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花赤兒 hanaaka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寫作人的兩大分類,你是屬於那一種呢?

花赤兒 hanaakai
·
·
寫作人也有分類嗎? 小士在這裡想說的並非作品的分類,也不是職業上,或是什麼流派上的區別,寫作從來都是自由的,喜歡怎樣寫、何時、何地、如何寫,當腦袋的創意綻放時,誰都管不著,像山洪般一瀉千里,或如晨曦露水般點滴在心頭,手中筆自然會揮動起來,要控制也找不到該如何制止思潮的方法。

既然創作是無限的廣闊遠大,理應不會有什麼類別之分吧。從學術研究上或許有專門的路徑使後學有所遵從,成為了一些所謂的文章風格,而小士所說是的與文學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一般的寫作而言。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寫作及閱讀,小士漸漸發現從文章中的脈絡,只要細心嚼文,不難讀出筆者的寫作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以文成文",或是"以象成文"之分。

"以文成文"的意思,是作者自身飽覽群書,長年縱橫字海,詩詞歌賦皆可順手沾來,名人語錄長掛在心頭的兵器庫之中,每有需要時左一句名言,右一句佐證,上能搬出歷史例句,下能創意無限,揮灑自如,他們運用的技巧以豐富的文字底蘊作盤石,根基紮實功力深厚,字字精準以令讀者很快便明白及領悟文中所言。

"以文成文"的作者,天生就是寫作的料子,文字長伴左右,在他們內心的天空中,數萬堆詞彙隨時侯命,基本上想到的馬上可以調配成文,所記所學完全烙印在腦中的字庫裡,沒人能左右他們的如臂使指,吐出來的東西活色生香,除了四平八穩的結構外,錯別字也是特別難以挑剔,基本上對外行人來說是不會發現有什麼瑕疵的。

"以文成文"的文章一般比較流暢,每句一小徑,每段一大道,好讓讀者們有所依循,隨著有順不紊的字流,文章的氣牆漸漸形成,令讀者一開始閱讀後便不能自拔,陷進了筆者的字海裡浮沉,任他的文章宰割。

他們的文字會牽動著讀者的每一吋神經,或引發出讀者的既知認識,默默在心中思考、比併、討論,甚或批評,當我們看書時不一定會完全接受筆者的觀點,卻會思考筆者的出發點是什麼,在一接一收的過程中以文字來較勁,從而令讀者有所得著,可說是功德無量。


小士絕對稱不上是以文成文的類別,因為自己知自己事,而小士是屬於另一種類,"以象成文"的筆者。

簡單來說,就是腦海中先有形象及畫面、然後勾勒出構圖,讓想要的東西浮出來後,才轉化為文字表達出來,這裡會多了一個格式轉換的過程,就如要把Mac檔轉換成PC檔般,必須經過既定的程式才能運作起來。

概括來說,這一類文章的始端不會出現名人例句或引言理論等等的模式,若果小士以這種方式以"硬"來比喻,那麼"以象成文"的寫作模式便是"軟"的。從自身腦海中的影象經過分解後以文字來從組,中間的結構早已被分拆後再重組,故其堅實的程度,一定比不上"以文成文"的直截了當。

"以象成文"的文章或作品沒有既定的規範,像花間蝴蝶的跳躍舞動,難以捕捉,甚或鬼神莫測,讀者相對來說也要準備好腦洞的開啟,跟隨筆者左衝右突,拋開既定的框框才好走進他們的世界之中。

小士感覺到,很多時候花在圖畫上的構思,會比下筆更花時間,因為我們的文字庫不太到位,並非詞窮的意思,而是組織的方法不一樣,有些時候縱有千言萬語,想了又想,滿腦子都是想寫出來的畫面,組織時首先要經過排版,必須慎思以免出現亂序及交錯,影響了寫出來所期望的結果。所以寫作的流程會慢了半拍,當中就是多了一個轉化的過程。

"以文成文"的文章如有一種強大的召喚力,令你信服於作者的文筆之下,相反,"以象成文"則具有滲透心靈的神效,但兩者最終的目都是一樣,希望傳播出作者的心思。舉例,小士在閱讀一些詩人的作品時,如大師級的李白,小士會把前人看成"以象成文"的先驅,我們所言的意景,在大師的詩中完全表露無遺,能感受千年前詩人所處身的境地,如時光倒流置身其中,奇幻似詩便是如此。在那一刻,詩人親歷其境而有感而發,就在環境牽引下吟起詩來,把出現在眼簾前的影像再轉化成文字,讓那一刻的美境傳頌千古。

當然,以上的感言純粹以個人的閱後感來註解,非要為李詩作任何評論,只是想舉出以畫面來成文的文字,最能反應出一種當時人的情感,富身同感受的感染力。而"以文成文"的作品,則著重多一點在觀點上的批判或描寫對事情的角度,如辛棄疾的詩詞中,每每反映出詩人當時對朝局的不滿,官場的不如意,從作品中能看到中國文字藝術的典範,小士在識別上會和李白區分為不同類型的作者。

從古至今,寫作百花齊放,豈能一文盡述,在云云作品中也不難發現有些作者能混合以上兩種模式,在不同的情況運用出來,或演變出其他的獨門方法,也很藉得我們學習。作為後學的小士,一邊在創作小說時,漸漸摸索出一點前人的寫作軌跡,也不知是對是錯,但不管是那一種創作的方法,相信除了對文字有濃厚的興趣之外,豐富的想像力也是創作上的必要條件吧。

花赤兒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