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Years Challenge有助人際關係?從社群櫥窗觀賞自己,自我的揭露與展演
社群媒體挑戰眾多,也吸引人們投入。#10YearsChallenge由外國吹到台灣,由名人吹向大眾。本文以十年挑戰作為案例,探究社群挑戰背後運作的概念是什麼?為何挑戰總可以被人關注?
可以發現,在這樣的挑戰中,「時間」是一個共通點,同樣的十年,有人經歷滄桑、有人變化迥異。一張圖背後代表的符號與解釋空間非常大,成為了社交圈中維繫親密關係的資本。也就是說,參與十年挑戰的人,更能在自己的交友圈中,展現更多的親密關係。
社群媒體上的自我揭露
要知道,在公開的社群媒體上放10年前的照片,多數人是感到有些害羞的,但害羞的事情怎麼一窩蜂的人跟進呢?
自我揭露(self-disclosing)最早用在社工在會談時,針對從案主方聽到的遭遇、經驗,也給予相同類似經驗的感受與回應。例如案主遇到親子問題,社工如有養育經驗,便可以「親身經驗」來提供案主一種解決問題的參考,產生示範的作用。此時也許會讓案主較能敞開心房面對與闡述自己遇到的問題。
在社群媒體上,因虛擬與現實的隔閡,使用者往往會策略性、選擇性的在動態中揭露資訊。這種策略性的揭露,可以有意圖的形塑個人在社群上的形象。在社群媒體揭露自己的心情與感受,甚至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去,對於自己的人際關係,或是生理健康卻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自我揭露對於自己的社交網絡,會提升相對的信任感以及團體認同感。Balani (2015)研究發現,在社群媒體上的自我揭露,對於揭露者的心理健康,有正向的影響,雖然沒辦法保證自我揭露後得到的正向回應(如鼓勵、讚賞)比較多,但研究數據顯示確實能夠吸引他人關注,並形塑討論。
自我揭露後有助親密關係
因為社群媒體與現實的落差,使用者在虛擬場域上的自我揭露變得有其目的性。雖然負面訊息的自我揭露可能存在一定風險,但這樣揭露目的多半期待與他人建立起人際關係,以及獲得他人支持。
也因此,自我揭露可能會形塑弱連結(weak-tie)人際網路上的親密感,而對於本來就擁有親密關係的雙方或團體,又是更加一層龔固與加強彼此之間的強連結(strong-ties)。學者DeVito(2007)即指出,人們常以自我揭露的方式作為瞭解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加強彼此之間的兩種互動承諾,一種是「私人訊息的分享」,二為強化「彼此之間的連結(bonding)」。
以十年挑戰為例,揭露十年前的照片可以觸及兩種人際關係網絡,第一為十年前的人際關係網(例如高中同學),以及目前的人際關係網(例如職場同事)。當十年前的高中同學看到自己十年前的樣子,則會再度強化過去的人際關係網,勾起彼此之間的回憶,促進當年共通點的討論。
而當目前的朋友看到自己十年前的樣子,可能是尷尬的自己、生澀的自己或是令人害羞的自己,這樣的自我揭露,可以作為目前人際網絡所分享的「私人訊息」代表,讓人更瞭解自己現實生活的私領域。自我揭露不但可以加強過去的人際網絡連結,也可以增進目前朋友間的親密關係。揭示自己的過去,能夠增加與他人之間的親密感,這也是為何十年挑戰開始後,政治人物也加入挑戰行列。
凝視自我媒體櫥窗,社群展演的心理歷程
社群媒體中的挑戰,其實就是種表演,社群媒體的普及,讓使用者與媒體的互動從被動轉換為主動,從接收資訊轉換為創造內容,從「看」轉換為「被看」。社群媒體就像生活場域的衍生,而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就像一個個櫥窗一樣,供人觀賞也顧影自憐。
十年挑戰的出現,參與者也從參與的過程中,展現自我外在美學的主導權。參與者在參與十年挑戰時會有一定的過程,來激發出自己參與的動機,大致上有四個階段:
- 媒介影像的增加:當人們在自己的動態牆上看到越來越多人參與這項挑戰,則會引起對挑戰的注意力,反身思考自己相同的經歷,作為可以拿出來的素材。
- 媒介互動挑動情緒:看到他人參與後,在貼文下留言互動,更加激起了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為了緩解自己想要表演的慾望,成為了挑戰中的參與者。
- 表演:參與者透過展現自己十年前後的差異,無論差異大、仍保青春,或是其他目的,皆因為做出了表演,吸引了人際網絡上的認同。甚至因為做出了表演,傳達了某種意圖,而獲得了同一族群的共鳴。
