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角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詩歌舞外見眾生— 專訪大角咀成長的范寧醫生》 

角醒
·
·
范寧醫生在聖芳濟的詩中歌中舞中度過了他的中學青春。多年前在詩歌舞足球場中留下一條條腳毛的少年,今天成了一位「百足咁多爪」、留著一絡招牌鬍鬚的外科醫生。

甫坐下, 范醫生便開始娓娓分享聖芳濟如何影響他的成長:「學校有種平凡同街坊嘅感覺,地理堂好似旅遊節目咁,歷史堂就好似聽緊啲秘聞咁...嗰陣我地仲成日著波鞋返學,著黑鞋會比人笑㗎!」正是這種貼地與自由,一洗他初入天主教學校的戰兢戒懼感,從此與大家打成一片,也賦予他勇氣日後繼續在社區中「搞搞震」。


「自由是負責任的選擇」

范醫生說自己「比較曳」,坐不定。他曾參與無國界醫生、紅十字會的海外戰區、災區的人道救援工作,現時則活躍於本地社區組織工作。正職以外,他同時是關注社區基層健康公平議題的「醫護行者」的創辦人,以及提供臨終規劃服務的「毋忘愛」的主席。

前校長魏岫山修士 (Bro. Bosco Wei)的一句說話,昇華了母校「自由」的意涵,讓范醫生銘記至今—「自由是負責任的選擇。」自由不應僅僅是「白飯魚抑或黑皮鞋」這類選擇,而是「利用自由去發展自我,盡量負責任地做好每一件事」。他下定決心,要利用「自由」推動健康公平,改變香港社會的資源分配不公。

大角咀是香港這個富裕社會的生態縮影。坐在詩歌舞遊樂場的長凳上,這邊廂是學校,一旁是高尚住宅區;一條天橋之隔外,那邊廂是劏房叢立的工廠區與舊樓。許多棲居其中的弱勢社群,因為工作、生活壓力,最後捱成長期健康問題—腎病、癌症等等—所謂「都市病」,可謂屢見不鮮—然後「被退休」、手停口停,遑談幸福人生。

與其說是「都市病」,不如稱之為香港這個都市之病:「健康同死亡唔單純係個人嘅選擇同認知咁簡單。有邊個唔知食煙有問題吖,有邊個唔知三低一高飲食好習慣先?但弱勢社群知道又如何?最後最緊要都係開工,冇工開,冇飯食」,健康問題一開,其他難題如雪球般一滾而下。身為醫生,范寧不願單純停留於治好面前的病人, 他想進一步叩問背後的社會問題:何以這樣一個富裕的社會環境,仍然有如此多的人有求診需要,又要待到病入膏肓時才開始關注健康需要、才能獲得資源幫助?有見及此,他毅然成立醫護行者,透過推動公共政策協調,強化社區資源分配與服務,提倡個人健康權利,改善整體社區健康及意識。


好生好死,好好道別

人生終歸不離生、老、病、死。范醫生對弱勢社群的關懷亦延及身後。

范醫生見證很多弱勢社群在醫院「院出」的例子(所謂「院出」,即離世者在其離世醫院出殯,進行送別儀式,不使用殯儀館服務),他們往往未有一個與至親好好道別的儀式,便從此天人永隔。對往生者是遺憾,對在生者而言,更是長駐心內揮之不去的痛。

在九龍殯儀館,毋忘愛有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因為一些文化與宗教禁忌,老妻沒聽到病榻上的老夫臨終一刻的告別。她一直耿耿於懷,大受後悔與內疚折磨。於是,范醫生的團隊與她的家人一同在葬禮上安排一個儀式,特意透過短片,由子女轉述先生生前的日常片段、說話,呈現出他對妻子長久以來的感情,讓他有機會間接傳達出自己生前的囑咐;同時也安排她向先生道歉、道別,放低沉重包袱:「沒聽到你的遺言,我很抱歉。但你想說的話已經傳達到了,我愛你。」

這些一切,源於那年尚處懵懂之齡的范寧,在放學回家途經九龍殯儀館時,見過的各種痛哭道別、各種各樣的佛道禮儀;還有學校所說的「死後回歸天家」...種種說法,一再引導他不斷反省到底何謂「好死」:「天家」也好、「輪迴」也好、「慈悲」也好, 宗教總是殊途同歸地希望藉生死的教導引人向善,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在人生終途也能享有一律平等的對待:「而我哋喺人世間,應該點樣真正實踐呢種精神?」

范醫生給出的答案是「四道」,也就是讓那位老妻釋懷的儀式之精神所在—好好「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情緒嘅表達,喺呢個社會入面真係好缺乏,但其實我哋仲有機會喺我哋最愛嘅人離開時去表達呢樣嘢。」


無花有果—重建的去與存

大角咀份屬舊區,近年棟棟新樓豪宅拔地而起,不同社會階層共居於此。對社區重建,范醫生多少有些憂慮:「我希望未來香港發展唔好失去咗一種區內共同參與、去關注社區演變(的模式),我最擔心大家的connection(連結)只停留喺消費模式,而唔係關注模式,甚至弱勢社群同中產社群之間互有偏見、唔理解。」

畢竟,「健康公平」向來不止是每個個體的生老病死,還包含各種各樣提高身體健康的元素,公共衛生、空氣污染,甚至食物安全,通通與整個社區息息相關。而這些議題,難以單靠個體單打獨鬥推動。究竟怎樣讓現有的社群連繫不至消失,繼而促成一種參與式社群(participatory community) 出現,讓區內老中青有共同語言、平台,去推動社區進步,是今天「舊區重建發展」高唱入雲之際,每個居民和規劃者所不可逃避的問題。

「(對大角咀)呢個由細到大都經常出現嘅地方,我就梗係希望見到有演變、銳變嘅同時,仍然能夠保留到社區人情、網絡啦。因為呢個先係真正講持續發展嘅基石,而唔係單將舊區重建,將啲硬件整靚佢,就叫發展社區。」

從聖芳濟畢業後近三十年過去,那有形的、叫范醫生念念不忘的外賣店家家樂和它的茄汁雞髀飯,早已悄然逝去如斯。剩下那無形的舊區社群羈絆,還剩下多少時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