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你好
其實沒有想過居然時隔八年又再度來紐約,上次的紐約就是朋友一句話,就立馬上網訂機票的一個經驗。那次有幾件讓我至今依舊印象深刻的事,包括我在airbnb找了一間將工廠改為住家的房間(後來發現離我這次住的藝站超近,但我完全不記得),雖然價錢不便宜,還是硬住了兩三晚。也去Sharon Zukin在<裸城: 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所提及的公園朝聖了一番,躺在草皮上還拿著那本水藍色的書拍了一張打卡照。然後第一次吃了Lady M的千層派、參觀Frieze Art Fair、朝聖了沈浸式劇場的經典作品Sleep No More,也去Chelsea High Line 走一圈,還在當地市集吃了一隻龍蝦。寫著寫著,根本覺得八年前的經驗反倒成為上個月紐約行的一個懷念之旅。有時過去的記憶會與現在發生的事交錯重疊,有時以為我不記得曾經發生過的事,但其實依舊留在腦中的記憶庫。總之,八年過後,我交的朋友也比較當時多了一點,更加豐富了這趟紐約的行程。
#Rethinking Residences#Amant#ISCP#PioneerWork
離開波士頓後,停留在紐約的行程大約為八天左右。出國前,透過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曉雯介紹,聯繫了一個素未謀面的策展人Kari Conte, 現為獨立策展人,同時經營Rethinking Residencies ,這個進駐平台於2014年成立,有多個紐約在地的合作夥伴。當時在討論會面地點時,Kari就提議,要不我們就去一些空間看看吧!也多虧他的帶路,一個下午很有效率的跑了三個地方,也跟空間主理人和藝術家見面聊上幾句。
首先拜訪的地方是位於布魯克林的Amant,2019年由藏家出資成立的空間,極具設計感的兩棟建築物相鄰對街,附近都是工廠,他們反倒特別顯眼。內有2-3個展覽與表演空間、咖啡廳、進駐工作室、工作坊空間等。雖然是很新興的空間,但是已經累積不少名聲。機構鼓勵進駐藝術家可以放慢腳步,花多點時間在研究調查上,毋須急於產出作品,反倒應該更專注在自己創作的意義和內容上。進駐計劃每年都會收到上千件的提案,雖無法提供住宿,但提供生活費與機票。綜觀紐約的單位,已經是很優渥的資助,同時他們的對外關係好,可以協助藝術家找到對創作有幫助的資源,重要的是他們歡迎國外藝術家投件。
在分享下一個地方之前,應該要先稍微提一下紐約的進駐狀況。上一篇在TCE年會提到的空間大多為非城市型的,進駐之後,機構提供「空間」,讓藝術家可以專注在自己的創(製)作上。而在紐約的進駐單位則不同,這是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早上才聽BBC的新聞提到,紐約目前已榮登全世界最貴的城市。明明物價這麼高,為何大家對這個地方依舊趨之若鶩呢?歸納幾點想法,首先當然不外乎因為這就是紐約,最新、最流行、最有資源的地方,這裡的進駐單位幾乎不提供住宿,反倒鼓勵藝術家來此地做研究取材,同時建議當在尋找住宿的空間時,乾淨簡單即可,畢竟絕大部分的時間,大家應該都會在外面研究考察,而非待在住的空間或埋頭苦幹在工作室裡創作。
另外,在紐約的進駐單位各自都十分自豪自己的社交網絡,感覺各自有一個圈,當然也有機會重疊。獲選進駐的藝術家會很多機會在不同的場合中與紐約在地或者是來自它地的畫廊經營者、藏家、策展人、藝評對話。過去,這件事我聽聞很久,在這次參訪下更直接見證到這件事。在美國,進駐絕大多數都是要付費的,因為政府在藝術文化上並沒有過多的資助,不過私人贊助者相對多,所以每個單位都會使盡全力,積極的爭取不同的資源。雖說進駐要付費,但他們都會協助獲選的藝術家爭取經費資源。所以當Amant 的執行長說出他們提供的進駐經費時,Kari也有點驚訝,直說這真的是很少見。
接下來,我們前往離Amant大約就是10分鐘走路的路程的ISCP。Kari過去是ISCP的藝術總監,幾年前離開後,但仍舊與單位保持良好的關係,目前擔任資深顧問。台灣藝術家應該對這個單位應該都熟悉,因為文化部有簽訂合約,長期選送藝術家參與他們的計畫。在Kari 和現任總監Alison的介紹下,了解空間的營運方針,更加體驗到為何紐約的空間如此重視連結(connection),因為這可以創造出更多潛在的合作可能性。在ISCP工作室參訪時,我們也進了兩間藝術家的工作室,同步理解他們的創作和預計在停留時間所要嘗試的事情。其中一位是中國的藝術家,聲音創作應該是他近年主要的創作方式,但最吸引人的應該是掛在牆上的其中一幅畫,畫中是她的母親趴在沙發上睡覺,那是股很寧靜的畫面,她說她媽是位虎媽,上班女性,同時也對於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每天都忙進忙出,累了就倒在沙發上稍作歇息,帶出非常典型的亞洲女性的形象。或許這短暫的休息,可帶給她更多的能量再度出發。
當天最後一個拜訪空間是Pioneer Work,位於布魯克林區的一棟紅磚屋,過去曾是製鐵工廠,建於1866年。而如今搖身一變,10年前,在創辦人Dustin Yellin的推動下,轉身成為藝文空間,有藝術家工作室(部分定期open call),也有展覽表演空間。組織致力於透過藝術與科學,凝聚成為社群,期待創造一個開放且充滿好奇心的世界。為了鼓勵終生學習,開設社區型的工作坊、K-12 和STEAM的專案也是積極在推動的。他們的社群IG掌握了流量密碼,簡潔的貼文和精彩的相片照片,將他們對外活動觸及更多的群眾。空間本身很迷人,有很方整的展場空間,也有很適合活動表演的挑高場域,還可在戶外花園小憩。這一區似乎在在發展中,尚未有直接抵達的地鐵。依舊可以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與活動。
