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IV|07 關於煮(米)飯這件事
自己煮飯(包括煮泡麵和煮咖啡)對你來說,是日常還是特別?寫一個關於煮飯的故事。
我幾乎每天都會煮食(不一定有米飯)。不過關於「煮飯」這個題目,我想起的不是自己煮飯的故事,而是室友們煮飯的故事。
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國外工作。公司有安排宿舍,室友們都是其他部門相同背景的同事。我沒有想過,在彼邦,室友們安定下來後,大家最關心的其中一個問題(竟然)是:如何煮飯(真的是把生米煮成飯,而不是指煮食)。
我知道這對很多留學生而言是頭等大事,不少人還會為此帶一個小電飯煲到國外。可是對我們這群一早已經知道半年後就會離開的人而言,半年沒飯吃真的是那麼重要的一個問題嗎?
對室友們而言,是。
於是我看到一群在家應該沒甚麼煮食經驗的人,在廚房中不斷交流研究怎樣用宿舍現有廚具煮飯(此乃重點,大家都不想買額外工具)。他們專門去找茉莉香米,又研究用蒸的好還是用微波爐煮的好。
我連米也沒有買,因為不想用太多精力去研究。幾個星期後室友和我分享:先把米用水浸半小時以上,再用宿舍廚房中某一個淺黃色(顏色不是重點,只是我記得而已😆)的shallow serving bowl去蒸30分鐘,效果最好——因為那個碗較淺,米受水受熱較平均。
那次,是我第一次發現「煮飯」這件事原來不是那麼理所當然。比起早幾代的人,我們因為有了電飯煲這個偉大發明要吃飯更易,但我們卻減少了吃米飯。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是會想吃米飯。沒有飯煲,還要特別研究一番。
雖然我在彼邦沒有買米,但我卻在經過一間華人超市時,買了一罐潮州辣椒油(一見是李錦記當年我就忍不住買了)。我會用肉碎、蒜容、豉油加上潮州辣椒油炒capellini ——這就有點像廣東炒麵了吧!現在回想,這與室友們煮飯又有甚麼大分別呢?大家都只是在彼邦生活幾個月,卻也不自覺(?)地想吃回點點家的味道。
也許,煮食和吃,除了實際果腹外,更是為了滿足我們對「家」的想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