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張郁婕(Chang, Yu-Chieh)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熊本縣產海瓜子產地造假惹議,日本養殖水產適用的「長時間法則」是什麼?

張郁婕(Chang, Yu-Chieh)
·
·
近日,日本爆發熊本縣產海瓜子(あさり)產地造假風波,抽驗發現多數掛「熊本縣產」的海瓜子其實是中國產。消息一出,北海道產的海瓜子價格飆漲,熊本縣產的文蛤(ハマグリ)則連帶遭受波及,應聲下跌。目前熊本縣政府已宣布熊本縣產的海瓜子暫停出貨2個月,直到問題釐清為止⋯⋯

去年 10–12月,日本農林水產省調查了日本全國 1,005間零售業者的海瓜子(あさり,中文:菲律賓簾蛤,學名: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產地,在本月 1號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在 3個月內累積銷售 3,138公噸的海瓜子,當中又以熊本縣產的佔 8成(2,485公噸),沒有發現標示中國產的海瓜子,標示韓國產的海瓜子也只佔 0.9%。

然而,進一步針對這些海瓜子進行DNA分析的結果,發現 31件貼有熊本縣產的海瓜子當中,有 30件其實是進口貨。至於日本另外兩大海瓜子產地愛知縣及北海道產的海瓜子抽驗結果,則沒有發現造假問題。換言之,有問題的都是標有「熊本縣產」的日本國產海瓜子。

消息一出,北海道產的海瓜子價格飆漲,熊本縣產的文蛤(ハマグリ)則連帶遭受波及,面臨賣不出去甚至是被退貨的處境。熊本縣政府更在本月 8號宣布熊本縣產的海瓜子暫停出貨 2個月,直到問題釐清為止。

Photo via photo AC by YUTO@PHOTOGRAPHER

近三分之二都是「假冒國產」

日本一年的海瓜子銷售量達 1萬2,552公噸,絕大多數都是標示「國產」。但實際上日本 2020年的國產海瓜子年產量只有 4,400公噸,當中又以愛知縣產的 1,600公噸及北海道產的 1,500公噸為主,熊本縣產的海瓜子只有 21公噸而已,可以推估中間相差約 8,000公噸的海瓜子,應為「假冒國產」。

至於外國進口的海瓜子在 2021年總計 3萬5,370公噸,當中又以中國產(2萬5,246公噸)及韓國產(1萬124公噸)為大宗,中國產的海瓜子就佔了 7成。

每公斤價差約可賺460日圓

報導指出,2021年中國產的海瓜子總進價約為 48億9,300萬日圓,換算下來中國產的海瓜子每公斤約 188日圓。另一方面,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東京都中央卸売市場)的海瓜子平均售價為每公斤 649日圓。換言之,如果中國產的海瓜子直接改產地,貼上日本國產的標籤,就可以賺到每公斤 461日圓的差價。

至於韓國產的海瓜子每公斤進貨價約 342日圓左右,換成日本國產的標籤可以小賺一點,但由於韓國產的海瓜子進口到日本的量較少,總量和中國產的海瓜子差太多,就算業者想要藉由偽造標籤來賺差價,恐怕也賺不了多少。


假冒產地早有跡象

事實上,過去就曾發現偽造海瓜子產地的事件。2018年山口縣的水產公司將韓國產的海瓜子偽造成熊本縣產,事情爆發後社長遭逮捕。2019年佐賀縣的水產養殖業者偽造 6,000公噸海瓜子的產地,面臨行政指導。

以去年 12月日本農林水產省發現,某間位於熊本縣的水產業者在 2019年1月2日到2月10日將 611公噸的中國產海瓜子偽造成「熊本縣產」海瓜子出售為例:如果以每公斤可以賺 400日圓做計算,竄改 611公噸海瓜子的產地就可以賺到 2億4,440萬日圓。這次被抓包的 611公噸還只是 40天左右的總銷量,如果業者長期以來都這樣偷改標籤的話,中間賺取的價差一定不只如此。

至少從2017年的交易紀錄就有問題

不僅如此,如果比對熊本縣農林水產部的統計資料,和大阪府的中央批發市場的「熊本縣產」海瓜子交易紀錄,至少從 2017年開始,大阪府中央批發市場販售的「熊本縣產」海瓜子總量早就是熊本縣產漁獲量的 2–4倍。

