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許大頭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Chinon開始,Nikon Canon Leica到Sony我的攝影器材演進史

許大頭
·
·

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為了修基礎攝影這門課,那時候對器材一點也不了解,原先聽了學校側門口附近沖洗店年輕胖老闆的話,說這好用,於是乎傻傻地買了套一機兩鏡的chinon相機,還是自動對焦的,在當時算是頗為先進。孰料上了基礎理論課的時候才發現找不到鏡頭光圈環與機身快門轉盤,一切功能得靠機身上的按鈕與液晶螢幕顯示,這些現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當時可造成學習上的困擾,於是跟沖洗店胖老闆商量,畢竟才剛新買老闆也打算換了自己用,沒折什麼錢換,了一套Nikon FM2機身加上一顆Vivitar的變焦鏡頭,對了,還有一顆Nikon 55mm F2.8 marco這大概算是我器材生涯的第一筆二手買賣交換交易吧!


大二下的時候拿了筆因為上學期成績還行的獎學金,再從零用錢裡湊,跑去當時漢口街的花了八千多塊錢買了顆Nikon 85mm F2 ais來用,沒多久又看上店家有的二手品,好像是過片馬達之類的東西吧,拿去折價,原先以為理想狀態是有如攝影雜誌內頁廣告上的高價回收,剛買不久應該價格還行吧?沒想到老闆大刀一砍,三折?愛要不要?最後慾望戰勝現實,FM2有了捲片馬達。


其實在器材方面,一直都是Nikon系,畢業之前還媽寶央著買了一台Nikon F3,那時器材控以為用專業機就拍得比較好,其實也沒,畢業製作還是用學校的Mamiya RB67就是,至於Toyo的45只看過老師示範直到畢業。


當兵兩年期間比較安分,老隨著部隊移防相機就冰在家中沒什麼用,倒是在這期間Canon的自動對焦系統逐漸成熟領先,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加上雜誌上對EOS 5 眼控對焦的吹捧,終於,退伍後沒多久,我把相機從我認為實質剛健的Nikon系統換成了Canon。

這是名為「酒吧之眼」的鏡頭,老實說不太愛這些暱稱,光圈2就是酒吧之眼,那1.4的呢?


這時期是我開始接觸比較多中古器材買賣店家的時期,當時位在西寧電子商場的麥可相機,溫州街安東市場二樓的小高相機,後來更因緣際會認識了佳鑫相機,結下了不解之緣。當然當時台北兩大中古器材店宏鑫與金鑫,開封街頭leica專門宇宙,延平南路上的文雅,時不時都會在店外閒晃,那時逛相機街的次數多過普通女孩子逛百貨公司。


入行成了攝影記者之後才算是我器材轉換的大主要時期,當然還是以135為主,早先有台Bronica的SQ-A,66片幅120,入行之後少用,就賣了換什麼去也忘了,太久。


記得要去新單位報到前,托佳鑫吳老闆幫找當時很夯的Canon 80-200 F2.8 L鏡,果然沒多久就收到,但沒多久發現單位的同事多用Nikon,公家大砲也是Nikon系,加之又可申請一筆器材貸款,於是乎整套吃飯傢伙又從Canon換成了Nikon,也是俗稱的出佳為尼,Nikon F3p加上MD4捲片器Mk1直拍快門,Nikkor 180mm F2.8 105mm F1.8 55mm F2.8  24mm F2是當時的基本配備,再加上F2 AS帶全套馬達,背在身上重得要死,但在當時樂此不疲,Domke攝影背心F2攝影包,儼然一副戰地記者樣,實際上待在立法院拍立委打架的時間居多。


在用過的相機之中,我尤其喜歡Nikon F2的手感,雖然談不上人體工學,當加上MD-2加上MB-1電池的捲片器,高速過片的聲音清脆響亮又札實,那種按下快門連拍的快感讓人無法忘懷。


在報社的這段時間,主要的工作機慢慢從F2 F3進化到了F4E與F90,鏡頭也逐漸從手動定焦換成了自動對焦的變焦鏡頭Nikkor 80-200 F2.8 35-70 F2.8 20-35 F2.8這類後來大家稱的大三元鏡頭,我尤其喜歡Nikon 80-200 F2.8第二代俗稱小黑二的自動對焦鏡頭,雖說是小黑二,其實Nkion早在AIS時代就有一顆80-200 F2.8的鏡頭,只是體積粗大笨重市面上也少見,這種推拉式變焦讓我在新聞現場使用上方便無比,可惜現在新款鏡頭已經少有這樣的設計了