#ResidencyUnlimited#SafeHeavenResidency
隔天緊鑼密鼓地拜訪的Residency Unlimited的Nathalie,有別於其他進駐空間,RU採取的是平台合作的形式,關於這點我受到很多的啟發,當沒有擁有自己的進駐空間時,並不是代表就不能做進駐計劃,反倒是如何透過自身的網絡資源讓事情發生。跟Nathalie對話的時候,很直覺的感受到他對RU所做的事十分自豪,網站上詳列所有活動發生的紀錄,分別羅列partner和 sponsor的合作項目。同一時間會接待五六位藝術家,工作室也是散落各地,取決於每個計畫是跟紐約在地的不同合作機構。一年安排將近500場以上的studio visit,讓進駐藝術家可以跟不同的策展人、藝評對話。這次停留的期間,剛好碰上一檔展覽,是RU和Artistic Freedom Initiative的Safe Heaven Residency 計畫,邀請2020-2022年獲選藝術家Faten Gaddes and Nazanin Noroozi
在Ace House的大廳展出。這兩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伊朗和突尼西亞,作品反映她們各自的現狀,流離失所且不穩定的狀況。RU目前也和Artist at Risk Connection (ARC)有合作,接待流亡藝術家進駐Westbeth空間。
#Westbeth
提到Westbeth魏斯貝絲公寓的空間,我想對某些有關注到何孟娟的作品的人應該就不陌生。她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記錄這棟位於曼哈頓黃金地帶的一棟藝術家公寓。這是美國第一間在60年代期間成功將老公寓再利用的成功案例,提供可負擔得起的住宿和工作室給藝術家和他的家人們。低廉的租金可以讓藝術家們長期在此居住。接待我們的Christina Mile是很早期就入住此空間的藝術家,她就像為鄰家媽媽一樣,帶著我們遊走在這空間的時,幾乎每位碰到她的人,都會跟她寒暄幾句,一種人緣很好的社區主委的概念。她都會很溫柔的跟住戶說,來,請你說說你住在這裡的想法,我們有朋友從遠方來,他們特地來參觀。有一位是住戶的小孩,大約也有30歲左右,目前是位攝影師,她說小時候就常常在走廊上可以碰到不同的藝術家,這是一個很溫暖的地方,像個大家庭。Christina也帶我們進到她家,一個樓中樓的格局,有看過何孟娟在北美館的展覽的話,在展場中,她就是搭建出這位藝術家家中的格局。Christina很仔細的分享因為每個房子個格局都略有不同,為了方便讓消防人員了解動線,在門上都有很簡單的密碼,可以在危急的時刻迅速地鎖定範圍。我們也參觀了幾間工作室,像是版畫工作室, 木工坊,也有個人的工作室,此外,這裡也有展場,半年的時間會展在此進駐藝術家的作品,半年的時間對外開放給其他藝術家申請。住宿的空間約莫300多間,正確的數字還要再確認,其他空間也租給其他公司或組織,像是New School for Drama, The Martha Graham Center of Contemporary Dance,和 the Kitchen。藝術家從1970年開始入續入住,入住早期附近還都是工廠區,漸漸地附近有惠特尼美術館搬過來,然後再往北還可以走到雀兒喜畫廊區附近。
#Glasswork
在Boston年會期間再次與藝術家Joseph Upham見到面,也就促成這次在紐約期間,可以參訪他在1977年與朋友共同創立的玻璃工作坊Urban Glass,當然就他的說法,當初草創的時候和目前我們看到的樣子是超級不同,這麼長的歷史就大家自己上官網查,目前這個空間每年都會有350位以上的藝術家在此創作。印象中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參觀大型的玻璃工坊,很驚艷,也很訝異這裡的規模。臨行前他還說,最近比較少讓人去參觀,因為有位進駐的藝術家參加Netflix影集「玻璃工藝神對決Blown away」後,讓這裡變得太熱門,頓時間他們的課程也變得很紅。整個空間規劃整齊乾淨且清楚,如果是做玻璃的人一定會羨慕他們所有的規劃以及完善的設備,在燒製區,看到大概有三四組藝術家正在燒玻璃,似乎大部分在燒製的階段都是會至少兩人一組,互相協助。當天也看到一整組,約莫七八位,應該是要製作更大型的裝置,一開始大家圍在一起看設計圖,討論接下來各自要站的位置和工作,以確保開始進行時工作的流暢度,十分的嚴謹。Urban Glass每年也會對外公開徵件,歡迎國內外想製作玻璃作品的藝術家投件,提供資源和技術的協助。
說到這邊,想先做個收尾,畢竟總是愛把行程塞得滿滿的我,除了拜訪機構,也看了不少展覽,聽了一個高朋滿座的脫口秀,然後也謝謝九月份認識的鏈上駐村藝術家姿安,帶我去上了一場又跳又唱的巴西柔術,跳到我全身都要散了。這次在紐約很幸運的住到了布魯克林藝站,每天都可以回到很舒服的空間休息~在離開的前一天,再繼續踏上我很喜歡的布魯克林橋。當天明明是一般平常日,不知為何人炸多,但再走上橋上時,心情還是很激動,哇!這是曼哈頓!哇!這是布魯克林!紐約你好,很開心再度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