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共識登場與九二共識的末路

煢影
·
·
IPFS
·
當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逐漸明確成為台美間的共識,建立在「一中」基礎上的「九二共識」還有多少政治價值和運用空間?

  5月以來環繞著遏制中國霸權擴張的印太安全議題儼然取代仍在發展中的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成為全球矚目焦點。首先是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在5月12、13日在華府舉行,隨後拜登20至22日訪韓、22至24日訪日,23日在東京宣布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24日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且上述事件非僅過場的外交大戲,更端出具體的政策牛肉,不少學者專家認為美國在籌組軍事、經濟和供應鏈安全的抗中陣線上取得重大成果,殆無疑義。

  同時,美國也清晰表述對中政策,國務卿布林肯在5月26日發表因其確診武漢肺炎(COVID-19)而延後的拜登政府對中政策演講,重申中國是唯一有意圖也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最嚴峻的長期挑戰」,美方將以「投資、聯盟和競爭」為手段「塑造北京周邊的戰略環境」,總結拜登政府訴求以多邊主義結合盟友遏制中國的戰略方針。筆者認為,這段時間的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部分地方稱PRC)一部分的台美共識已然浮現檯面。

台美共識:台灣不是PRC的一部分

  美國展現強大抗中意願與實力,外界自然關注其對台政策。5月初美國國務院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US relations with Taiwan Fact Sheet)移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獨」等用語,新增「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的長期『一中政策』」,以及台灣做為民主領頭羊和科技重鎮是美國在印太區域的重要「夥伴」(parnert);美台維持強健的非官方關係,且美國在台海和平穩定有持久利益,將基於台灣關係法使台灣獲得足夠的自衛能力,鼓勵以符合「台灣人民意願和最佳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分歧。

  其次,美國去年以來已三度明確表達其「一中政策」不同於中方的「一中原則」,包括國防部2021年10月12日和2022年5月6日的記者會,以及國務院發言人Ned Price在2022年5月20日晚間的推文,其中國防部2021年10月12日記者會還提及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設立場。

  最爆炸性的表態莫過於拜登5月23日在美日峰會後的記者會稱若中國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將軍事干預,這已是2021年底以來拜登第三度表態,白宮事後都「澄清」美國對台政策不變,但其實不應理解為總統發言被修正,特別是對照拜登在俄烏戰爭前和衝突爆發後都聲明美軍不會介入戰爭,而拜登和其政府官員均從未稱絕不介入台海衝突,因此應當理解為軍事干預、或至少保有該選項本來就是美國對台政策的一貫立場,拜登發言並未改變美國的長期政策。 隨後布林肯的美國對中政策演說在對台部分重申「一中政策」不變、不支持台灣獨立,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呼籲和平解決分歧,強調美國政策未改、改變的是中國對台日益增加的脅迫;美國將履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持續對台軍售,同時援引該法第2條第6款「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與拜登軍事保台說遙相呼應,又保留不以武力介入的模糊餘地。

  最後,國務院網站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5月28日再度更新,重新放回美國「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期盼「和平解決兩岸分歧」,新增前引「台灣關係法」第2條第6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此消失;一位不具名的國務院發言人向中央社表示第二度更動是為了配合布林肯的對中政策演說。

  在台灣方面,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雙十國慶演說提出「四個堅持」,其中一項是堅持「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陸委會主委邱太三2022年3月23、24日在立法院答詢期間稱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台獨的話,在兩岸協商談判上應是較佳條件,且過去馬英九前總統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說法已不足,應「互相承認主權」,陸委會在多次聲明中均指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從來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說法略異,稱「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長吳釗燮5月25日接受美國「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專訪時表示,台灣致力於避免戰爭和維持現狀,並將不尋求形式上的獨立。

  因此,將台、美對中華民國(以下部分地方稱ROC)、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三者關係的論述合起來看,顯然可以找到一個台美的交集,亦即現狀下台灣不是PRC的一部分,且以武力強將台灣納入PRC是破壞現狀;至於台灣和ROC各自的歸屬、地位以及台灣與ROC的關係,美方不表立場、維持模糊態度。

  對美方來說這符合美中1972年上海公報和1979年建交公報的表述。美方在上海公報稱「認知到(acknowledge)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在建交公報稱承認(recognize)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認知到(acknowledge)「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美國態度顯然是同意PRC取得中國代表權,但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保持模糊,縱然過去曾經在國務院網站等處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但仍無礙於此際逐漸清晰地表達台灣不屬PRC的立場,同時主張未改變其長期的「一中政策」。這也是對PRC長期主張「一中三段論」的拆解,前兩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美國均表同意,唯獨對第三段「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持異議,無怪乎中國外交部不斷指控美國掏空一中、警告勿在台灣議題玩火。

