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SC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ARS 冊] .「空洞的內在」.松重豊

YSC
·
·
松重豊,在「美食不孤單 (孤獨的美食家)」飾演井之頭五郎。而這本「空洞的內在」,則是他在疫情期演員工作少了而寫出的書。

(OS:雖然涉獵不多,只是單純想分享。)

松重豊,在「美食不孤單 (孤獨的美食家)」飾演井之頭五郎。
而這本「空洞的內在」,則是他在疫情期演員工作少了而寫出的書。

這本書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1. 愚者妄言 -松重豊的連作短篇
2. 演者戲言 -松重豊的工作札記、幕後花絮及日常生活小品

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腦中滿滿的都是井之頭五郎那一邊開心的吃食又一邊叨叨的心裡獨白,松重豊幾乎僅以動作與表情呈現類默劇一般的演繹著一種看似滿足卻彷彿行屍的荒謬感,讓人往往忘了這形式的演出其實最吃功夫,畢竟要怎麼掌握無聲角色的度遠比背誦台詞來的更難。

但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我以為的那股行屍感,是種「當下的空」。


。人終究是種主觀的感性動物。

多數人往往在思考「何為空.何謂無」的時候,無法像愛因斯坦一樣用物理、數學與宗教混合但卻又理性理智的判斷黑暗、寒冷與邪惡不存在。

然而,既然不能言明與論述,非物理性的存在是否也存在呢?

但在 <愚者妄言> 另一篇中提到「帶有節奏感的動作能夠為大腦帶來快感」,這部分也完整的解釋了身心腦的聯動是一種從 肢體 (腦內啡) 到 情緒 (心態) 上的滿足。

既然,可以解釋這種非物理性存在的滿足感確實存在,為什麼空與無往往是無法被解釋的呢?


在 <愚者妄言> 開場文中,如同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頭就明點出的中心思想「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那位在公車上的彌勒爺爺說出了貫穿全書的一句話:

「空空如也」並不代表「什麼也沒有」。

那是一種心理層面的震盪。

如果說電視劇 <孤獨的美食家> 的背後是一整個團隊的辛勞成果,而那身為演員的松重豊雖然可能只是傳遞這個成果的詮釋人員,但卻又莫名帶有標的性的指向目標。

但很多時候,不光是對閱聽者,甚至是對演員自身,往往都會忘卻角色與演員的分際,進而將現實與虛假混淆。

如同在 <演者戲言> 中,一句「站在身邊的不一定是朋友;照相不見得總是被照的那一個」很好的說明了演員在演繹每個角色時不得不摒棄掉的自我意識,但也可能是每個演員都盡力保持客觀性的方式;畢竟當光環消失時,就算可能的約束已經變成習慣,卻會在瞬間造成更大的自我反差。

這或許就是角色與人生最大的差異:
在同樣都帶著人格面具 (Persona) 的條件下,一個把虛假演的真實,另一個卻是真正過的虛假。


「似乎就從那一天起,我漸漸搞不懂自己的工作到底是什麼了。」

(此文章同步發佈於個人其它平台)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