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鷹 Chinese Sparrowhawk
赤腹鷹 Chinese Sparrowhawk
Accipiter soloensis
台灣生息狀態:普遍過境鳥
赤腹鷹 (Chinese Sparrowhawk),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屬名Accipiter在拉丁文中為【鷹】的意思,而種名 soloensis 緣自模式標本採集地的地名 Solo (現為印尼爪哇島的Surakarta地區)。赤腹鷹主要在朝鮮半島、中國的華中、華南地區繁殖,冬季會遷徙至菲律賓、印尼等地度冬,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春天和秋天的過境季節,在低海拔山區、海岸防風林、離島等地都有機會見到遷徙中的赤腹鷹,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因為是鷹群前往菲律賓的必經之地,每年9月-10月常可見到大群赤腹鷹集結。趁著熱氣流成群盤旋、飛翔,準備飛越巴士海峽,形成鷹河、鷹柱等景觀,十分壯觀。由墾丁國家公園和台灣猛禽研究會每年9月~10月有長期的固定調查記錄,近年來每季的赤腹鷹總數可達到20萬隻以上。
外觀特徵
赤腹鷹的體長25-30 cm,是是體型很小的猛禽,飛行時和珠頸斑鳩差不多大,因此有【粉鳥鷹】、【斑甲鷹】等稱號。。頭部和背面,成鳥大致為藍灰色,幼鳥呈褐色有鱗狀斑,蠟膜橙黃色,雄鳥眼虹膜為暗紅褐色,雌鳥和幼鳥則為黃色。成鳥的胸、腹部為橙紅色,而幼鳥有一明顯喉央線,在胸部有褐色粗縱紋,腹部有褐色心形斑紋。腳橙黃色。
如何辨識飛行中的赤腹鷹
赤腹鷹的體型很小,和珠頸斑鳩差不多,飛行時有如鴿子,因此有【粉鳥鷹】的綽號。飛行時翅型狹尖,後緣平整,初級飛羽末端黑色,指叉四枚。春、秋兩季過境台灣時,會成群遷徙。有可能出現上百~上千隻的鷹群,十分壯觀。
如何辨識赤腹鷹的雄、雌、幼鳥
赤腹鷹要出生後的第四曆年才會換成成鳥羽色。
雄成鳥
飛行時可見背面為藍灰色腹部淡橙色,虹膜暗紅褐色,翼尖黑色明顯, 翼下覆羽和次級飛羽無斑紋。
雌成鳥
飛行時可見背面為藍灰色,腹部橙紅色 (通常較雄鳥來得更濃),虹膜黃色,翼尖黑色。
幼鳥
赤腹鷹幼鳥飛行時可見背面為褐色,第一曆年的幼鳥會有淡色羽紋,呈鱗斑狀,虹膜黃色,胸腹白色,胸部為褐色縱紋,腹部有心型斑紋。翼尖的初級飛羽黑色不明顯。
參考資料
1. 蕭木吉、李政霖 (2014)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2.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2012) 台灣鳥類誌 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3. 陳世中、張月烜、曹美華 (2003) 台灣猛禽飛行辨識手冊;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4. 林文宏、鄭司維 (2020) 猛禽觀察圖鑑(全新增訂版);遠流出版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