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 | 不適合設計&行銷的4種人格?
近期志祺七七的影片邀請大人學Bryan討論職涯規劃,Bryan認為自我覺察反而應該排在前面,的確,我們經常以外界定義的條件來選擇工作,有錢沒興趣 vs 沒錢有興趣,彷彿只能二選一似的,我想提供另一個觀點 : 工作要配合生活、個人特質,否則長期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在賺到足夠的積蓄前,身心大概會先崩潰。
從小學進美術班開始,到大學讀設計系,乃至出社會擔任行銷設計,我一直在同一條路上,這是我的興趣嗎? 是呀!這是我的專長嗎? 是呀!但我現在卻不想繼續下去了,確確實實的感受到厭惡之情長期累積,畫圖、寫文案...等曾經很有趣的職務再也無法帶給我任何成就......
我算運氣不錯,即使在以血汗聞名的產業,曾待過的三間公司都很少加班,問題出在哪呢? 我想就是職位本身吧,雖然根據公司性質,工作內容會有出入,但同一個職位通常具備某些共通點,特別適合某一群人,或相反。
剛畢業時我沒有想太多,反正我恰巧比別人擅長設計、寫文章,也沒有其他專長嘛!以此為基準找到的職務不外乎就是設計行銷類的,技術面來說,入行很簡單啊!能不能持之以恆又是另一回事了,跟我差不多特質的人,要從事設計/行銷可要三思.......跟我相反的人,說不定可以在這個領域玩得很開心吧,哈哈!
◾️JOMO
JOMO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簡寫,形容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享受安靜獨處的時間,不至於跟社會脫鉤,卻對一窩蜂去做什麼興趣缺缺。
接觸行銷業務後,無可避免的必須熟悉時事、必須跟風,我感覺心裡的那塊地,本來只有野花野草跟一些小動物,突然暴增了很多垃圾,接觸一堆跟我無關的事讓我筋疲力盡,我就爛想活在同溫層.......相反的,如果你的特質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就很適合當社群小編啦!
◾️極簡 & 環保主義者
無論是設計或行銷,殊途同歸 : 創造需求,讓消費者買更多!我自己的物慾不高,對「愛自己」「永遠少一件衣服」等文案嗤之以鼻,工作時卻必須思考「如何說服大家購買」,久了我都要精神分裂了,原本以為只有我那麼奇怪,沒想到聽到插畫家Cinyee在Podcast分享類似的煩惱。
身為一個環保人士,近期她開始調整職涯的方向,並拒絕了很多廠商的聯名邀約,因為她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身邊已經有的,不希望粉絲衝著聯名買一堆功能重複的物品來閒置(製造垃圾),設計若脫離了商業行為還剩什麼呢? 更別提行銷了,有人說沒辦法呀!畢竟我們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世界......打個比方吧,我吃肉不代表願意在屠宰場工作 (什麼不三不四的譬喻,哈哈)。
◾️一下班就想放空
首先跟夢想、興趣掛勾的工作,經常成為慣老闆不遵守勞基法的藉口,甚至有一次面試官毫不掩飾的跟我說 : 「下班多做一點沒關係吧!畢竟是你的興趣不是嗎?」蛤,去你的。
即使能準時下班好了,仍然要花時間進修或查找相關資料、蒐集靈感,因為如果你上班才在做這些事,資方難免覺得你沒有產值,他們要實際的提案,不是告訴他們「還在思考。」很多行銷小編分享如何兼顧工作與生活,即是利用零碎時間把蒐集的資料打到記事本,利於隔天馬上動工,聽起來好像很輕鬆,但對我來說完完全全是加班!跟下班應酬一樣!一天8小時被綁在公司已經夠了,至少睡前的時光我要為自己而活。
◾️興趣變工作超不好玩
做自由業呢? 不見得比較好,一旦涉及營利,不免俗的要被比較、被外界的評價跟數據綁架,不像興趣可以隨心所欲的、有餘裕的、只娛樂自己,這是我周遭的人離開業界的最多原因,也是一個矛盾,會設計不代表適合做設計,敬業的設計是要滿足客戶的,所以除非是一個利他性格的人,不然很難找到成就感,甚至興趣變成例行公事後,下了班反而容易放棄興趣,心靈上形同失去一個避風港。
/
曾經我想過把它當成一份糊口的工作即可,別帶入太多個人情感,麻木的將每個代辦事項打勾,可是這類型的工作跟其他的會計、行政不一樣,你有沒有心,完全會反映在作品上,於是跳到類似的領域 ( 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影音、行銷......等),仍舊會遭遇相似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放棄創意發想類的工作,很難想像一個歌手對唱歌完全沒熱情吧? 誰會為機器人般平板的歌聲買單啊?
綜上所述,設計/行銷真的需要愛才能繼續發展下去(充沛的愛!),這當然不是縱容慣老闆的理由,可是每個創意背後都需要大量的累積,換句話說 : 下班後的自主訓練,沒有愛的話自然是折磨了,倒不如離開,工作跟興趣分開說不定健康一點。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拍拍手或來我的ig逛逛~
ig : 呆比 生活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