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簾柿餅: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
特別喜歡讀飲食書寫的文章,每一篇關於作者自己或是跟親人,朋友的味覺回憶,
一道食物或是一杯飲料都有著難忘的人情,
無論是喜悅或是悲傷,總能牽引我那易感的情緒跟著歡笑或嘆息。
還沒讀過陳郁如寫的奇幻小說,讀到她第一本將飲食滋味與情感連結起的《我的一簾柿餅》。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關閉國境,封城,
讓人們大幅改變生活模式,居家工作,減少外出活動,用餐。
作家陳郁如與先生Robert住在美國洛杉磯,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熱愛旅行的兩人不敢趴趴走,
居家活動除了讀書寫作追劇外,她花很多時間在烹飪上。
她先生決定整頓院子,砍除耗費沙漠水資源的草坪,
把前後院子,停車道邊種植了可食用的蔬菜,苦瓜,果樹,
加上院子本就有的柿子樹,無花果,錯被當成曇花的火龍果,
自給自足,就差養雞鴨來下蛋了。
更棒的是她熱愛潛水的先生,有時候邀她穿上防寒衣,駕著獨木舟出航,
以魚槍,套繩捕捉龍蝦及各式魚類。
自己以勞動和汗水換取來的食材,她珍惜的烹煮記憶裡的食物,
複製姑婆做的豆漿,研磨黃豆,煮豆漿,
熄火後靜待冷卻的豆漿還能產出豆皮,豆渣也不能浪費,
加了蛋和麵粉煎成豆渣餅,佐以自製的果醬營養又美味。
還自己做臺式麵包小餐包,菠蘿麵包,蔥花麵包,健康的軟歐包。
剩餘的蛋白也不可浪費,可以做出義大利人吃了差點掉淚的松子餅。
更厲害的連月餅,蛋黃酥,上海風味的桂花糕都難不倒她。
對於現在講究養生,糕餅要少油少糖,豆沙棗泥餡裏包裹四顆蛋黃的廣式月餅沒人愛,
作者覺得太傷心了,寧可吃不到,
也不要吃不酥,不油,不甜,不膩,不香,不脆沒有蛋黃的東西來過中秋節!
她家院子的柿子樹大豐收,鮮果吃不完,就做成柿餅。
想想看手削五百顆柿子皮,再將柿子穿鐵勾綁棉繩掛在窗前接受陽光照射,
微風吹拂,雙手按摩果肉,等待水份逐漸消失,成為甜蜜的柿餅過程中,
窗前一簾柿餅是美麗的藝術品。
《我的一簾柿餅 :陳郁如的食味情手札 》這本書最動人的是關於成長時期的回憶,
有母親的廚藝,爸媽的屋頂園藝,外公對她們姊弟妹的疼愛,
還有青澀歲月家事課的點點滴滴。
那些已成過往的記憶,不單與味覺有關,裡面也參雜著濃濃的情感。
只有對食物的熱愛,心裡深深愛著,才會如此念念不忘,深情款款,
想方設法把記憶裡的一切,以各種形式牢牢的復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