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芸安
蕭芸安

台灣音樂創作人、聲音藝術家、旅行者、心理學實踐者。 芸安對亞洲傳統文化及東方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計畫性地旅行亞洲多地,將聲音採集作為文化觀察的媒介,並結合音樂,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展演作品。 2020年起,開始深化自身表演方法論,開展《循聲旅者》系列展演及工作坊活動。

《聲旅漂流:印度尼西亞》咖啡香裡的荷蘭味

萬隆 Bandung

印尼曾是亞洲第一大咖啡產國,在1999年被越南取代之後,仍然保住了亞洲第二的位置。

印尼咖啡豆主要種植的區域位在三座擁有火山地形的大島上:爪哇 Java、蘇門答臘 Sumatera 以及蘇拉威西 Sulawesi。原是以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帶來的阿拉比卡種(Arabica)為主,而後由於1880年間,印尼爪哇島爆發嚴重的葉繡病,阿拉比卡幾乎枯死,荷蘭人於是改種抗病性強的羅布斯塔種(Robusta)。自此以後,羅布斯塔仍是印尼咖啡豆種植的主力,約占印尼咖啡產量的百分之九十。


Aroma 咖啡是在西爪哇萬隆這座城市的老咖啡館,稱呼它為咖啡館,可能有點不夠貼切。因為他們只賣研磨好的咖啡粉,每天早上一開店,店門外就有一大群客人大排長龍,等著買現磨好的咖啡粉。


萬隆位於爪哇島西部,離雅加達大概兩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由火山連結八座群山環繞的萬隆盆地,平均氣溫約是攝氏24至25度左右,氣候涼爽,風景宜人,街道清爽,更有無數荷蘭時期留下的建築與商店。

萬隆街道一景,荷蘭殖民時期建築


而 Aroma 咖啡便是其中之一,這家從荷蘭時期就存在的咖啡工廠,店主為華人,專門製作咖啡販售給當時殖民時期的荷蘭人,印尼當地人受到荷蘭的影響,Kopi (印尼語,咖啡之意)也逐漸成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直到今日,Aroma 仍然使用荷蘭時期的機器與烘焙手法,用人力、用手工、用古法、用火爐與桃木柴,將一顆顆新鮮的咖啡生豆烘焙成香氣四溢的黑咖啡豆。

華人第三代店主正使用著1936年的咖啡機器,一邊工作一邊為我介紹 Aroma工廠與萬隆的歷史

經由有著巽他族血統與華人血統的當地朋友 Linda 介紹,我才有幸進到工廠的內部,參觀他們工作的情景,更看到許多老舊卻很有歷史感的咖啡機器,作為家族事業,到現在已經是第三代的老闆,用不太流利的華語交雜腔調濃厚的英語,告訴我許多關於 Aroma 與萬隆的歷史。

工廠後院正在接受天然陽光洗禮的生咖啡豆,後院也存放了用來烘焙咖啡豆的桃木柴


巽他族 Suku Sunda 是印度尼西亞第二大民族,人口僅次於爪哇族 Suku Jawa,約有四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的區域為爪哇島西部,萬隆作為西爪哇省的首府,大部分的市民便為巽他族,而作為印尼第三大的城市,萬隆也是爪哇島上重要的文化與工業中心之一,巽他族的傳統文化:文學、舞蹈、音樂與戲劇也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裡繼續流傳著。

有著「東方的巴黎」稱號的萬隆,這樣的美譽並非只是因為其市景風貌散發著荷蘭的氣息。萬隆盆地,海拔約768米,一直以來都是印尼人的度假避暑勝地。萬隆,古稱勃良安 (Parahyangan 或 Priangan 或 Preanger),意即眾神居住的地方,傳說中這座山城便是神仙群聚之處,凡人居住其中,就像與仙同在,身處人間聖地。

「當神愉悅地笑了,巴巽丹這片土地便誕生。」--- M.A.W. Brouwer (註1)


爪哇島上的阿拉比卡豆加上羅布斯塔豆,以黃金比例混合,再貼心地為客人研磨成粉,就是 Aroma 咖啡工廠裡最招牌的商品。

萬隆的荷蘭味,彷彿飄散在一杯杯黑咖啡的香氣之中。


爪哇的巴黎,令人想念的地方。

亞非會議紀念館 Museum Konperensi Asia Afrika (註2)


*註1:巴巽丹 Pasundan,印尼獨立運動期間,荷屬東印度公司扶植成立的傀儡土邦國,為今西爪哇省一帶。出生於印尼萬隆的荷蘭籍心理學家 M.A.W. Brouwer 為紀念其對這片土地的愛,寫下這段文字。

*註2:亞非會議 Asian-African Conference,亦稱萬隆會議,1955年4月18日至24日於萬隆召開,會議精神為反對殖民主義,並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萬隆會議

維基百科 - Pasunda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