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 2023 NFT 小提醒:避開地雷&關注重點 - 區塊D週報
2022年算是加密產業景氣的「牛尾熊頭」,不管是NFT還是加密貨幣同時都有發生讓人興奮的、以及瞠目結舌的事。慶幸自己在這槍林彈雨的一年中沒有身受重傷(小傷難免),希望明年大家都能好受些。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整理一下自己2022年在NFT上的心得,就兩點,一個是提醒自己如何判斷某個數位收藏品NFT是否值得收藏/繼續持有,警惕來年不要再踩到地雷。第二則是我自己會持續關注的(NFT技術相關的)議題。
某個數位收藏品NFT是否值得收藏/繼續持有
這只是我自己的Check list,可能仍會彈性增減,每一項也會持續優化和滾動式調整,而且符合我的判斷標準不一定也符合你,建議可以參考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Check list。
一、項目方是否實名
在判斷是否要收藏某個NFT前,項目方是否實名是我個人的一個重要判斷項目。尤其如果是一個新團隊第一次發行的項目,“強烈”建議只收藏項目方實名投入的NFT。
如果是個人或小團隊發起的項目,那麼團隊是否有讓你知道他們「在真實世界」裡的身份?是否有公佈社群媒體帳號?過去的相關或不相關的經歷是什麼?不要太相信用一些冠勉堂皇的理由搪塞而不公開的人,什麼「維持區塊鏈匿名精神」、「擁有OO多年經驗專業度絕對沒問題但是身在業界不便公開真實身份」等等,都可能只是為了將來容易抽地毯(Rug Pull)或不小心出包時不用擔心被追究。
什麼是Rug Pull(抽地毯):NFT界裡常見的一種詐騙形式。項目方在鑄造前會建置一切該有的東西,從精美網站、社群平台帳號、社群內的熱絡互動、項目未來Roadmap等等,盡量營造項目方的認真經營態度以及對未來的長遠規劃,但是等到mint結束,項目方拿了錢之後就從此消失無蹤,甚至連網站和所有的社群平台帳號都會被刪除地一乾二淨。買下此NFT的人,就像花錢買了一張jpg圖檔。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叫 Soft Rug Pull(軟性抽地毯):項目mint結束後,雖然團隊仍在,但是對於後續的經營和發展非常消極,任憑社群溫柔敦促或怒火燎原都沒有進展,有禮貌的Rug Pull。
如果是品牌或公司發起的項目,由於必須要顧及本業的商譽,法規上也更容易受政府監管,整體背負的包袱更大一些,“比較”有可能會認真經營。
不過也有例外。
如果一個匿名團隊過去有很好的歷史紀錄,舉例像Azuki、Pak,這種雖然匿名,但已經極富盛名並且對於經營一個好項目有很好的經驗的,那麼他們的新項目肯定也會吸引大量關注,那就值得進一步研究看看是否要投入。
補充資訊:Azuki的匿名創辦人自爆過去創辦的三個項目被質疑是Rug Pull,但社群仍挺過危機。
另外,不代表實名團隊就不會有風險,這一年也沒少見國內和國外擁有高知名度的人/品牌出來發行NFT然後搞得烏煙瘴氣的例子,只是要追究責任會比較容易,就算要罵也有個清楚對象。至於例子有哪些我就不說了,請大家自行谷歌。
二、參與者數據
從觀察該NFT項目有多少「社群參與者」可以得知它的熱門程度。Discord裡有多少人?互動的頻率高不高?Twitter有多少追蹤者?IG?不過我發現很多項目都沒有Facebook,所以沒有算正常現象(?)。
「持有者」的人數及集中度(平均一個錢包持有多少個該NFT)來觀察該專案的持有狀況,可以隨時觀察這些NFT的流動狀況來追蹤最新狀況。
通常來說,持有者越分散,該項目也越不容易遭少數人控制或砸盤(大量拋售導致價格在短時間內跌落)。而錢包的平均持有時間越長,表示市場對該項目的態度越傾向長期持有。
另外要提醒一件事,不要因為項目方說某個大明星或知名KOL也持有我們的NFT,甚至曬出錢包地址給你看就腦熱以為這個NFT真的很夯。很多項目都會藉由把NFT直接空投給名人來蹭熱度,請自行多加判斷。
三、對內關係經營
一個NFT項目是否打算長期經營,雖然最終取決於項目方內部的決定,但我們仍可以透過追蹤某些表現來觀察團隊可能的態度。
