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我們回家吧
最近先生發現了一個網路節目,由曾寶儀主持,每一集都會找來一位來賓,帶著鏡頭一起回去他的家鄉,並介紹當地的美食,兒時的回憶,在地的文化。我們看了一集後,便欲罷不能的把八集都看完了。
找來的來賓有的是歌手,有的是演員,有的是youtuber,有的是主持人,看著這些來賓帶著鏡頭回訪他們的故鄉,細數小時後的回憶,走過鄉間田野,踏遍各個擁擠熱鬧的市場,再反問自己這幾年的旅途是否順遂?家鄉的景色是否依然? 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故鄉? 這一個個問句拋出來,再藉由鏡頭,主持人和來賓的介紹與反饋,往往都能因此更了解自己的故鄉,也讓我們這些觀眾,透過鏡頭,發現台灣仍有很美好的人事物等著我們去理解和推廣。
另外發現來賓介紹給大家的美食,都是攤販小吃,市場中的美食。大家記憶中的好味道不是甚麼高級餐廳,網美景點,而是在吵雜的人聲中,叫上一碗爌肉飯,肉圓,炸粿配上一杯市場現榨的木瓜牛奶,雖環境濕黏骯髒,但不知道為什麼,攤販小食最能代表地方文化,也能讓我在美食中得到療癒。
以前剛跟先生交往的時候,發現先生很喜歡吃攤販小吃,總會帶我去吃他心中的口袋名單。剛開始我心裡反而有點不高興,以為先生很小氣,連吃飯也選路邊攤。以前在台北和朋友吃個飯,簡餐店是基本,再好一點的網紅餐廳,點個套餐,來個飲料,再來杯酒精,一餐5,600跑不掉,也不覺得貴或是便宜,對金錢無感。用餐間燈光昏暗,朋友相聚聊天好不快樂,餐點好不好吃是其次,把酒言歡才是重點。
跟先生坐在市場路邊的小桌子,擁擠悶熱,有時還要跟陌生人一桌。但端上桌的食物,永遠讓我眼睛一亮,三兩下就被我吃個精光,小鳥胃不攻自破。從此,對於美食的定義,不再是燈光美氣氛佳,而是田野巷弄間的小食,不僅美味,更有人情味。
我也從食物串聯起來對家的回憶,小時候家裡狀況還算寬裕,周末都會上館子吃飯。但現在回想起來,我記憶中美食的起點,反而是家對面菜市場裡的米粉湯,蚵仔煎,麵線和當歸鴨。每次回娘家對於這些消失的美食,都感到不勝唏噓。
這幾年,我和先生也會帶著兩個女孩,走遍各地,去的不是甚麼人擠人的知名景點,而是一些少有人知的小鄉鎮,像是苑裡,線西,東石,土庫,褒忠等等,找幾個當地的景點,小貓兩三隻,不用人擠人排隊,姐妹也能玩的開心暢快,更達到防疫的功能。玩累了就去附近熱鬧的市場,小街道,吃最在地的小吃,有的時候不一定合自己胃口,有的時候也研究起來同一種小吃,各地的做法卻略有不同,有的時候和女孩們討論哪個小吃是他們心目中的第一名,這種熱熱鬧鬧,雖然就只是一張小方桌,但就像隋棠說的: 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很喜歡曾寶儀在每一集的最後都會點出這句: 既然我不能出去玩,那我們就回家玩吧。雖然每一集都會作一些置入,介紹當地的農產品,在地經營的文創產業。這些偏遠的鄉鎮,人口外移嚴重,但仍有一些願意回家鄉的年輕人,毅然創業,並創造就業機會。可能是守護前幾代的傳承,也可能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也可能僅僅只是一個母親,帶著孩子回鄉學習母語。就是這些人在回家的路上,發現自己竟然不了解自己的故鄉,這一點一滴的串成,以及與在地的結合,期盼能吸引更多的在外遊子,一起走向回家的路。
歡迎訂閱全職媽媽在想什麼: https://liker.land/talalala1251/ci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