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Walk in Progress #0》

eziraros
·
(edited)
·
IPFS
·
紀錄「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 風景對話」參展作品發想與製作過程

2023 年底參加的聯展「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 風景對話」順利開幕,展覽還沒結束不過應該可以放心地紀錄這個作品了。

我的作品《Walk in Progress #0》與郭雪湖的《南街殷賑》

選擇主題

展覽主軸是和郭雪湖的作品對話,受邀藝術家可以挑一或多件作品當主題。因為我上一件作品剛好就是《台灣建築記憶》,所以在查閱他的作品時,看到描繪當代街景的《南街殷賑》馬上就決定是它了。

我很興奮想著「如果郭雪湖是現代生成藝術家,不知道他會怎麼做南街殷賑?」

雖然決定得很快,但其實答應後好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怎麼下手,眼看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也有考慮過要不要用比較熟悉的方式來畫(比如像以前畫章魚、珊瑚等較單純的圖層堆疊),或者是挑其他比較好轉化的作品。

郭雪湖《南街殷賑》,1930

製作前期

後來我想出適合製作這件作品的方法了,既不是單純的圖層堆疊,也不是像《海龜視角》運行在一個真正的 3D 空間中,而是在 JavaScript 裡把 3D 座標轉成 2D,再用 2D 的點直接繪製被投影後的多邊形。計算透視的方法也很簡單,我想像真實在畫素描時常用到的單點透視,從此延伸出計算座標的公式。

初期版本是直接在 p5 中繪製

找到方法之後就快速畫出大概的雛形和隨意配色,不過到這個階段都還沒有生成過程。我一直都把生成過程當成我的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就開始想這件作品應該要怎麼生成。(這是我目前的製作經驗裡,唯一一次沒有先想好生成過程就開始製作的)

時間性(短期)

在了解郭雪湖時,第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使用的媒材,當時還稱為東洋畫的「膠彩」,很費工。畫好線稿之後不是直接上色,而是需要先用水墨之類的再畫一個色稿(可能是透過這步來選定顏色),最後再用膠彩在紙或絹布上完稿,而且膠彩的顏料要自己磨粉、煮膠混合後才能使用;長期用這種媒材創作的精神力令我敬佩,所以我想我應該要把繪製膠彩的「時間性」融入這次的生成過程中,才有了從線稿 → 色稿 → 完稿依序生成的想法。

三個階段

要從 p5 把原本的繪製結果變成這三個階段的生成過程,不轉換成 WebGL 的話效能完全不行,所以我後來 p5 只用來計算多邊形的位置和顏色來丟給 regl,顏色後製交給 shader 就可以做出很多變化了。

這個階段遇到最大的難題是文字的顯示,因為 p5 可以直接用 text 渲染文字,可是要丟進 WebGL 需要先將文字的路徑讀出,取得路徑上的節點,最後做三角剖分(把一個多邊形切成數個小三角形)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計算錯誤的效果意外地帥

時間性(長期)

作品進行到這個階段,其實已經完成原本的目標了,不過錯誤的計算結果給了我製作崩壞版本的靈感,所以我又重新思考了時間性這件事。

「一件作品到底什麼時候算是完成」一直是創作者的主觀課題,但有些東西會經年變化,比如剛買的新皮件,可能要用個幾年才會有一天忽然發現它的狀態「完成」了;顏料則是會經年劣化,放越久越褪色甚至剝落。我有沒有可能做出把這種更長的時間感帶入的作品?於是我再看了南街殷賑,驚覺當時他所記錄的招牌如今一個也不在了。

然後我開始思考藝術品的壽命。一般作品有定期修復的話應該可以維持個上百年吧?NFT(網頁形式)則是上了鏈後就據說永遠存在那裡(暫不討論是否存在 IPFS);可是縱使 NFT 不死,瀏覽器會凋零。百年後區塊鏈技術是否還存在我不知道,不過還有瀏覽器能開我的作品嗎?如果未來的人夠有人情味,也許會有人在他們虛擬的意識中放一台 2023 年的古董 mac 用來開當代的 NFT 做研究嗎?