2017年熊本縣產 730公噸的海瓜子,但大阪府中央批發市場就賣了 1,666公噸的「熊本縣產」海瓜子,佔海瓜子總交易量的 88%。2018年熊本縣只生產 527公噸的海瓜子,大阪中央批發市場賣了 1,309公噸,市佔率 82%。到了 2019年,熊本縣產的海瓜子降到只有 339公噸,大阪府中央批發市場卻賣了 1,349公噸的「熊本縣產」海瓜子,市佔率 86%。

北朝鮮產改成中國產,中國產又改成熊本縣產

有鑑於此,這次本次爆發海瓜子造假事件,所有矛頭都指向熊本縣。不過東京海洋大學水產資源學准教授勝川俊雄指出,自從日本在 2000年修法規定食品上必須要標註產地時,就不時傳出產地造假的新聞,海瓜子產地造假事件最早可以回溯到 2005年。當時日本進口的海瓜子有 6成都是來自北朝鮮,但很難在市面上看到標示為北朝鮮的海瓜子,因為消費者對於北朝鮮的不信任,所以業者把產地都換成了中國產。然而,2007–2008年間爆發中國產的毒餃子事件,消費者對於中國產的食品避之唯恐不及,業者才又將中國產的海瓜子改標成熊本縣產或是愛知縣產。


「真・日本產」海瓜子產量遽減

從前述熊本縣的官方資料,很明顯可以看出「真・熊本縣產」的海瓜子產量逐年下降。明明熊本縣過去曾是海瓜子的重要產地,難道真的是因為用中國產的海瓜子可以賺價差,才會演變成今天的局面嗎?

每十年就少一個位數

根據熊本縣的資料,熊本縣在海瓜子產量的全盛時期,1977年年產可達 6萬5,732公噸。但是到了近十年,海瓜子產量在 2011年掉到只有 1,922公噸,2019年只有 339公噸,2020年竟只有 21公噸,都是直接少一個位數。

「真・熊本縣產」海瓜子的產量會少這麼多,和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有關。近年氣候變遷導致九州地區雨災頻傳,大雨帶來大量的淡水還有從上游衝下下來的污泥改變了海水水質,再加上大型公共建設也可能會破壞環境。海瓜子生活的環境遭到破壞,也就無怪乎海瓜子的產量會遽減了。

海瓜子產量遽降的原因不明

勝川俊雄表示,日本國產的海瓜子漁獲量從 1960年代到 1980年代都是每年 12–16萬公噸,但從 1990年代起海瓜子的產量就直線下滑,到了 2020年日本一整年的海瓜子產量只剩 4,305公噸,是全盛期的 3%,已經可以說日本產的海瓜子幾乎全滅,只要知道這個事實,就會知道現在市面上賣的廉價海瓜子絕對是進口的。勝川俊雄也提到,現在並不清楚海瓜子從日本沿海消失的原因,過度濫捕、盜採或水質的惡化、天敵的捕食都有可能是造成海瓜子消失的原因。


問題出在產地認證嗎?

在事件爆發之後,目前普遍認為海瓜子產地造假問題和食品標示規定有關,或至少食品標示規定替海瓜子的產地造假問題開了側門。

根據日本現行的《食品表示法》,所有的食品標示必須包含:名稱、過敏原、保存方法、消費期限、原材料、食品添加物、營養標示及熱量、原產地。如果是混合多種原物料的加工食品,只需要標示到(日本)國產即可,可標示到更小範圍,但也並未強制。若為生鮮食品(例:農產品、肉類、水產等),則依日本《食品表示基準》須標示到都道府縣或廣為周知的地名。

養殖貝類適用「長時間法則」

如果生鮮食品、食材在生長過程中待超過 2個以上的地點,則以待最久的地點為主,這個規定被業界稱為「長時間法則(長いところルール)」。農作物基本上就是最後收成的地點為產地,所以這個「長時間法則」是以動物為主,然而,並不是所有水產都適用「長時間法則」:只有部分養殖貝類或養殖水產,才適用「長時間法則」,如果是生長過程有跨國移動的養殖水產,以待最久的地方為產地;如果生長期間都是在日本養殖的水產,則以重量增加最多的地點(往下標到都道府縣)為產地。

也就是說,如果是原產於中國的海瓜子,在還沒長大前就被運來熊本縣,只要在熊本縣待的時間夠長,或是在熊本縣增加的重量夠多,就不算違反規定。然而,是要怎麼判斷海瓜子在熊本縣和待在中國的時間長度及成長幅度呢?