  而台灣做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曾以中華民國身分在國際組織佔有一席之地並仍與多國擁有邦交,殆無自我否定主權國家地位之理,爰主張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是順利成章。因此,台灣不屬PRC可說是台美間最明確的共識。

台美共識的三面向

(1)提供美國軍事干涉的正當性

  上述台美共識有三個值得關注的面向。首先是美國軍事干預台海戰事必須免於被誣指為干涉他國內部事務,以及需要爭取盟友支持。PRC一貫主張台灣是中國未統一前的內部事務,PRC是中央政府、台灣當局是地方叛亂政府,長期要求各國支持其「一中原則」,且PRC具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次,因此由國際組織授權干預必不可得(在俄烏戰事中已甚顯明),美國的期望恐怕只能降低到軍事干預不遭PRC操作國際反對和詆毀,甚至如同賴怡忠指出的,更要防範中國「黑龍轉桌」,栽贓美國軍事干涉非法不當,因此凸出台灣不是PRC的一部分至關重要,意味著PRC武力犯台非屬內部事務或叛亂問題,因為不論台灣或ROC地位為何,台灣都絕非PRC固有領土,這種態度其實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再現,猶如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於兩天後發表聲明稱「台灣未來地位之決定,應俟太平洋區域之安全恢復後,或與日本締結和約時,或由聯合國予以考慮」,彼時係為武力介入台海保留空間(杜魯門派出第七艦隊前往台海,阻 PRC犯台也阻ROC反攻大陸),今日亦復如是。

  凸出台灣非PRC一部分也有助於強化美國國內民意更加認知到台灣議題非中國內部事務,及爭取國際盟友支持。誠然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2021年8月26日公布民調顯示52%美國受訪者贊成美國派遣軍隊協防台灣抵抗中國入侵,創下1982年首次調查以來新高,但民意如流水,當初高民意支持的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最終都成為執政負債,特別是越戰大量死傷和反戰文化對今日美國海外用兵仍有深遠影響,使美軍極為慎重評估對於可能的人員損失和對民意的影響,因此出兵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更形重要,倘若協防台灣的正當性不足可能招致美國國內和國際盟友(尤其是歐洲)的「左膠」攻訐,特別在多邊主義制中已有所成,且美軍援台須有駐軍的周邊國家(尤其是日本)支持的情況下,倘若欠缺前線基地做為依託,軍事援台的成效將大打折扣甚至不可行。

(2)台美彼此戰略保證

  其次是台美彼此就戰略更加清晰互相保證。美國戰略圈多人公開發言估中國武力犯台從迫在眉睫到不遠的5到10年內不等,如何提高嚇阻避免衝突發生和戰事爆發後以何手段介入,將成美國最大的考驗,使得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此項辯論的根本目的是如何最有效嚇阻中國不致發動戰爭,兩者的差異是嚇阻的手段不同,戰略模糊派並未主張美國不應武力介入台海戰事(主張不應介入者可稱為「棄台派」),如葛萊儀多次申明倘美國轉向戰略清晰、甚至駐軍台灣,將迫使中國認為和平統一永不可得,或台灣獨派有恃無恐而躁進尋求法理台獨,造成中國搶先動手開戰,形成預言的自我實現,而戰略清晰派則認為中國求戰姿態已然甚明,美國態度曖昧只會鼓舞中國冒險躁進,必須明確表態協防才能嚇阻中國。

  筆者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台的軍事部署與發展早已想定美軍必然介入,並積極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術與相關軍武,爭取在美軍介入下仍能獲勝佔領台灣,因此實解放軍有可能「賭一把」的不是美軍不來的可能性,而是美軍來多少、來多快;迄今解放軍仍未犯台,恐非無法佔領台灣(成為一片焦土也算),實乃收益與損失尚未進入利大於弊的黃金交叉(考慮到占領後的統治與民心、科技產業蒙受的損失和受國際制裁的經濟衝擊等代價),因此美國此刻才會在戰略清晰與模糊的光譜間逐漸向清晰滑動以提高嚇阻可信度,並多次宣示不支持台獨以約束台灣躁進,而台灣方面同步表明不尋求法理台獨,向美方做出戰略保證,以降低戰略模糊派的疑慮、增加美方對台信心,也顯示台美高度互信與協作。

