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半解》:关于成长的三角方程式
《面子》这部电影,还是大学时期在语文课上看的。大概是布置了一个相关话题的论文,老师用两节课的时间放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中西差异与代际沟通的电影,当然这还是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镜头毫不遮掩的展示同性接吻以及性相关的镜头,对于刚进入大学,习惯一切讲求政治正确的教育传统的我们,冲击还是蛮大的。现在想起来,过去的大学教育,好像还真的是蛮开放的。
《面子》其实这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电影,据说当时电影上映后,给出的评价标签是“女同版《喜宴》”,而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伍思薇(Alice Wu),也顺理成章地被冠上了李安接班人的名号。
后来伍思薇是否真的成为了李安的接班人,大概是没有。但不知是不是近期趁着华裔女导演勇闯好莱坞的风潮,近乎销声匿迹16年,伍思薇终于推出了最新电影——《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
当然,话题依旧脱离不了女同性恋主题,依旧是关于文化冲突,但对比《面子》着重于表面化处理,《真心半解》更在乎内心冲突的展现。电影的人物关系模型很简单,一个单指向的三角恋爱关系,也就是一个关于他爱她,她也爱她的故事。从电影海报的关系设置上也能看出。
当然这种人物关系的表现也没什么稀奇了,早十年许多台湾青春电影,像《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等,也爱用这种套路来凸显戏剧的冲突。
事实上,《真心半解》也没在这种俗套的三角恋关系中去突破创新,而是将视角转移到人物内心,通过表面的一起三角恋关系,去探寻两个女生之间,关于文化背景和性取向的身份定位。个人感觉感觉上,电影所呈现的气质,其实更像早期Gus Van Sant的青春电影的风格。
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保守的美国小镇,但这个小镇却有一户中国移民的父女。博士身份的父亲,在美国却日复一日地管理着镇上的一个火车中转站,女儿Ellie Chu基本上完美匹配上了美国亚裔女学霸的刻板印象,蓬头垢面不施粉黛,扎着无聊的马尾,着装比直男还直。平时除了替父亲管辖火车站,在学校甚至会通过给同学提供付费论文的服务来赚补家用。除了是个小透明,同样能想象在这个保守小镇上,她会被镇上的白人同学视为异族以及嘲弄的对象。
所有故事冲突点,从四肢发达的校橄榄球队队员Paul,让Ellie代写情书追求校花的单子开始。在一般美国青春片套路中,校花形象习惯以徒有外表胸大无脑的形象出现,而电影有趣的是,校花Aster与Ellie一样,被设置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文艺青年。反倒与小镇墨守成规的形象更贴切的Paul,成了两人之间的精神传递员。
无聊的美国小镇闭塞而传统,人们习惯于牺牲自己的个性来适应集体,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人格局都太小。对Aster来说,勉强依附志趣不同的团体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当两个渴望匹配的个体在一来一往的书信间找到彼此后,就像乏味的生活,突然打开了一扇缤纷的大门。
电影很卖弄,也很讨巧地将文艺青年所崇尚的哲学、文学、艺术等话题,融入到电影里面。用一点点的细节铺陈,作为两个女文青之间,内心互通的推进器。其中两人的互动式涂鸦剧情,通过涂鸦过程融入对世界的理解,和内心的碰撞,到最后被清刷掉还能发出“everything beautiful is ruined eventually”(所有美好终将化为虚有)的感慨,堪称本年度最佳撩妹方式,也是本片最深感浪漫的场景之一。
而电影开头前,两个女生第一刻正式碰面时,石黑一雄的著作《长日将尽》,就已经被作为彼此互为关联的纽带。后面几段,《长日将尽》依然被作为贯穿情节的线索。
《长日将尽》是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故事是一部探讨个人文化身份以及历史记忆的一部小说。而对于Aster来说,其西班牙裔的身份背景,其实与Ellie不同于这个环境的亚裔身份一样,有着一个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所在。但电影并没有通过直白的行为细节去展示个体对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焦虑,而是巧妙地将细节隐藏在一本小说当中。
男主角的Paul,一个核心的客户角色,却在找Ellie帮忙代写书信追女孩的过程中,成就了两个相同的灵魂。如果没有Paul的出现,Ellie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亚裔学霸女,到处替人收费写论文。但好在电影在角色塑造上,并没有将Paul脸谱化地刻画成传递信息的花瓶,而成为Ellie在身份寻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友谊支撑。
导演伍思薇在访谈中表示过,在出柜时,身边一个重要的直男朋友对她的认同和接纳,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样,她也直言不讳这个直男朋友是她拍摄这部电影的动力所在。而剧中的Paul,也成为Ellie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关键。
导演伍思薇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理科女,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曾在微软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软件工程师。后来,也是通过不断创作小说的间隙,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其实无论是《面子》还是《真心半解》,故事内容上,都很明显地注入了她对跨文化身份的认知,性取向的接纳和认同,以及对典型中国家庭的观察以及理解。同样,两部电影也极具符号化地将不修边幅的亚裔女学霸形象置入其中,其实观众也完全可以看出,这就是在真实地刻画着她个人的经历和体悟。
其实电影有很好吗?我真觉得还好,起码在校花的概念上,太过于理想化与刻意的呈现,反而裹上一股浓浓的意淫美人的气息,怎么看都觉得不科学。但说到伍思薇成为了第二个李安了吗?明显没有。但电影在某些人物内心成长的剖析上,却有那么几分《心灵捕手》的感觉。
原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储星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