例如MOD(社群助手/管理員)的人數多寡、溝通水平和積極度、社群活動的頻率和品質、官方與社群互動的狀況...等。這些判斷項目沒有標準的達標數字,因為不同屬性(價格高低、賦能類型、呈現風格)的NFT項目本來就會吸引不一樣的收藏家/投資者,互動上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因此很大程度會需要從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但無論如何,冷清到長蜘蛛網和熱絡但制式到像自家網軍的肯定都不對。
四、對外關係經營
一個熱門的NFT項目,在其經營的自有媒體(例如:Twitter、Instegram、Discord 等)上通常會得到許多支持者的追蹤,官方也較會維持一定的發文頻率與品質,定期與關注者/持有者溝通或更新訊息。
此外,一個NFT收藏品項目除了本身的蒐藏性或是搭配的其他賦能可以提供持有者價值外,觀察它與其他外部合作項目的數量與品質,例如持續與大型品牌或知名人物合作,也能夠展現該項目在業界中的受重視程度,相對來說長期投資的風險可能較低。
最常見的就是「白單合作」,也就是在NFT發行前,項目方找到哪些單位合作發放自家NFT的鑄造白名單(可以優先購買的權利),是否有深度的活動合作還是單純的訊息轉發抽獎也可以一併列入參考。NFT發行後,如果對外關係良好,也常會幫其他項目宣傳白單。
五、地板價表現
地板價(Floor price)表示某個收藏品項目在二手市場上的最低價格。由於地板價可以說是市場對於該項目價格的共識,因此若地板價在過去一段時間持續上漲,代表這段時間市場普遍看好該項目,不論是蒐藏價值或是轉手報酬率。反之,如果地板價持續下跌,甚至「破發(跌破發行時的價格)」,則表示市場普遍不看好其收藏價值或轉手獲利能力。上面Azuki文章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出來市場對項目前景的共識變化對地板價的影響有多麽即時。
六、項目搜尋熱度
透過搜尋引擎上特定字詞的搜尋趨勢,觀察一個項目過往的受到關注的趨勢,藉此觀察該項目是否只有發行時曾經被關注但是已沈寂許久,還是持續都有新聞並受到關注(當然也必須理解新聞內容是正面或負面)。總之,藉由市場過去對該項目的搜尋熱度也能夠了解該項目的受關注狀況。
七、交易數據
許多網站都有提供各收藏品NFT的交易數據,例如交易量、藍籌持有者數量(Blue Chip Holders)、持有者中鯨魚(Whales, 大戶)數量等,藉由觀察這些交易數據來觀察項目過去一段時間的趨勢,並作為短期是否進場持有或退場的判斷參考。我個人最常用的是NFTGO這個網站。
以上是我自己如何判斷某個數位收藏品NFT是否值得收藏/繼續持有的一些觀察項目,不過老實說我有的時候還是會可能什麼功課都沒做,或是有幾項覺得怪怪的,還是一股腦熱就衝進場去,有時候就是會FOMO沒辦法,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自律了。
持續觀察的議題
接下來是幾個我持續會關注的NFT相關技術和議題,簡短地列在下方分享,也歡迎提供各位認為有趣的議題給我,一起學習。
SoulBound Token
V神在2022年五月時和兩位研究人員Glen Weyl及Puja Ahluwalia Ohlhaver共同發表了一份論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 3 的靈魂》中提出了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的探討。想像未來區塊鏈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綁定的帳號(靈魂, Soul),每個靈魂都可以擁有許多「靈魂綁定代幣SBT(Soulbound Token)」。這些SBT都是不可轉讓和交易的成就徽章NFT,例如某種會員資格、從屬關係、著作權證明、工作資歷證明...等,合起來幾乎就是一份完整的Web3版個人履歷。
這裡不多說明,大家Google就能夠找到很多精彩的討論,也可以參考下面兩篇之前我寫過的相關介紹文:
文章連結:點此
文章連結:點此
Phygital
Phygital這個字過去主要被用在行銷領域,不過後來沈寂了一陣子,最近則被NFT/Metavere領域借過來用。如同許多熱門詞一樣,Phygital也是一個合成字,由「Physical」和「Digital」所組成,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實體加虛擬」。這個字就是在描述「虛擬商品實體化」及「實體商品虛擬化」的趨勢和技術。最近最知名的就是NFT藍籌項目「Azuki」推的「 PBT(Physical Backed Token)實體加持代幣(我先暫翻)」。不論消費者是透過虛擬通路購買實體商品,還是透過實體通路購買虛擬商品, Phygital 從一開始的強調在不同「通路間」都可以順暢進行的商品購買體驗,進化到現在強調「商品本身」就提供虛擬與實體的雙重體驗,變成「跨越虛實的資產」
