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ohlak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一個我不喜歡的詞:邊緣人

ohlak
·
·
我們要思考:邊緣人是他自己給予自己的定位?還是我們給予他的枷鎖。

邊緣人,一般用來稱呼在一個群體中比較不顯眼的某個人或某幾個人。

在職場上、社會上出現邊緣人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關注的事,但是在學校裡,尤其是中學,邊緣人卻會常常會捲入許多班級衝突之中。

對我來說,當班上出現了“邊緣人”這個詞,或者出現了有人被大群體排斥的現象,一顆定時炸彈就已經埋下。


是誰成了邊緣人?

一般來說,一個群體之中會自然生成邊緣人。就算把原本的邊緣人剔除了,群體中總有其他人會漸漸變成邊緣人。

因為一個群體中總會有鮮花,也總會有綠葉。有人表現突出,自然有人的光芒被掩蓋。許多心理學理論、人類學理論都會談到這個現象。

但是邊緣人的產生並不是隨機的,有些人因為性格關係,常常會成為群體中的邊緣人。

比如社恐人士、不善言辭的人、喜歡單獨做事的人。他們出現的時候常常就一個人坐在角落,彷彿開了結界一般,大家無法靠近。

對我來說,他們不應該被歸類進“邊緣人”的範疇之中,因為他們是性格使然,喜歡自己靜靜地坐在角落。所以他們不會因為自己不被重視而心裡不平衡,他們反倒非常希望大家不要把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

而且他們一般上還是會有一兩個好朋友,跟班上關係也不差,通常來說,只有他們被欺負,很少會出現他們欺負人的狀況。

這一個群體,是需要默默關注的對象。關注的理由是,他們會因為不想成為大家的焦點,也不愛溝通,往往就成為了同學們栽贓、霸凌的對象。

因為他們不會說。

碰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大多會選擇退讓,因為他們連吵架、報告老師等溝通都不想做,這自然就趁了許多霸凌者的心意(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有些老師也是霸凌這些學生的兇手之一。)

而這對於正在學習如何社交,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中學生來說,就常常會導致他們被誤解了。

甚至還有一種狀況可能會發生:

明明事情水落石出了,他是被栽贓的,他被誤會了。大家卻埋怨他什麼都不說,導致大家誤會,然後繼續邊緣化他。

而這樣的情況,就是老師們要極力避免的事。

學校是一個推崇集體行動的地方,因為在未來的社會裡,所有人類都必須學會團隊合作、集體做事的方式。

所以它會在潛移默化之中,給所有學生一個觀念:

沒有朋友、獨自一人是不對的

當一個學校成功把“團隊”、“合作”、“相親相愛”等等觀念灌輸到大部分學生的思維當中以後,這些獨自一人,不參與團隊、不想要合作、不主動跟別人相親相愛,就成為了“不對/錯誤”的行為。

儘管校規裡沒有這樣規定。

所以,老師在處理這一群學生的問題時,需要非常照顧到他們不善社交的特色,才能夠跟他們達成有效溝通。

比如,盡量以個人輔導的方式跟他們談話,嚴格保密他們說出的內容(包括其他老師),就算需要找其他老師協助,也要考慮到學生會不會因為排斥跟更多人接觸,而選擇放棄一切溝通。

而同樣的,學生們在跟他們相處的時候也要隨時注意他們不希望成為眾人焦點的特性,盡量不要把他們的任何事情曝露在大眾視野中。

跟這一類朋友相處,最關鍵的一點是“默默”。

他們需要幫忙的時候默默幫忙,不需要告訴他。他們受到欺負的時候,也默默地告訴班導,除非受到人身傷害或者真的需要立即制止,否則不要上演偶像劇那種英雄救美、美救英雄的戲碼,他們會非常不舒服。

其實,當他們慢慢把心房打開以後,他們是願意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只是他們打成一片的方式就只是平時多了一些笑容,不會跟大家一起瘋一起癲,大家尊重他們就好。

另一種會成為邊緣人的人,是行為受到排擠的一群人。

有句話這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句話在這群人身上能夠充分體現。

可能是一次事故,可能是一個長期行為,當我們問到群體中的任何一個人:“他為什麼會成為邊緣人?”

