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不是現實的對立面”——讓·鮑德里亞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大祭司”,他的理論擬像、符號消費和象徵交換已成為後現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思想坐標系。鮑德里亞之所以被譽為“後現代主義的大祭司”,主要在於他從消費、信息、媒體和技術的角度描繪了一個典型的後現代世界。這個所謂的“後現代世界”是一個全新的體驗領域和社會類型,由符號、圖像和模擬等抽象概念構成。英國學者尼克·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在著作《理解媒體文化》(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中把讓·鮑德里亞的理論比作暴風雪的到來,暴風雪是「對大眾傳播最複雜的後現代批評」。這一結論提示我們,要深入透徹地理解鮑德里亞的媒介理論,就必須融入他所描述的後現代社會文化景觀,把握鮑德里亞在後現代語境中的媒介批判思想。
從讓·鮑德里亞的觀點來看,大眾媒體中符號或信息的傳播溶解了所有的意義和參考,使所有的思想和經驗同質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認為後現代社會的凝聚力不是來自經濟生活,而是來自媒體的控制。當然,我們可以從鮑德里亞上面的討論中看到,大眾媒體並不是採用一種赤裸裸的、強制性的控制方式,而是一種軟的、甚至是溫暖的方式,含蓄地、潛移默化地控制著整個社會。為了滿足公眾的心理、品味、興趣、想象力等,大眾媒體創造了一系列讓公眾沈浸其中的「狂歡場景」。因此,大眾傳媒的操縱實際上是從外部強加了公眾意識,使公眾成為“沈默的多數”,最終讓人類陷入“事物”的循環和復仇。然而,人們並不感到絲毫不適,而是愛上了它,享受著大眾傳媒的一切便利和歡樂。這證實了鮑德里亞的結論,即這是一種沒有犯罪證據的完美“犯罪”。
讓·鮑德里亞在《虚幻不是现实的对立面》(FOR ILLUSION ISN’T THE OPPOSITE OF REALITY...)章节中指出:
攝影是我們的驅魔技法。資產階級是社會的鏡像。我們會有自己想象的畫面。我們可以用科技超越世界。世界已經把這種能力強加於給我們,而這種顛覆(reversal)現象的產生與相當大的能力,讓我們覺得如此的驚奇。
當你決定拍攝某一特定場景時,你必然是享受它帶來的樂趣。事實上,這個畫面被拍攝了。你只不過是劇中的一個臨時演員而已。拍攝對象只是事物的諷刺性外觀的符號。圖像是巨大的廣告活動的主要媒介,世界為自己鋪設,物體為自己鋪設......它們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力,同時激發了我們的潛力,把我們推向世界,打破了我們舉起的鏡子。它們虛偽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現實世界發生了所以(鏡像/圖像)來記錄它們。
讓·鮑德里亞,分析了大眾傳媒與公眾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當今社會的社會學意義上的讀者、聽眾、觀眾或公眾和大眾,實際上是由大眾傳媒創造的,因為大眾傳媒整合了人們的思想和日常經驗,從而加強了普及和整合的過程。」另一方面,「觀眾接受了各種媒體內容,拒絕和消除了意義,只要求娛樂場景,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媒體信息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說,當代大眾傳媒已經在大眾中「內爆」,因為我們不再知道媒體可以對大眾發揮什麼作用,也不知道大眾如何參與媒體。如果大眾傳媒片面地瓦解人與社會之間的一切溝通、對話和互動,就會消解一切社會價值觀和社會傳播的可能性。
在鮑德里亞看來,電視廣告描述商品的方式總是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不會引起批判意識,因此公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約束和同化。因此,電視廣告最基本的目的是將主體塑造成消費者,並分散這一理性主體。正如另一位後現代理論家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所說,“主體是建立在奴隸制和統治之下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