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困境到内蒙古抗议——一个国家能否容得下多个语言?
最近几个月,中国政府为强化汉语教育在内蒙古推行的双语政策受到了来自各界的批判,在内蒙古当地也引发了众多抗议活动。8月26日,内蒙古教育厅发布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要求“内蒙古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教材。在今后两年逐步开始小学一年级的政治课和历史课也开始改用汉语授课”。该方案因为试图破坏语言平等,制造民族冲突,被众多人怀疑中国政府是要复制下一个新疆。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新闻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中国政府为了强制性实施双语政策,威胁与迫害内蒙古活动家的恶劣行为。我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中国政府要一意孤行将汉语化运动进行到底?宣扬促进双语教学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是否在实施的道路上走偏了?以及本文的标题:一个国家能否容得下多个语言?
同样作为亚洲大国的印度,自从1947年建国以来一直在为其众多语言引发的问题而头疼。与以汉族占90%以上的中国相比,印度的民族比例要复杂许多,从而带动了语言上的各种不便与苦恼。虽然中国也存在七大方言,有着“隔了一个村子就互相听不懂”的笑话,但与光是语系就有五种以上,语言数量有121之多(算上母语人口<10000的语言的话甚至能翻十几个倍)的印度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一些不了解印度语言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在此首先澄清比较常见的几种:
- 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和民族语言(national language)不是一回事。官方语言指的是“由政府制定的工作、政治和法律语言”,而民族语言指的是“在事实上或法律上能代便一个地区的语言”。
- 真正意义上的印度国家官方语言只有两个:印地语和英语。其余的二十多种语言被称为scheduled languages,是邦官方语言。
- 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懂英语。
- 我们平常看见的“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并不是印度语言的统称,而是对印地语、乌尔都语及衍生方言的统称。
- 印度语言虽然在外国人眼里看来很相像,但大多数都是不相通的。除了小部分语言,不存在学一门通三门的说法。
印度建国后,头等大事便是撰写宪法。在官方语言制定这方面,却始终没有定数。新政府提议将印地语作为印度唯一的官方语言,印度民族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Dhulekar甚至放言“不懂印度斯坦语的人不配留在宪法会议,也没有权利呆在印度”。此提议一出,便引来了南印度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地语使用者以及北印度孟加拉语、喀什米尔语使用者的反对。原因与这次内蒙古事件的起因十分相似:中央政府在多民族国家推动一语制的行为是对少数族裔的清洗。但宪法会议上南印度成员的提案也不见得讨喜:将英语设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把英国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从印度的角度来说很是讽刺,相当于一种对殖民地文化的延续,自然也收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1950年宪法第一版写成,十五个主要印度语言被包含在了scheduled language内;1956年印度以语言为基准将印度分为了不同的邦,英语成为了教育系统的主要语言。值得一提的是,甘地对这种做法并不赞成,他的理想是一个建立于印度斯坦语之上纯粹的印度。1963年政府才发布了正式的官方语言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
- 印度将不会存在任何民族语言
- 印地语和英语将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其中英语会被用作邦与邦之间交流的语言以及法律上使用的语言
- 邦可以决定自己的官方语言
- 印地语版本的政府/邦法案高于英语版本的政府/邦法案
五年后的1968年,印度的教育部门推出了三语言政策(Three-Language Formula)。这三门语言分别为邦语言,印地语,和英语。三语言政策的本意是鼓励印地语母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另一门印度语言,非印地语母语学生可以学习最能代表印度的印地语,同时将英语作为沟通桥梁,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少扭曲和抗议。首先是泰米尔纳德邦拒绝将印地语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其次是众多的邦将三门语言的其中一门改成了德语,西语,法语等在国际社会更流行的语言。虽然泰米尔语的使用人数远远不及印地语,但由于邦政府对泰米尔语的极力推广,在印度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地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一个绝佳例子。
由此看来,三语言政策在实际运用上是个完完全全的失败。印度的语言政策还是以1963年的法案为准。也正是因为三语言政策的失败,英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要远比一般人想象的低。其中南印度的英语普及率要比北印度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更高的可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比起语言本身,英语更像一种尊贵的象征。这点从宝莱坞电影就能体现出来。例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女主满身名牌的未婚夫喜欢时不时冒出几句英语,印度有嘻哈里男主服务的有钱人一家在交流时使用了大量英语词汇等。
从印度的语言政策历史来看,统一语言反而比允许多种语言存在更容易挑起民族对立。语言仅仅是一种交流媒介,仅凭一个语言就能打破民族之间和平的想法实在是有点天方夜谭。如果一个国家对强大的唯一定义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和单一政治思想,那么这个国家被国际孤立是迟早的事。类似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考方式早已成为旧时代的产物了。印度在语言平衡方面确实做的不是十全十美甚至存在了许多漏洞,但印度和中国在语言这方面确实存在了很多差异无法直接比较。相对来说,中国的语言问题其实简单不少。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这片土地上有着至少90%的人第一语言是汉语。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有权利剥夺其他民族学习自族语言的自由。我非常支持双语教育这个概念本身,我所反对的是打着双语的幌子将汉语强行植入其他民族。就算从政治上来说,中共下的这步棋也十分愚蠢。用外宣最爱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如今新疆人权问题还没给出明确答复的情况下贸然推出双语政策,容易被国际怀疑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这之前内蒙古与其他地区相处友好没有任何冲突,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直接打乱了这片平和引起内蒙古人民对中共的不满,实在是画蛇添足。
那么最后允许我简单回答一下我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一个国家能否容得下多个语言?答案是可以,但是治理难度会和语言使用人口及语言数量按比例上涨。印度的语言复杂难度可谓是全球第一,但他的语言政策尽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仅有80多种语言,其中主要语言是汉语,管理起来自然比印度简单。内蒙古的问题本是可以避免的问题。
资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