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不是貨幣
虛擬貨幣 cryptocurrency 這個名字是很誤導的。 沒錯,第一隻虛擬貨幣比特幣在發明時的初衷是用來交易用,所以說成是貨幣。 但從比特幣在2009年1月3日發明至今已經有10年以上,我們看到的是它更像以資產多於以貨幣的形式存在。
我們看看當年比特幣的白皮書的摘要:
A purely peer-to-peer version of electronic cash would allow online payments to be sent directly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Digital signatures provide part of the solution, but the main benefits are lost if a trusted third party is still required to prevent double-spending. We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double-spending problem using a peer-to-peer network.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SATOSHI NAKAMOTO)
我這篇文章的命題是虛擬貨幣不能叫貨幣,那我們來看看貨幣應有的幾個特徵:
- 耐用性: 貨币作爲交易媒介,一定要耐用。例如以前以物易物的年代,我們用一隻雞作為交易貨幣看似沒有問題。因爲雞也是有價值的。但問題是雞會死亡, 也需要食物維持其生命。 如果把一隻雞作為貨幣來看,這貨幣的價值會隨時消失
- 可攜帶性: 當經濟有一定的規模,交易就會越來越頻繁。 貨幣如不容易攜帶,就會增加交易成本
- 可分割性:交易時會涉及找續。你有價值十元的貨幣,買來一枝價值三元的鉛筆,找回七元。好的貨幣可以讓你這樣作出分割。但是用同一個例子,一隻雞作為貨幣,找回七成的價值,做不到。
- 可替代性: 一個一元硬幣和另一個一元硬幣是有着同樣的價值。彼此可以交換使用。但如果你用一隻雞來作為貨幣就不適合,因為每隻雞有其特徵,年齡,大小,健康程度,都影響其價值。簡單來說,一隻雞不等於一隻雞。
- 稀缺性: 貨品必須要是稀缺的。這樣才可以保持其價值。所以空氣不能作為貨幣,因為空氣是無限的。 而我們也看到如果貨币濫發,會造成通貨膨脹。貨币會變成廢紙
- 可接受性: 貨币必須在廣泛的範圍内被接受,這樣人們才會使用這種貨币。因爲可以确定這個貨币能被交易
現在我們就拿比特幣來看看,他滿足了那幾款條件? 耐用性,可攜帶性,可分割性,可替代性,稀缺性都有了,但最大問題就是可接受性。 有些人會争論說沒有啊,比特币現在也越來越多人接受了,也有很多人承認其價值。但是作爲一種貨币來看,這還是遠遠不夠。就打個比方如果我拿着法定港元 到街市買菜,所有東主是一定要接受這個貨币的。因爲這個是有政府的支持,有法律地位的。但比特币呢?有些店家當然接受,但還未普及到一個逢人都會接受的階段。
可見現時流行的虛擬貨幣相比法定貨幣 (Fiat Currency)在貨幣的功能上仍有不足之處。現時用這些虛擬貨幣來交易還是很不方便。 除此以外還有交易費用(例如以太幣 ETH 的 gas fee),這種種都影響了虛擬貨幣取代貨幣。
再者,如果我們把虛拟貨币當成真的貨币看,最大潛在風險其實是監管問題。衆所周知,政府會牢牢抓着發幣的權力,因為控制貨幣是一種非常有效調經濟的措施。例如對美國政府的量化寬鬆 (Quantitive Easing),就是透過印刷更多鈔票來刺激經濟。如果社會不再用政府發行的貨幣,這對國家的權力和經濟穩定性會有負面影響。隨着虛擬貨幣的普及,我相信政府在這方面會越來越多監管。
我認為虛擬貨幣應重新命名為虛擬資產比較洽當。事實上我們也看到現時的虛擬貨幣更像以資產的形式存在。現在就有人說比特幣就像黃金一樣。資產和貨幣很相似,也可以拿來儲存價值,亦可以交易。唯一就是流動性不如貨幣。但這不影響其價值。
總體來說,我對虛擬資產的未來是看好的。這是一種新的儲存價值的方式。比起傳統資產有更多好處。其加密及去中心化的特性令其更具全球社會普遍認受性。未來亦可預期會有更多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新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