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並不是鎖國的理由v.s不要用鎖國汙名化防疫

江前穎
·
·
IPFS
·

事情起因於朋友分享一篇文章如下:

懇請修訂教育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校對陸生管理計畫工作指引」

教育部長官、蘇院長、陳建仁副總統您好

首先向各位新年期間的防疫辛勞致敬。

1/25日,我國為了防疫,將中國學生回台推遲至2/9日。1/26日,教育部頒佈了「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學校對路生管理計畫工作指引」。對2/9號之後回台的中國學生,有著集中隔離的要求。對此項指引筆者有幾點建議。

首先,

在「指引」第三類裡,2/9號入境的中國學生隔離設施要求有著「監測者以一人一室為佳,若無足夠之個人房,無法單獨一間,同房之床拒至少1公尺或設置屏風...」

以台灣的大學現況,這個集中隔離場所目前看來必然為宿舍。而台灣宿舍多為多人房,這種多人房的隔離措施,實在是交互感染的溫床。

且陸生回台時間不一,隔離時間步調不同,此「指引」如此粗糙的規範,落實下來絕對是一場災難。至少以台灣大學宿舍目前發佈的公告來看應是如此。絕對可以符合「指引」要求,但無法排除交互感染,換言之,此項指引無異於增加中國籍學生來台之後的感染風險。

且陸生幾乎全為單人單身赴台,沒有任何的社會支持,但是在這份「指引」當中,除了應供應飲食之外,沒有說明將提供什麼樣的社會支持。最基本的,在隔離場所,洗衣如何進行?

更重要的是,「指引」裡,並無提醒規範各校應對中國籍學生於隔離期間提供「心理支持」的服務。這是難以想像的疏漏。「心理支持」是「隔離」與「監禁」兩者最大的分野,事實上,即便是監禁,也有提供心理支持的服務。

根據SARS的經驗,隔離者往往因為隔離時的心理恐慌,容易做出不明智的判斷,並留下創傷。如果是有社會支持的台灣人都如此,那麼孤獨來到台灣的陸生又該怎麼辦呢?心理支持絕對是一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對隔離者更加細膩的關照與評估,並不是單純的人道主義考量。而是站在公衛的效益評估。隨著疫情升溫,我們將會面對更多需要隔離與民眾配合的情境。

讓民眾在隔離的情境下越是安心,民眾對隔離配合的意願就會越高,越不容易有隱匿、逃脫、或者創傷。同時,對隔離者有越多的照護與保障,政府對不配合防疫措施的民眾,也能夠更有重罰與懲戒的正當性。

此次台灣的防疫能有如此的成效,端賴政府及早的防範、對防疫資源的翔實盤點、以及透明的資訊,還有台灣社會基礎衛教的成功。

但是教育部的這份「指引」卻宛如來自武漢市,看不出上述幾項行政院統籌防疫的優勢。

筆者建議,教育部應具體地責成各校盤點防疫與隔離資源,並修正其中對防疫無益的漏洞,如以多人房隔離。

若資源有所不足,則及早因應調撥尋找替代方案。(如在外租屋者經過評估,可與之協調在家自主隔離,日夜視訊報告,並安排不定時訪視。以及在家自煮食材的協助採購。)

其中防疫資源當中,務必將各校的心輔中心等心理支持體系納入。唯有安心甘願的隔離者,才能夠有不破網的防疫。

中國盲目地封城造成巨大的混亂,而我國政府截至目前為止,穩健、透明且細膩的防疫網則讓台灣社會不受影響。這是我國與中國制度上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應是這些中國籍學生最該也最能體會之處。

距離2/9日,重新開放中國籍學生入境上有一段時間,盤點與重新修正「指引」,都還來得及。疫情必然還有一段升溫期,盼長官們能如蘇院長與陳副總統一樣,從長遠來看,料敵機先,重新思索中國籍學生的隔離措施。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博士候選人 許崇銘

(本文同步寄送至三位首長信箱)

這是一篇客觀表達立場、想法的文章

但我卻不假思索的留言「防疫並不是鎖國的理由」

而朋友也很主觀的認定鎖國是一個負面詞彙於是懟我「不要用鎖國汙名化防疫」

這讓我思考了一個下午

為什麼我第一時間會留言「防疫並不是鎖國的理由」呢?

我是不是很主觀的排斥一切非親中言論?其實我根深蒂固就被黨國教育洗腦成一中思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前穎一個人出生了,人們並不知道他的未來,卻說恭喜恭喜。一個人死去了,人們並不知道死後的世界,卻說可惜可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螺紋保險套

關於三倍券的領用

關於新冠病毒的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