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红楼梦里的女性,我最欣赏的是贾探春,然后是史湘云。在任何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里,我对这种生命力顽强,努力掌控自己人生的女性都没有任何抵抗力。薛宝钗其实本来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加之有很多片面的分析在前,我一开始对于薛宝钗是有偏见的。但伴随着越来愈多的阅读和观察,我发现薛宝钗其实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一个角色。
很多人讲袭人是小宝钗,因为他们似乎都是贤妻良母的类型。但袭人只是“贤惠”,而宝钗的性格是很丰富而多层次的。她是有独立思想和为人处事的体系和内在逻辑的,所以她能在面对不同对象时对应做出调整,也知道怎样做能让对方舒适。她的贤妻良母形象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向下兼容。
她不喜欢金银珠宝,不喜欢“花儿粉儿”,在极尽奢华的大观园里,她的住处是布置的极其简单素净的”雪洞”,简单到贾母看了觉得”不吉利”的程度,话唠如刘姥姥,参观后也一言不发。我坚定认为宝钗是知行合一的极简主义者。她虽然没有到颜回“一旦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程度,但精神上是接近的。她有极简主义者的一切特点:低欲望,对物质生活甚至情感生活都没有过多追求;吃冷香丸,整个人都是“冷”调的,抽花签的时候她抽到牡丹,签上写,“任是无情也动人”。并且我很欣赏她的一点是,相对于其他姑娘来说,她是不太有阶级感或优越感的。
这样的薛宝钗,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并不觉得只是想入主贾府,做宝二奶奶。即便薛姨妈常常将“金玉良缘”挂在口上,薛宝钗本人也不会将这种世俗的追求当作人生目标。更何况,我并不认为贾宝玉好到值得她步步为营费尽心机去争取的地步。宝玉纵然有优点,比如没有阶级观念,极其尊重女性,可能是古代女权第一人;但配宝钗还是远远不够。宝钗的“停机德”总被诟病,宝玉也不爱听,还因此对她发过火。但话说回来,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可以,但他似乎也没有想过在其他方面付出努力。薛蟠也不爱读书,还霸道欺人,沉迷美色,打架斗殴甚至有命案在身,但在事业方面,薛蟠好歹还工作的,还会去进货做生意开当铺,勉强算是“独立男性”。贾琏也纨绔,但贾琏在家是能扛事的。林如海去世,是贾琏带黛玉回去处理后事和遗产的。而贾宝玉,整个一“富贵闲人”。可能有人觉得贾宝玉这种顶级富四代不需要那么拼搏,但结局告诉了我们,整个家族是就是被垮掉的这一代败尽的。贾宝玉这样的幼稚的心态,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和薛宝钗是有很大差距的。论对姐妹们的帮助,薛宝钗常常做得更好。宝玉嘴上常常心疼,实际上并不知道该去怎么呵护她们,甚至还有害死金钏这样的惨剧。
要说宝钗图贾府财产,更谈不上。早在第二回里,冷子兴一个外人都看出了贾府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许多学者都对薛家当时的财产进行过合理估算,当时薛家的财富,并不见得少于贾家,更何况贾家的财富正肉眼可见的消失殆尽。薛姨妈和宝钗完全没沦落到寄人篱下一定要靠和贾家联姻来拯救家族的地步。抄检大观园后,薛宝钗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不是无处可去才待在贾家。薛蟠迎娶皇商千金的时候,贾家还在靠变卖家产来维持日常生活。王熙凤打赏宫里太监需要靠变卖自己金项圈换取几百两银子。
除了性格不合,没财产可图以外,最重要的是,宝玉的思想境界和宝钗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宝玉和黛玉拌嘴,心陷泥沼,无从开解,后来读到一本书方才开悟。宝钗只在他书桌上看到书名,立马明白“他悟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俯瞰。宝黛的定情书《西厢记》,早是宝姐姐看剩下的。只听林黛玉在和姐妹们对诗时脱口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立刻明白怎么回事,明面上什么也没说,私下里提点黛玉,钗黛的关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好起来。宝钗后来照顾湘云,照顾邢岫烟,都给予他们非常体贴且实际的帮助。贾宝玉则是只有口头关怀,实际从精神和经济层面,都没有能力照顾好姐妹们。
谈论薛宝钗,无法避免的是滴翠庭事件。
我曾经思考过很久,宝钗当时嫁祸黛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安排这一情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尽管我总体上较为欣赏宝钗,但也实在无法为她的嫁祸行为找到一个善良的动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此没有头绪。后来有一次重新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才突然找到了一个对于我自己来说合理的解释。