第四個階段「崩壞」有了存在的理由。我想以此類比傳統媒材的變質,但視覺表現不是褪色而是位置的游移,原因是數位作品(比如 20 年前的網頁)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跑版。畫面傳達出來的意涵則是招牌隨著時間被解離,呼應南街殷賑的招牌都不在了這件事。

第四階段

命名

上述關於時間性的探究,也是作品名稱的由來。生成藝術的圈子很習慣在推特上分享 WIP(Work in Progress),就是作品發展到一半的截圖。如果把都市發展(文明)當成一種作品來看,那南街殷賑跟我的作品可以當作是兩個相隔近百年的 WIPs。所以我把名字取為《Walk in Progress》,這個作品有繼續發展的計畫,所以補上編號 #0。

NFT

最後我把時間性也帶到了 NFT 版本,在本作品發布後的前一週,畫面生成到線稿就會結束,超過一週後就會生成到色稿階段,直到超過一個月後才會產生完稿。接著 93 年後(南街殷賑距今的時間),崩壞才會發生。這是對 NFT 的永存性提出質疑,同時也是希望日後還有人在跟我們的作品對話。(雖然八成是只跟郭對話,我的作品如果過五年還有人記得,我就很開心了)

p.s. NFT 版本很吃 CPU 和 GPU 效能,剛打開時會卡一下,手機可能要再等五年吧。


後來我想到藝術品的壽命其實跟變質、毀損或遺失無關,沒有人討論或不被記得的作品就等於是死掉了。偶爾也會有多年後復活的時候。

延伸作品:《WIP 3D》

展覽開幕前兩天剛好是我的生日,太太提早送了一個很厲害的生日禮物給我,當時是我正忙的時候,原本想在展覽開幕前趕好,但因為底片慢了幾天。好在最後有做成功,效果非常棒而且很適合這個作品。想到這個企劃的太太真是天才。

這禮物叫做 View-Master,應該可以說是最古早的 VR 裝置吧。它中間要插一個輪盤,一個輪盤可以放 7 組幻燈片(左右眼共 14 張),實際在看時會有 3D 的效果。市面上看到的輪盤內容大概就是早期的卡通或是地方景色的照片。

View-Master 是 1939 年開始製作裸眼 3D 的 VR 大大大前輩
我自製的 WIP#0 的版本,純手工

幻燈片使用的是彩色正片,一開始還妄想印在透明片上就可以了,結果放進去看只看得到很粗的網點。跑了好幾間老相館都說台灣已經沒有相館在洗了,最後是找到洗電影底片的工作室才搞定。在此感謝工作室「Whatevergraphy電影底片工作室」幫我翻拍和洗底片。

Whatevergraphy電影底片工作室寄來的底片

如果想體驗這個作品,可以參加本月 15 號我們即將舉辦的『「繫」:Volume DAO - fxhash 藝術沙龍與社群日』或者是 23 號,我們會在尊彩藝廊跟郭雪湖的兒子郭松年對談,我也會帶著它去現場。

後記

繪畫過程中有一度讓我非常煩躁,因為那混亂的街景真的非常像台灣街景(顏色和我剛初期階段差很多,因為台灣招牌大部分是紅白藍這幾個顏色),就想到最近又有人開始討論台灣街景為什麼會醜。我也覺得醜,不過台灣那種雜亂無章的生命力對我來說卻是很棒的生成藝術題材和養分。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藝廊的展覽,也是第一次把生成藝術作品印到 60 x 100cm 這麼大的平面上,我覺得寫生成藝術的人應該都試著印這麼大一次,對日後做作品會很有啟發。

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各種技術困難時都想逃避或偷懶,暫時去做別的事情,然後很神奇的就會收到郭雪湖傳來的訊息。比如說難得抽出時間跟朋友約去吃飯,完全閃避不及地看到

稻舍食館 Rice & Shine 誠品信義店

又或者是太太在圖書館借來的西川滿的書,想要找他其他的書上了 amazon.jp,結果又出現了

這個封面甚至還是今年 10/10 才開始有的

即使過了這麼久仍不被遺忘,真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作品。我很榮幸有跟這樣的藝術家展在同一面牆的經驗,在此也對促成這檔展覽的 akaSwap 和尊彩藝術中心及其相關人士表達感謝。

展覽到一月中才結束,如果想看繪畫過程或是大圖的細節,歡迎去現場看看。現場還有很多其他藝術家的精彩作品。

郭雪湖與數位生成藝術家—跨越百年 風景對話

Kuo Hsueh-Hu and Generative Artists: Landscape Across Centuries

郭雪湖 KUO Hsueh Hu

王新仁 Aluan Wang

林經堯 Lin,Jinyao

黃 新 Newyellow

陳依純 Chen I-chun

陳 普 Chen Pu

劉乃廷 Liu Naiting

展期:2023.12.09(六)-2024.01.14(日)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Liang Gallery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