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恐懼鬥室——讀《Culture of Fear Revisited: Risk-taking and the Morality of Low Expectation》
書名︰Culture of Fear Revisited: Risk-taking and the Morality of Low Expectation
作者︰Frank Furedi
出版︰Continuum (London; New York)
版次︰2006年
ISBN︰9780826493958
對社會學有些認識的朋友,對於「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和「流動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應該不陌生。在大時代翻讀此書,此時此刻,誰又能輕易掙來免於恐懼的自由?
作者依循線性推演方式,由現代化及工業革命之後的現代社會開始說起。面對科技急速發展遠超人類可掌握及預期的範圍,加上社會趨向原子化(Atomization),一方面令個體逐步擺脫傳統社會重視血緣紐帶及家世背景的束縛,但另一方面當下社會視資本為重要估量價值,個體朝向更飄泊無定的命運。當失去族群及大隊靠攏後,朝向一個生活方式以至對錯準繩再無劃一標準,標榜價值多元的後現代社會出發,活在社會中的個體頓失所依及安全感,暴露在前途未卜螫伏風險的十字路口中。
書中將恐懼界定為對安全及健康的恐懼,兩者幾乎是人類本能需要。資本主義社會往往有趣的地方在於,任何對未知數的恐懼都可以在資本計算不斷被挪用及放大。是故甚麼風險都有專家引經據典,飲食的風險交給營養師,用藥的風險交給藥劑師,就連家居及辦公室保安都有林林總總的顧問備候垂詢。專家權威在這個文本下成為個體仰賴的支柱,依靠操弄風險為生的人自然不必期望會杜除風險,社會亦樂見以這種方式包裝風險,過程中徒然再生產、消費及反證恐懼本身的真確性。
歇斯底里又驚又嚇的恐懼,敲問到底其實是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失落,任何人或外在環境都成為我們的風險及危機來源。「人嚇人無藥醫」,更多言之鑿鑿的恐懼亦可能只是庸人自擾、作繭自縛,但面對危機四伏的周遭,誰都不能輕言揚棄半點風險,故若「唔怕一萬至怕萬一」,吊詭地我們既從族群中解放乍似得享自由,但遊走於各路專家意見後,我們的作風及價值觀其實比以往更保守——且看流行書列中多少是褒揚勇敢面對挫折與失敗的自傳,但關於冒險、挑戰、破格以至越界的卻寥寥無幾。冒險,已經是 comfort zone 以外不可逾越的雷池。
然而這種恐懼文化確實不易飄散,甚至深刻我們的政治生活。政治生態圈中越來越多具專業背景、針對專門議題的壓力團體,客觀效果正逐步瓦解傳統政黨的公信力及政治角色,這些壓力團體亦正面臨嚴峻的民主危機。由於這些團體未經選舉等形式獲公眾正式授意,充其量這些團體僅能代表成員間的共識,並不應普遍化(Generalize)視作代表整個界別或群體,但其話語權及公信力偏偏在傳媒的鎂光燈與政府急於拉攏下,盤踞論述陣地一方儼如代表,不正當地將論述再生產及證成。循此路進,壓力團體或助長對政黨的不信任及僭越民意授權程序,長遠對民主發展確實帶來隱憂。
人浮於事的芸芸眾生,眾聲喧嘩下驟覺不知所向,真正恐懼的自是恐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