这种从正面很难解的题,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假设没有这一情节,宝钗的形象会是怎么样?那就会变得和琼瑶剧女主一样,宛如“圣母”。然而除非是圣经这类真正讲圣人的宗教哲学著作,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圣母”形象,或者说“完美”的主角形象,实际上是非常单薄片面的人物刻画。琼瑶的剧作都很吸引人,读者群庞大,但她的作品无法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因为女主常常是圣母。女主开篇就已经完美,不需要在故事中成长,她们的存在似乎是为了用自己无私的爱和一些本来毫无必要的苦痛遭遇去渡一些所谓的坏人。这样的形象是无法令人共情的,因为现实中并不存在。好的文学作品,主人公都是不完美的。他们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苦难后,获得了某些坚韧的品质,方才在某一方面开悟升华。很多打动人心的深刻的作品,展现的是人在各种苦难下所展现出的各种动人的品格,这些品格是有强大的鼓舞和治愈人心的力量的。比如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假如他从故事一开始就是圣人的品格,那整个故事就会浅薄很多,也不会拥有今天的文学地位,鼓舞后世千千千万万的人。
所以,滴翠亭事件,就是薛宝钗人性更全面的展现,她不光有完美的一面,她也有少女的小心思,也有情急之下嫁祸别人自保的一面。作者这一笔,在我看来,就是想表明,尽管她比同龄人都成熟,她并不是来渡别人的完美女菩萨,她就只是一个十几岁的普通少女。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一情节是为后面埋下伏笔,推动后面剧情发展的。
我非常喜欢台湾的欧丽娟教授解读的红楼梦,她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但是她对于滴翠亭事件的看法我不甚同意。她觉得这件事尚不构成“嫁祸”,其中一个原因,她说我们从后文可以看出来,这件事在后面的章节里也并没有给林黛玉带来“祸”。我觉得这里确实是嫁祸了,并且产生了后果,只是续书里没有展现出后果。红楼梦细节构造之精巧,令我无法相信一个如此重要的情节,包括前面描写了很多的小红和贾芸恋情,在后文没有任何的对应。正是后面情节缺失,一定程度导致了这一情节的孤立和难以理解。脂批本前八十回提到过狱神庙里小红贾芸救宝玉,那么也可能存在过和林黛玉的对手戏。我并不相信吴氏癸酉本,但癸酉本的后二十八回里的的确确触发了非常多前面埋下的重要伏笔,滴翠亭事件就是其中之一。癸酉本结局里,林黛玉正是因林红玉而死(林红玉这个角色名字看起来也不该是与林黛玉毫无交集的名字)。尽管我不相信癸酉本(很多情节实在是太过于天马行空),但我倾向于认同红楼梦是存在某版早先完整底稿这一说法的,这一底稿可能粗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文风,可能是作者本人早期的草稿,也可能是其他人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
讲回薛宝钗。很有趣的是,2006年的艺术人生,红楼梦剧组20年重逢。那时候的明星上节目还非常真实,什么都会说。那时候实际上也不太有“明星”这个概念,他们大多也只当自己是幸运的普通演员。很多人彻底转行了,消失在荧幕前。有发展比较好的几位,难免展示一下自己成功的人生。但我完全不觉得反感,因为实在是非常真实可爱,他们的表现是一个普通人最不加粉饰地真实反映。现在很难见到这种真实的情绪表达了。邓婕神采奕奕地分享自己的第一桶金,详细描述自己如何在90年代初花1万块买了1万股万科股票,然后转眼就涨到7万;陈晓旭说她们一起走穴赚钱,每当自己拿到几千块的酬劳时,喜滋滋地花一半存一半,而邓婕拿到了钱,立刻悉数锁在柜子里,然后说:“哎,又没钱了。”活脱脱一个凤姐。秦可卿扮演者在视频里展示了美国的豪宅,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去了英国留学,讲起话来中英夹杂,放在现在一定不敢的。
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没有来。节目上说拍完红楼梦后,她很快和大家失去了联系。节目组费了一些功夫终于联系到她,播放了一段她发来的视频,她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说自己演完红楼梦后,去多伦多继续读书,也参加了一些当地话剧表演,现在转行在做房地产,定居在加拿大。画面背景朴素,语调平静,和前面众人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对加拿大房地产稍有了解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上世纪末就开始在温哥华和多伦多投资房地产,现在的财富有多可观了。但她非常低调,并且时至今日都还没有结婚。我去看她的微博,她现在大概住在温哥华的Stanley park附近,常常看见她在English bay晨跑的照片,一如既往的美丽和洒脱。
我总觉得,假设薛宝钗活在当代,大概就会是这个样子了。不是费尽心机往上爬,或依附于他人,也不是探春那样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业,功成名就,而是安静独立,靠自己的努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种状态,有可能才是她所说的“青云”之志吧。
公众号:读书如抽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