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歐洲(六):羨慕
在我出國之初,比起英美澳港,德國屬於小眾留學地。當時大部分人對德國的瞭解,僅停留於工業,汽車和希特勒,若有人強烈反對,那就勉強算上馬克思。足球聯賽沒有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有看頭,也不像美國一樣頻繁的上新聞。就連風景,也不過是「麻麻哋」(not bad),湖景不比瑞士,海景不如西班牙,再要提及德國長達八個月的冬天(雖然很多德國人反對我這一說法),常年不見太陽,運氣好還會在四五月份遇到冰雹和雨雪,究竟誰會來德國旅遊。大多數旅行團不過是以德國作為一個跳板,從法蘭克福下飛機,帶著人們以到此一游的心態隨便哪裡一逛,轉眼就到了南法。聽說現在想要留德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歷審核和語言考試一席難求,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現在還沒有廣泛開始徵收學費,哪怕收學費的巴符州,留學成本跟傳統留學國家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如果身邊有德國留學生和生活在德國的人,你能聽到的評價可能都是:生活不便利,食物太難吃;德國鐵路真的很爛,貴又不準時;德語難聽又難學;德國人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特別在乎太麻煩了。
作為全球範圍內少見的沒有國民性的國家之一,他們只有歐洲杯和世界杯能毫無心理壓力的揮舞國旗。雖然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提出異議,認為二戰已經跟自己關係不大,愛國不是錯,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過是抱怨幾句,畢竟生活里也沒有必須愛國才能完成的事。尤其在這種全球右派抬頭的時期,民族主義和AfD(極端右派黨)聯繫緊密,很多德國人並沒有這種念頭。這個由中產階級支撐起來的國家,他們基本上受過一定的教育,都稱不上良好,有一份足夠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對投機沒有想法,最大的投資可能是房產和保險。大部分的收入用來度假和業餘興趣,更富余一點的有兩三輛車,一輛小破車用來上班和買菜,貴一點的用來度假旅行冒險。
我知道,若有對德國同樣有深入瞭解的人,會用現在的社會狀況來反駁我。例如現在德國年輕人也越來越傾向於讀大學而不是接受職業教育,社會中越來越能意識到精英階層的存在,貧富差距也越愈加明顯。稍微貧窮一點的農村地區右傾嚴重,越來越排斥外國人。但是你不得不承認,這些都是海洋下的暗湧,海面上依然風平浪靜。
很簡單就能向中國人描述德國:中庸,更像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我也對這裡諸多抱怨,一如所有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包括其他歐美人)。昨天下班又又又又遇到了鐵路故障,半個小時只等來一輛車,車站廣播說,大家盡量擠一擠,下一輛車要等一到兩個小時。於是兩個拿著自行車的小哥上了車,背著小提琴的姑娘上了車,坐著輪椅腿腳不便的阿姨上了車,還有拿著行李的出差人,再算上我們這種行李不多下班回家的人,雖然比國內地鐵還是有點空余,在德國可是災難級別的。他們性格直接,遇到不滿也不考慮其他,直接就抱怨了出來。但是德國人有自己獨特的冷幽默:剎車的時候,大家像瓶子里被搖晃的水,有人大喊「看來我們還有位置嘛」,車廂里笑成一團。小提琴姑娘和我被擠到離車門最遠的角落,兩位自行車小哥喊著這裡有兩位姑娘要下車,硬生生在肉堆里用自行車給我們隔出一條過道,我們一邊大喊謝謝,感謝這堆沙丁魚。
天氣好的時候,在這裡生活的人就像在梅雨天里被悶了許久的咸魚,恨不得不穿衣服出門暴曬。白人是曬不黑的,他們只能變成粉色。粉的深沈,說明度了個好假,做了好些運動,備受人尊敬。在世界各地的新聞裡,總能出現德國人去度假結果救了人的消息。他們能把一項興趣專研成專業,並且有勇有謀,如果他們願意,緊要關頭非常幫的上忙。德國人及其堅強,不願意因為自身遭遇獲得他人同情。在診所里遇到拄著拐杖帶著血包的阿姨,能自己按電梯就不假接他人,並且一路跟朋友談笑風生。相比我這種小感冒就病怏怏的人,看了非常感慨。
作為老牌工業強國,德國的有錢並不體現在諸如華爾街這一類的地方。而是譬如做成本預算的時候,法定工作時間要乘以82%,早早的就預留出18%的時間給度假和生病。他們並不是好的市場營銷者,但是他們突發少女心也會派一朵玫瑰花,上面系著一小條毫不起眼的廣告(尤其在陽光充沛的一天拿到一朵,真的特別開心)。他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對自身能力的準確評價,使得他們在工作生活里透露著一種就事論事的客觀(但是也像泥鰍政客一樣煩人)。我經常想,這是不是一種,在絕大多數人沒有生存壓力之下產生的高容錯率,體現為包容和理解,每個人接納自身的界限的同時,也會允許他人犯錯(雖然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虛偽,並且在這次難民危機里備受考驗)。
自然是不能以德國的情況,去要求其他國家也如此。而且就連在德國,也不完全是如此,不同社會階層所能經歷的大不相同。但是我越是認識到德國的這一面,就越由衷的想,如果中國的社會氛圍也能變成這樣。如果我身邊的人,也不必急促的生活,專注於自身,並且對於不同觀點給予包容和理解。
我由衷的羨慕著。
(待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