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avior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客观与对不对无关

Savior
·
·


二分法里主观、客观分法的创始人是谁,我难以找到可靠资料,我看到的资料是中文维基百科说:

(苏格拉底)他认为真理有其客观性,试图推翻智者们以个人主观感觉为真理的思想。[1]

“客观”在正规辞典里的要求是:

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的。[2][3]
独立于意识或精神而存在。[4]

而这个世界上已知的生物当中,没有生物能做到不经过意识进行观察认识,所以“客观”这个词按这个定义来说,是不存在的。真实世界是通过生物的主观主动认识发现的。

如果说现代人看历史人物,现代人是客观的。北京当时的众人看袁崇焕,这些人是客观的话,那这个客观与对不对无关,并不会因为是现代人或众人看的就是对的,后人看,后来有了考古新发掘,看法可能又不一样。所以只正确的客观不存在。


辞典里对主观、客观之分的另一种解释是偏见,如认为客观: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考察,不加个人偏见。[2]
不带个人偏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与“主观”相对。[5]

但是人对偏见的去除,是去私欲和下功夫增加见闻以致良知去除的,并不是把主观变成客观去除的。客观不代表就没有偏见(如上面所述的案例),主观不代表就有偏见。

《辞海》认为的主观:

在思想方法上,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6]

《汉语大词典》认为的主观:

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主观性。[7]

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也是。

另外,意义是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赋予而存在的,人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8],如果除去这个意义,剩下行尸走肉,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对与不对的分界,也就是二分不在于客观和主观之分,而在于明朝王阳明发现的心学的良知。



来源及释义:


  1. 中文维基百科/哲学/历史/古典系列时期。 
  2. 《汉语大词典》/第4857页/客观;《现代汉语词典》/第737页/客观。  
  3. 台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客观。 
  4. 百度汉语/客观。 
  5.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1165页/客观。 
  6.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4/第2821页/主观。 
  7. 《汉语大词典》/第707页/主观。 
  8. 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第5页 引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说:
  9.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