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假文青
理科假文青

人不用很努力,但要很認真生活; 透過閱讀沉澱心靈,藉由分享讓彼此成長。

閱讀 | 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

我們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但能證明什麼是錯的,只能不停試誤來趨近正確。成功無法複製(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但失敗卻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 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

《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這本書作者以一個在職場打拼過,從世俗所謂的成功中,丟失了健康,於是辭去工作重新以一個自由接案者再出發,去談工作這件事情對於自身的意義。

這是一本想探討工作的意義、工作與生活、工作與生涯、工作的方式,以及工作者如何面對工作這件事的書。和所謂的「工作術」不同,不著重在工作效率、人際溝通或職場祕技,卻有點唱反調的去質疑某些職場常識,例如:我們總認為工作效率愈高愈好,但在台灣的職場文化下,效率愈高反而會讓你愈沒時間做事?大家都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但實際上很可能「你有勇氣又有空去做」反而比「準備好了」更重要。

▍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藉由這本書的48個職場反思,探討不同的「工作觀點」與「心態的釐清」,讓工作本身變成一個有意義的事。希望在面對未來,我們都能脫離一成不變的成功法則,尋找真實的自己,思考每個人專屬的工作與生存之道。

這本書分三個單元:「找尋工作的意義」、「改寫成功與失敗」、「用創意思考職場」,以下整理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以及節錄一些重點佳句,期望在日後的職涯旅程中,能不斷地回顧跟檢討。

▍找尋工作的意義

即使你成為世界最有錢的人,也無法逃避一個問題:我的人生到底是用來幹嘛的?

就如同Tesla創辦人Elon Musk,雖然他已經是全球首富,但他的野心與興趣還包含了人類移民火星,所以創立了SpaceX與最近AI圈很流行的ChatGPT(OpenAI)。

所以如果金錢不是成功的定義,那什麼才是?想找到答案,就要先認清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的目的。誠實面對自己所看重的事物,面對「你如何定義自己」、「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些最根本的問題,才能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做些什麼。

書中有段是這麼說的,在找尋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成功的人生常常不是「先知道該做什麼,再展開行動」,而是剛好相反:把人生當成未知的實驗,付諸行動、偶爾質疑與修正,在反覆不斷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是塊什麼料,能把哪些事情做得最好

▍談工作的正向心態

💡 「創造自己的工作」的能力,要比「應徵一個現有工作」更為重要。

生活中最重要的工作動機,就是樂在其中、樂於結果、以及了解這結果對社會有什麼價值。」如果你很有錢會想做什麼?這是個假問題,無論有錢沒錢,想清楚人生要做什麼、而且真的去做,才是把日子過得更幸福的方法。

💡 商業思想家查爾斯 · 韓第(Charles Handy):「所謂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活動」。

即使每天躺在沙灘上發呆,三個月之後大概也膩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實是可以「盡全力做你做得最好的事」,發揮自己的能力、每天都進步一點點。思考自己的專長能對哪些人產生貢獻,可能是結合內在意義與外界貢獻,讓工作變快樂的方法之一。

💡 少說don’t mind,多用good try

真實社會裡,我們通常要面對各種利害衝突的選擇,不會有「這樣做全對、那樣做全錯」的選項,而是做了這個得罪那個;去做那個又得罪了這個,可是什麼都不做就無法改變現狀。這時候需要勇敢取捨的決斷力,以及願意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 所以說,多用「good try」鼓勵自己吧!當你決定去做,就設法克服困難,爭取好的結果,無論最後成功還是失敗,這段過程都會是重要的收穫。

💡 想找到最好的自己,第一課很可能是「發現自己的專長,並且不斷加強它」

人生可不是考試,用「樣樣追求完美」或「追求all pass」的態度,最後只會讓你顯得平庸。許多人畢業後最大的困擾是找不到方向、沒有目標,因為大家說英文重要,所以我也補了英文;因為大家說求職時社團經驗很重要,所以我也努力混社團,但是什麼都做了卻好像什麼也沒做,因為每個同學都做了差不多的選擇,每個人的長相愈來愈接近。 彼得 ‧ 杜拉克(Peter F.Drucker)有句名言:「從『毫無能力』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要耗費的精力,遠超過從『一流表現』進展到『卓越出眾』。

💡 工作三面向:求生存 → 自我實現 → 影響他人。

鄂蘭認為,人類在社會裡的活動可分為勞動(labor)、工作(work)與行動(action)。 如果你每天上班沒什麼成就感,只是賺錢求生存,那就只是一個勞動者。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自我實現,卻不對他人造成影響,那麼或許算是個工作者。如果你的努力不但能自我肯定,還可以透過人與人交纏的網絡去影響、啟發其他人,才真正算是一個行動者。

▍談職場管理

💡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是給有時間、有勇氣的人

假如你連今天的事都忙不過來,哪能抓住什麼新機會呢;我們永遠無法在事前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沒,卻可以用勇氣跨出嘗試的第一步。

💡 避免職場反激勵,消磨工作者的意志

原本只是提議者,卻變成執行者,還要負擔責任;工作效率最高的人,卻一直被叫去救火,直到無法負荷;有同事勇於挑戰新任務,因為缺乏經驗、能力不足失敗了,卻因此遭到懲罰。以下三種的「反激勵」每天都在消磨工作者的意志,身為主管要盡量避免。

  • 反激勵情境1:原本只是提議者,卻變成執行者
  • 反激勵情境2:原本只是支援一下,卻變成例行事項
  • 反激勵情境3:勇敢挑戰新任務失敗,卻因此受懲罰
💡 開會是為了找衝突,不是找共識

爭論才能刺激想像力,讓我們用不同角度去感受、了解事情。就算最後選了其中一邊,另一側的意見也能當成判斷錯誤的退路。決策常常是在模糊地帶中取捨,沒有100%對或錯,意見多、衝突大才是好事,當所有人都說出同一個意見時,最危險的情況即將發生。

▍ 後記

讀完本書後,對於作者提的一些職場反向思考獲益良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一直都認為: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現實的狀況卻是:機會是留給有時間又有勇氣的人。所以在管理上要盡量避免讓優秀的人才被工作塞滿,這樣一來其他人無法成長,再者優秀人才也失去了創新的機會。

💡 有勇氣去嘗試不同的路,失敗時還能笑得出來,就是讓自己更堅強的方法。

最後,如果你問我如何確保在職場上的每個決策都正確,我會用科學哲學家卡爾 ‧ 波普(Karl Popper)提出的「反證法」:我們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但能證明什麼是錯的,只能不停試誤來趨近正確。成功無法複製(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人是怎麼成功的),但失敗卻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閱讀筆記 #B049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