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ve Towards What’s Better(为更美好的东西而奋斗)
有一次DW的Andrew Klavan采访JBP,说有很多人恨他。JBP说不是的。他在Dennis Prager对他的访谈中也说过这个问题。恨他的人都是高校和媒体上的各种所谓精英。他和他的妻子去过全世界四五十个城市做book tour or lecture,每去一个地方,在咖啡馆、餐厅、路上,不时会有人对他很礼貌地说:“希望我没有打扰到你,我只想对你表达感谢。”JBP并没有撒谎,油管上所有他的访谈节目下的留言都是表达对他的感谢,感谢他如何帮助自己成长,如何使自己走出困境。那些留言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唯一的一次受到批评,是他在自己的油管频道上采访同事John Vervaeke, JBP非常喜欢和欣赏John的研究,因而也非常兴奋,大概少有这样能刺激他思考的谈话对手,他不时会打断John,向他提问和讨论,因而被批评不够礼貌。
其实JBP并不是一个有多少原创性的思想家,虽然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斐然。只是在这样一个堕落的时代,他面向公众讲述的那些原本是古老文明和伟大传统中被普遍承认的事实、被共同信奉的价值、被广泛追求的意义,都变成了时代进步洪流中被抛弃的垃圾。当罗得转身遥望索多玛被毁时,他是为自己被拯救而高兴,还是为一座城的灭亡而悲伤呢?
德尔斐神庙的古老箴言“认识你自己”至今仍然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在和他人的联结中才能存在的,一个孤立的、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的自我意味着空无。空无不产生价值。这就是《小王子》中狐狸所说的驯服的意义,用爱建立和他人的关系,一个生命才会有价值。
“做自己”、“接纳自己”,是原子化世界中的原子化个体对自己原子化状态的接受,既阻断了自己和他人的联结,也拒绝了对更高的善的追求。如果用诺斯替主义的话语来说,就是停止了对于一个恶的世界结构的反抗而沉沦其中。“做自己”、“接纳自己”,唯一可以被接受的含义,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平庸,且我们不会对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杜甫心怀出于嫉妒的怨恨,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努力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如JBP所说,strive towards what’s better(为更美好的东西而奋斗)。价值的崩塌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最糟糕和最严重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