大家都能清楚地、明確地說出他被討厭的原因。

可能是他偷同學的錢,可能是他曾經做過什麼惹怒全班的事,可能是他有些不好的習慣,比如喜歡在冷氣房放屁之類的。

站在學生的立場,當然是他不好相處,我們就不跟他相處。

但是站在老師的立場,這件事情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因為這一類的邊緣人,不一定甘願被全班邊緣化。他們可能曾經也是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其中一員,他們也希望可以擁有跟其他人一樣的相處方式。

而如果老師不去處理,讓他們和全班可以和平相處,未來肯定會爆發一場一場的班級衝突,把老師搞得焦頭爛額。

我一般在處理這種事情的時候,會秉持著8字原則:“秉公處理,法外有情。”

對班上的大多數,我要講理。從一件件的小事中去剔除掉大家排斥他的情緒,讓大家覺得,我們針對事情來談就好,不要夾帶個人情緒去排斥對方。

因為一個被班上排斥的人,就算是垃圾不小心丟到垃圾桶外,就算他立刻拾起來了,在別人眼中也會成為一個不可原諒的重罪。

所以,秉公處理很重要。

而對那一位邊緣人,我就會花時間去跟他長期個人輔導了。

會導致一個人被全班疏遠,他所犯的錯肯定不簡單。根據我的經驗,不論是因為一個事件,還是因為一些長期性的習慣而遭到疏遠,當事人要把自己犯下的錯改正過來,通常都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這其中還包含其他夥伴重新接納他的時間。

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這段期間裡面,不斷地引導他去改正這個問題,同時要安撫整個班級,爭取出讓他改正的時間,當他已經把自己的缺點改正到全班可以接受(或者忍受)的程度,再跟大家談一次“情義”,讓他和全班都各退一步,然後重新融合在一起。

剩下的,還未完全改正過來的問題,就可以讓整個群體去教會他了。

畢竟,跟群體相關的問題,還是讓群體去教會他會更加合適。

所以,站在學生的立場,我們自然有疏遠對方的理由。只要我們做自己,就能反饋足夠的訊息到他的身上,讓他明白自己需要改變社交方式。

只是在他已經漸漸改正之後,我們要不要放寬心胸去重新接納他?這就是我們能夠有所學習,有所成長的地方了。


該如何與邊緣人相處?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有時候老師甚至沒有察覺問題,並沒有去處理那位邊緣人的情況。

可是身為群體中的一份子,我們卻免不了要常常與邊緣人相處。那我們又到底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這其實沒有答案。

強勢的人會與他們硬碰硬,弱勢的人會退避,而全班的狀態、老師的態度、邊緣人的根本問題,都會影響我們與對方相處的方式。

所以,如何與邊緣人相處,也是其他同學需要學會的事。

就如同我前面說過的,一個群體中必定會出現邊緣人,就算我們把他剔除,不久之後另一位同學也會變成邊緣人。如果我們不學會跟邊緣人相處的方式,當我們剔除掉最後一個邊緣人之後,自己就成了邊緣人。

其實,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就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聚在一起的時候總能夠找到相處的方法。

所以大家只要順其自然,其實就能找到跟邊緣人的相處模式。

況且,我們一生中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各種各樣的群體,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某個群體的邊緣人。

所以,“邊緣人要怎麼與人相處”的課題中,我們最好是兩種角色的相處模式都要學會。


總結

我在教書的時候,一直希望自己的學生們都能夠訓練出一種技能:

去到不同的群體,扮演不同的角色,卻依然保持自己的性格。

未來社會逃不開團隊合作,所以就算是不善社交的人,都必須要學會一些社交技巧,一些自己專有的社交武器。

想要團隊合作,還是想要獨自工作,這是學生們未來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我不會干涉。

但是如果比不可免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我的學生是不是有足夠的社交技巧,這就是我重視的事情了。

因此,寡淡恬靜也好,活潑好動也好,每一個人,只是一種種不同的個性罷了。

邊緣,只是他們與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相處的時候,敷衍地給他們冠上的稱呼罷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