之前我也有針對這個主題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更多Phygital和PBT的詳細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點去看看:
文章連結:點此
IRL Redeem
IRL是「In Real Life」在現實世界的意思,Redeem則是兌換。這個議題跟Phygital有點類似,不過更著重在「虛擬憑證如何在現實中兌換」。
舉例來說某個NFT提供持有者每週到特定店家享用一杯免費熱拿鐵。聽起來不難,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困難要解決,例如如何證明他是持有者,會需要快速且自動化的識別機制,盡量減少錯誤和現場人員的困擾。再例如該如何辨別他本週還沒兌換過,除了會需要快速且自動化的識別機制,還需要能即時紀錄並更新的一套完整系統。
整套流程無疑是未來Web3形式的電商/展演/活動/遊戲...等產業的基礎,也是NFT產業持續往生活應用端發展的重要技術,我認為應該會有越來越多酷酷的案例出現。
台灣也有厲害的公司在做這件事:RE:DREAMER
公益型NFT
其實主打環保、動保等議題的NFT項目一直都有(我自己也有兩個,關注流浪貓的PixelCatz Club和關注瀕危動物的Wasted Wild/Capsule Vault),不過都比較偏向以NFT集資之後,再透過資金或行動來贊助目標團體。今年在發現了FAB DAO之後,也發現對於如何用NFT幫助公益/團體/特定族群...可以有更多的想像。
募資型NFT
我觀察很多「賦能型的NFT項目」其實就是一種募資的產品。
項目方提出一份精美的Proposal/商品計畫/願景/Roadmap,嘗試說服人們掏錢購買貴貴der NFT,成為該NFT社群的一份子,然後持有者們一起期待項目方會認真deliver所有的承諾。如果有,社群就一起高歌WAGMI,如果沒有,社群就一起FUD。和現在Web2上募資平台的大致流程也沒有兩樣。
差別在於「流動性」。
對Web2募資項目而言,相信發起者的承諾而投入資金的人,本質上就是買到了「未來這個承諾所帶來的好處」,但得到的是發票,無法任意轉手交易,流動性差。
對NFT項目而言,相信項目方的承諾而投入資金的人,本質上也是買到了「未來這個承諾所帶來的好處」,而NFT是證明,不可篡改,且隔天就可以轉手變賣給任何人,流動性佳。
雖然我不確定對現在的募資平台來說,轉型Web3的誘因是不是夠大,但我認為打開流動性就能讓熱門專案產生二級交易市場,募資平台和發起者都能獲得後續交易的版權費,理論上能極大化一個熱門專案的獲利率(這一點也是「公益型NFT」希望創造的效果)。
也或許未來不是由募資平台來主導進行,而是各個專案發起人藉由發行NFT就能完成等同於募資的效果,平台的角色則被NFT交易市集(例如Opensea)取代。
文字/藝術創作型NFT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享過兩個NFT案例,分別在「藝術」和「文學」領域,是我認為可以改變大家對「NFT」這個有點虛幻遙遠的字眼的認知,證明其實NFT/區塊鏈完全可以很「踏實」、很「日常」。我堅信未來「NFT」會變成像是「串流音樂」或是「App」這樣的技術名詞,並深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
一個案例是桃園龍潭阿公阿嬤所組成的素人藝術家完成一系列手作作品,上鏈鑄造成NFT,然後銷售一空。
一個案例是如何把自己隨手寫的文章、日記、任何文字,專換成「寫作NFT」的服務。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
文章連結:點此
以上就是本週週報,如果你也會好奇未來區塊鏈將對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歡迎在「區塊D週報」訂閱區留下Email訂閱,就可以每週在信箱收到值得關注的消息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