到底是不是直接偽造產地?

根據目前拍攝到的海瓜子偽造集團舉報影片,影片中是將中國產的海瓜子大量撒在熊本縣的海岸「養殖」,之後再將海瓜子從熊本岸邊撈起,就可以算是「熊本縣產」。這種做法如果沒有靠DNA鑑定,根本無法區別究竟是原產於熊本縣海岸的天然海瓜子,還是後來從中國引進、撒在岸邊「養殖」的海瓜子。就算是靠DNA鑑定,如果長期採用這種方式,沒有將中國產的海瓜子養殖場和廣島天然的海瓜子分開來飼養,幾代下來還有可能根本無法從DNA鑑定辨識出來。

實際上,如果偽造集團想要賺大錢,根本不會想要花這個力氣,先把中國產的海瓜子撒在熊本縣的海岸,再把海瓜子撈起。一方面是多這個步驟很浪費時間、人力和金錢,再來是同一個地點如果撒太多海瓜子,密度太高,還有可能會造成海瓜子死亡,得不償失。可以想見一定會有直接修改標籤,將中國產的海瓜子直接掛上熊本縣產的偽造集團。目前熊本縣官方見解也是如此,直接偽造產地的海瓜子,總量應該比鑽漏洞先把中國產的海瓜子在熊本縣養一段時間再撈起來的多。

根本沒有長期飼養進口海瓜子

更根本的問題是,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在熊本縣長期飼養的外國海瓜子」。

根據熊本縣水產振興課的說法,從外國進口的海瓜子多半是已經長到 3公分左右的「成貝」,這種大小的海瓜子大概已經 2–3歲,有些地區的海瓜子長得比較快的話,大概也有 1–2歲,這些海瓜子進口到日本之後根本不可能培育比這正常的時間,基本上連跨越一季(3個月)都沒有,大概等個 1–2星期就會出貨。也就是說,這些外國海瓜子待在熊本縣的時間,比較是在調整生鮮海瓜子出貨量的暫時存放,避免一口氣大量出售海瓜子導致價格崩跌。所以熊本縣根本就沒有、也不會做外國海瓜子畜養量的統計。

業者坦承會直接改產地

實際上,不少水產相關業者接受《熊本日日新聞》採訪時皆坦承,過去參與偽造產地的作法,幾乎都是從海外進口之後,直接整袋整袋改產地,整個過程根本不需要經過熊本縣。這種作法稱之為「原袋売り」。


做好把關、讓產銷履歷更透明

現在熊本縣表示要查明「產地偽造」的真相,並呼籲日本中央的農林水產省及消費者廳修改相關法規,讓海瓜子不再適用「長時間法則」,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相關業者表示,產地偽造的問題早就有了,熊本縣府難辭其咎,行政單位沒有注意到當地生產的海瓜子總量和市售量差這麼多,長期默許業者鑽漏洞的行為難道不用負責嗎?

產地偽造問題不會只限於「熊本縣產的」海瓜子,其他的海瓜子產地也必須要留意整個產業鍊是否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此外,和海瓜子一樣適用「長時間法則」的其他貝類,也可能會有類似狀況發生。此外,過去也曾傳出鰻魚、鮪魚的產地有問題。像鰻魚多半是加工之後才販售,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更難確認產地,國外進口的冷凍鮪魚,則疑似有中盤商將中國的冷凍鮪魚改成標示台灣,因為這樣比較好賣⋯⋯

為了要讓消費者心安,政府必須要做好把關,熊本縣府如果沒有辦法在 2個月內查明真相,徹底洗刷過去沒有仔細清查,甚至有放任業者為所欲為的嫌疑,就沒有辦法取回消費者對「熊本縣產」的信任。同時,危機也正是轉機,真・熊本縣產的海瓜子產業如果可以藉由這個機會讓產銷履歷更透明,可以讓消費者在買的時候,或是吃的時候都可以隨時確認源頭是不是「真・熊本縣產」,也有助於讓日本國產海瓜子的品質保證再升一級,唯有這樣才有機會取回消費者的信任。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