(3)向「兩國論」移動的維持現狀

  最後在台灣內部,維持現狀方針也在美國支持下使台灣非PRC內部事務的意涵更加明確。國民黨政府以外來政權之姿來到台灣後長期全面壟斷軍警情特等運作國家暴力的部門,不少退將的國家認同和效忠對象與當今台灣社會脫節,但短期內部門文化恐難被扭轉,這點從轉型正義究責加害者成效甚微、蔡英文總統赴蔣經國七海園區「反共」談話和2020年勝選後之夜提出「中華民國台灣」說均可見一斑,因此蔡政府2016年上台以來標舉的維持現狀固然意在凝聚內部最大共識抵抗外敵,卻也凸顯國家正常化可能造成削弱抗敵基礎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維持現狀是對台灣主流民意和尋求國家正常化的侷限。

  但從另一個角度考量,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任之初提出的維持現狀帶有「一中」色彩,其內涵係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和既有交流協商成果的政治基礎上處理兩岸事務,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直到2021年國慶演說方提出具有「準兩國論」色彩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或許可以說,台灣將維持現狀的內涵往「準兩國論」的方向移動、凸顯台灣非PRC內部事務之後,美國報以向戰略清晰移動,代表美方的正面肯定與鼓勵,並非如部分人所稱破壞美國對現狀的定義,也是台美互信提升的佐證。

  另外考慮到即便台灣未來得以藉正名制憲達成國家正常化,有關中華民國在台灣階段的統治事實和合法性,大概也必須採取「繼受論」的立場,而很難採取全盤否定的「革命論」立場,因此「準兩國論」不僅是當前台灣共識,也是國家正常化的必經之路,而美國僅稱不支持台獨而非反對台獨,預留不積極提供支持但也不會消極阻撓法理台獨的想像空間,「準兩國論」獲得美方支持應當給予積極的正面評價。

九二共識的末路

  從上述脈絡評估國民黨朱立倫主席上任以來仍不願放棄的九二共識,其美國行的成果可想而知。九二共識建立在兩岸均承認彼此同屬一中的政治基礎和PRC以「養套殺」為前提的片面善意之上,過去在美國困於反恐戰爭和金融海嘯、「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方針力猶未逮,以及台灣充斥將經濟成長寄望於PRC的幻想之際,成為美國與國民黨冀望緩和兩岸衝突、降低美國負擔的靈丹妙藥,然而當今美國已慎重考慮軍事干預台海衝突的種種情境,台美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表述已經無法滿足PRC胃口,必須為最壞狀況做好準備,此時兩岸同屬一中將合理化PRC以內部事務為由進犯台灣,反成PRC採取行動之誘因和美國軍事干預的阻力(台灣民選政府都接受一中,美國有何理由干涉?)。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從未提出過兩岸同屬一中可以打消PRC進一步宰制台灣的意圖和行動的有力確據。PRC在馬政府後期已經明確表示不能停留在只經不政的淺水區,兩岸統合必須進入政治架構的深水區,習近平更將統一台灣鑲嵌進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願景和打破任期限制、尋求長期掌權的正當性基礎中,倘若不放棄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再次主政,PRC依然維持政治與軍事脅迫、要求台灣徹底放棄主權國家地位並接受其支配,兩岸同屬一中又削弱了美國干預的正當性,將導致台灣失去最重要的外援,最終勢必循「芬蘭化」的過渡階段走向完全統一,這是台灣主流民意與美國能接受的嗎?主張親美路線、曾藉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彰顯自由派色彩的朱主席直到今年2月仍主張九二共識,眼下面對台美共識的浮現,要如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護欄、卻又避免阻礙台美合作,值得朱主席和國民黨深思。

結語:台美關係的進展與隱憂

  近期台美在正式邦交外的關係大幅躍進,包括美國參議員多次來訪、啟動台美21世紀經貿倡議和國民兵合作等,以及台灣在萊豬公投選擇貿易自由化和強化對美關係,顯示台美關係進入互相正向回饋的良性循環。然而其中一些隱憂也必須留意,例如美國5月初宣布取消已承諾的M109A6自走砲和12架MH-60R反潛直升機軍售項目,理由是不符「不對稱作戰」原則,意味著台美對台灣防衛構想存有歧見;此外,中國搭配俄烏情勢,利用近期《美國海軍學會會刊》一篇主張美國應摧毀台灣基礎建設使解放軍佔領後難以運用的文章,操作美國大打代理人戰爭、犧牲同為強權夾縫間的烏克蘭和台灣以削弱中俄,台灣內部以中天新聞台政論節目為班底的網路節目及名嘴配合宣傳、擴散疑美論,也值得台美雙方關注。筆者以為,台灣應該展現更積極的強軍企圖心,適度提高國防預算和常備役的訓練強度與密度,同時積極向美方闡明台灣在自身防衛構想的需求,美方也應回應與尊重台灣方面的考量,才能共同取得台灣防衛的最佳準備,成為台美共識的有力支撐,並使種種疑美論不攻自破。

註:封面為蘇花公路海濱一景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