在使用Nikon為工作機的同時,我也慢慢走入Leica M系列連動測距的世界裡,對我而言,在當時Leica M系列有其獨特的魅力讓人著迷,那種對於純機械操作質感真的會身陷其中而不自覺。手邊最多的時候同時擁有M6 M3雙撥版,Leica super angulon 21mm F4 35mm f2 summicron 50mm f2 tele-elmarit 90mm f2.8等等相機與鏡頭,可惜後來因為某些因素這些都已不在手邊,想來真的有些後悔,但也只怪自己財務管理不佳就是。


當時在中古市場進出頗為頻繁,主要是因為跟店家非常熟識,熟識到店家要出國的時候還找我幫忙去顧店,有收到新的機身或鏡頭也可以有先享受後付款的服務,雖然在當時可以盡情享受把玩各種不同的器材,可是這也造成了後來在財務上的某些壓力。現在回想起來,對於中古器材這門功課,還是要量力而為,有些時候你得克服自己的心魔,真的,就像台語俗諺說的:「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去吃那個瀉藥」,誠心建議。


2000年時在網路媒體工作,當時公司配發的是Nikon D1的數位相機,短暫使用了一年之後轉職到雜誌平面媒體,又開始回到底片拍攝的日子,當時主要使用的器材是Nikon F100,120相機的部份則先後使用過Pentax 67  Fujifilm GA645 Mamiya 645等系列,當然中間也曾有過Rolleiflex雙眼相機,此時手中已沒有leica系統。在那段期間我曾擁有過比較特別的是撕拉片拍立得,曾經從ebay上買了Polaroid Land 180已及在日本二手相機鋪賣的Fujifilm FP-1,也曾對Polaroid 545這款可用Polaroid 55系列撕拉片的片匣有興趣,可是要上45大型相機才能操作便作罷,可惜就在日本Fujifilm宣布停產撕拉片拍立得之後,這些都成了時代的眼淚,幸好在得知停產之前均已出售,不過想想可惜,這兩台機身拿來當拍攝道具還真是不錯。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當時讓人深陷其中的ebay,發現它又開了Paypal帳戶之後,等於開啟了二手器材的潘朵拉盒子,透過它,你可以搜尋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寶物,看著這些在各地閃亮亮正在招手的寶物,若是沒有一定的自制力,口袋再深也很容易被掏空,當然我指的是如我這般受薪階級啦,尤其是許多一元起標的物件,截標時的價格往往令人咋舌。還有,如果要連周邊配件都完整收集,那又更可怕,曾有個同事為了收藏整套完整的Polaroid Lend 180機身包含完整的配件,他總計在ebay上搶標了三套不完整的才終於湊成完整一套,付出的代價可謂不小。


以上都還只是在底片時期或者是剛進入數位影像時期,那時候就已經眼花撩亂,等到無反數位單眼出現之後,解放了數位單眼在鏡頭上使用的限制,電影機鏡頭更成為ebay買家們的另一塊吸金黑洞,再加上原本競爭的對象從香港與日本的買家,中國的買家加入之後,許多物件的價格水漲船高,逐漸提高的門檻讓人只有默默退出一途。


玩器材玩到後來,,最終的結果還是回到自己在工作上的需求為主,現在手邊數位的部份留了兩套系統,一套是主攻平面拍攝的Canon系統,以Eos 5d4為主,加上大三元鏡頭以及百微以及24mmTSE移軸,畢竟在平面拍攝上,單眼相機的觀景窗還是比較直覺,單然這是以我個人而言,而在動態拍攝上,我則習慣Sony系統的操作,同時他又擁有相同價位中較好的數位影片處理能力,同時也是因為在鏡頭轉接上相對發展得早支援也多,在當時成了我的首選一直用到現在。


回顧這些年來器材轉換的經驗,雖說不到斑斑血淚,但要玩器材真的是得要有些底子才行,尤其是在進入到數位影像的時代,相機年年推陳出新,折舊率高,若是經常更新,除非本身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可以負擔如此的投資,比如接案量或是薪水,不然望新器材興嘆是在所難免,至於攝影人的夢幻逸品Leica,對我而言則是高不可攀的頂級精品,就讓它存在夢中,期待有天可以實現。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