裏放着不同小說的世界觀、不同作者的筆風、描述時可用的比喻和詞彙等。當你不斷有新知識放進去,逐漸你會忘記抽屜裏有甚麼。試想像你持續放東西進去卻從不打開來收拾一下,你會知道裏面有甚麼嗎?當你想用某些知識時,你會知道它在那個抽屜嗎?寫文章是整理的第一步,重頭戲會發生在你重寫的過程中。
寫作就是重寫
寫作就是一個重寫的過程。我想只有絕少的天才能夠岀口成文。人的(可能只是我lol)腦袋容量有限,所以我寫文章都是先把腦海中的都吐出來,名乎其實像你嘔吐時不能控制的狀態,以最高速度把腦中的都化為文字。這階段我不在乎思路是否清晰,邏輯是否成立,文句是否通順等。我只關心我腦海中的是否都已寫了出來,接下來才逐步修正,化為文章。第二稿我會順着我所寫的次序檢閱一次。用DIY組合櫃和螺絲作比喻的話,第二稿就像把位螺絲置對準並慢慢收緊。這時還不用把螺絲收到鎖死,因文章結構可能還會再修改的。文章的結構和分段都定好後便移師到修葺一些細緻位。那種逐小修改文章的手感都給我莫大的滿足感。
寫作是我滿足感的來源
或許因工作了已經兩年,心中想建立屬於自己東西的念頭慢慢地擴大,從潛意識浮上了顯意識。而寫作讓我運用自己最擅長的工具:文字。透過詞彙和句子去建立自己的文章,繼而自己的個人品牌(當然前提是我所創作的來容有趣)。創作讓我置身於需要動用我總戰力的環境,將我有的力量和思緒都全部丟進去。我覺得人生做事情需要做得深入,才能滿足人對那原始滿足感的渴求。借用一本暢銷Deep Work所說的:
To build your working life around the experience of flow produced by deep work is a proven path to deep satisfaction.
持續一段時間長期的投入精神,動用腦力的工作,能讓你進入Flow state, 心流。那種把你所擁有的都丟進去的總戰力,感讓我有打通了任督二脈,暖暖的氣流在身體中流動滋養着的感覺。如創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是創業,創作就成為我踏出第一步的契機。前段談過寫作是去發現一些未知的想法。寫作這個第一步亦讓我掌握和磨練自己創作的工具。我相信時候到了,寫作能帶我去到另一種未知的創作工具。現在我必先靜下心努力地筆耕,坐上這通往未知的巴士。
相比電腦,我還是歡老舊的原子筆
曾有朋友說過,我們的手部動作是反映腦部活動的。(雖不知道這樣的邏輯推論是否科學)當我用筆寫字是真的比較能激發腦海中的其他想法,像罐裝可口可樂的氣泡般,越搖越多。加上我喜歡寫字時那筆尖和紙張摩擦的聲音(寫時感覺好像色色的)。我也不知道這從哪裏來,只能說我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