- 看與被看的循環:這時挑戰的參與者,一方面看著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一方面也接收他人對自己的觀看。凝視著自己,也同時在媒體上展演。為挑戰風潮共創了一筆有關自己的內容,回到了「媒介影像增加」的階段,同時透過他人與自己的互動,也挑動尚未參加、旁觀者的參與情緒與動機。
十年挑戰比起其他社群挑戰易達性更高,只要找到自己十年前的照片,與目前自己的生活照放在一起,就是參與了整個活動。也因此降低了參加的門檻。一但看到朋友上傳,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就會有很高的機會也跟著一起參加。
自我展演獲取更多社會資本
社群媒體讓人們能夠更廣泛的發展人際關係中的弱連結,比如我們與點頭之交互動的頻率總是在社群媒體上較多,線下互動的人際關係仍是以強連結為主,如摯友或家人。
然而,社群媒體的使用,卻可以增加自己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是資本的一種形式,具有目的性、工具性或情感的交往關係,透過社會網絡來動員資源或能力的總和。
學者Ellison等人(2007)研究發現,使用Facebook的頻率與個人感知社會資本議題有正向關係。換句話說,越常使用Facebook,越能意識到社群媒體對於個人的人際關係影響,也越會在意其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的互動,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動態上的內容,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社會資本。
而在社群上的展演,會是提升社會資本的手段之一。透過展演來呈現個人風格的美學、形象與意圖,獲得同一族群,或是特定族群的認同感。在十年挑戰中的參與者。
放上自己照片時,已經想像了自己在他人面前展演的情況、他人可能的回應。而所欲表現出來的風格,既是自己想要形塑的風格,也是表達自己想要他人觀看自己的方式。
舉例來說,參與十年挑戰,我可以表達「這十年來,我都維持良好的身材與臉蛋」、「這十年來,我都成為兩個時代的流行標竿」、「這十年來,我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工作使我老了不只十年」、「這十年來,我開始想念起十年前的自己」。無論是美貌、潮流、幽默自嘲還是回憶,皆以參與挑戰活動來展演自己,動員與維繫所欲連結的社會資本。
社群媒體的挑戰活動總是吸引多數使用者的關注,原因在於碎片化、展演性高且富有可再製性的特質,讓每一位使用者不但是該挑戰的觀賞者,同時也是該挑戰內容的生產者。
盤點過去5大社群挑戰可以發現,社群媒體挑戰最大的動能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最多人關注,並且關注的人可以很輕易的參與活動。挑戰可能是有人刻意所為,也有可能無意之間產生,這也代表社群媒體雖然話題的迭代性快速,一但抓準不同趨勢的特性,設定簡單的遊戲規則,再加上一定KOL參與,挑戰即刻開始。
參考資料:
1. Balani, S., & De Choudhury, M. (2015, April). Detecting and characterizing mental health related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Annual ACM Conference Extended Abstracts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pp. 1373–1378). ACM.
2. Derlega, V. J., & Grzelak, J. (1979). Appropriateness of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3, 102–115.
3. DeVito, J. A., & DeVito, J. (2007).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Boston, MA: Pearson/Allyn and Bacon.
4.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114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