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you
yonyou

瞭解 Matters 玩法,請查看「新手指南」。歡迎加入官方 Telegram 群組,或關注 Matters 臉書,隨時掌握 Matters 最新資訊。想讓更多讀者看到你的大作,或者尋找好作品,可以加入 Matters 寫作者聯誼會。每週推送的 newsletter 將向你推薦一週社區精彩作品,敬請關注

全球教育报告---05: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

上一讲,我们知道了第三盏灯——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接下来两讲,我们要把两盏灯合在一起说,这是两个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核心问题,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这两盏灯,我会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部分来讲。这一讲,我们先说说基础教育的变化。

最近几年在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个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变化特别活跃。比如,我说几个有代表性的:美国有翻转课堂、STEM学习、基于项目的PBL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游戏化学习,芬兰有基于现象的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英国的工作室学习,新加坡的少教多学等等。

这些方式虽然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从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走向为形成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主动学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这是因为传统教学的进度和教材都是统一的,学生就是靠背知识点、追求标准答案考出高分,至于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没有太多时间去想。而一旦学生走上社会,要面对的真实问题往往是条件不太完备,答案也不唯一的,需要的是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多样化解决方案。

这样一来,重新定义学什么怎么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深度体验,就成了各国探索的焦点。

接下来,我就分别从学科内以任务为纽带的学习和跨学科以项目为纽带的学习这两方面来重点说说。

在2019年寒假过后,我用了两周的时间去跟踪了北京十一学校的高一生物课,他们正在以核心任务为纽带重构学什么和怎么学,我去的时候,学生正在学习细胞结构这个单元。

讲细胞,传统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细胞质、细胞核这些知识点,老师一般会先讲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再去做个实验,然后再随堂检测一下。

十一学校是怎么做的呢?老师首先确定学习细胞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度理解系统既分工合作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围绕这个目标,老师们设计了“细胞招聘”这个核心任务,就是说把一个细胞看作一个工作单位,学生代表细胞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去应聘工作岗位。

这是一个具体而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但它涉及的知识可一点都没少。你想呀,要应聘,第一步就要写求职简历吧,不管你要应聘细胞膜还是细胞质,想要被录用,都得完整学习和细胞相关的所有知识,甚至还要知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差别。

递交简历后,谁能参加面试,还得筛选吧,这是第二步。这时候,学生就会展开讨论,为什么选这个不要那个,都需要调用和系统有关的生物知识。

这还没完,通过筛选,还有第三步,正式面试。面对面试官,你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优势?凭这些优势你又能占据哪些生态位?

要准备这场面试,你还要去找各种资源,向老师、同伴求助,搜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理解系统的运行特点,这样你被录用的几率才会高。

两周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要调用已有知识储备,要学习新知识,还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内化成应聘的解决方案。到这,学生对于“系统”这个学习目标才算有了理解,并初步构建起了个人的知识体系,以后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对“细胞是个系统”的理解,还会迁移到他对城市、政府、生命等各种系统的理解上。

今天,以任务为纽带组织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探索已经在十一学校随处可见。语文课上,为了培养比较、提取、归类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完成史上最佳君臣配对这个任务来学习《史记》;技术课上,学生把自己做出来的新款滑板卖出去才算成功。

你会发现,每个学生在面对具体挑战时,给出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但都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自我评估,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学习进程离目标到底有多远。

和十一学校相比,以色列的中小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在环境受限的情况下,怎么设计学习任务。他们索性把限制当成了条件,特别提倡“把儿童陷入困境”,也就是说,每个科目的学习内容都是由真实的困境组织起来的。当然,这和以色列的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

比如给零基础的学生上编程课,老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出黑客入侵的位置,并解除威胁。注意,因为以色利周围经常发生冲突,所以这个困境里的黑客是真实存在的,学生需要边学习边迁移应用,直到通过合作阻止黑客破坏。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的反馈。他们不会去晒孩子的成功,相反一直在细致地统计学生失败了多少次,评估他们有没有在失败中反思,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失败也是需要体验的学习内容。难怪以色列能够凭借有限的条件成为世界创新国度。

除了以任务为纽带的学习,各国还在广泛开展以项目为纽带的跨学科学习,简称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化学习。

就在我准备这份年报的时候,今年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2019WISE教育奖”授予了美国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创始人Larry Rosenstock。理由就是他用19年的时间探索了“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标准化考试”的PBL项目化学习,为5000多名学生装上了学习的发动机。

2019年9月,部分六年级的学生加入了一个新项目——为刚建好的新校区设计一个游乐区。这同样是一个真实的项目,就是说一旦学生的设计通过,学校就会采纳并且照做。

设计游乐区可是个复杂项目,六年级的学生怎么完成呢?的确,怎么做预算、怎么绘制测量图、怎么按比例制作微缩模型、怎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怎么创作推广文案等等,都需要孩子们进行数学、语文、科学、多媒体技术等跨学科学习。

光学知识还不够,还要学会怎么和校区主管沟通,怎么调控项目进度,怎么做好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最后,小组的解决方案还要向新校区师生展示和路演,由使用者来确定游乐区的方案花落谁家。

你看,一个真实的项目就这样把跨学科、碎片化的知识系统组织到了一起。当然,要完成项目还需要统筹落地的综合能力,比如该坚持还是放弃,选择还是妥协,这都需要靠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去尝试、去调整。这样一来,项目又让学习变得更立体了。

经过这样长期培养,学生就会形成目标意识、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再遇到工程设计的任务,就能举一反三。

在HTH,这样的学习项目已经超过了200个,学习时长从两三周到一个学期,所有学生在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至少要完成不同主题的30个项目。

不只是HTH,这种用项目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拿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来说,他们有个特色项目——端午龙舟赛。这可不是简单比谁力气大,而是一个需要把体育、科学、艺术等学科整合起来,才能完成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龙舟,它需要学生自己建造。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浮力、压力和平衡,像工匠那样把龙舟造出来。而且龙舟造出来,想看起来与众不同,还得考虑造型、色彩和创意。最后要赢得比赛,还得像运动员那样合理安排体能训练强度,商量好分工和配合策略。

这么复杂的项目,却成了孩子们每年最期待的盛宴。你可以想象,用这种方式学习,孩子还会觉得枯燥没意思吗?

你可能担心,这种设计游乐园、办龙舟赛,孩子高兴是高兴了,但会不会应付不了升学和高考?

的确,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有流于形式的问题。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像十一学校那种学科内、以任务为纽带的学习,就既能着眼长远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能有效应对高考。

更何况,连中国的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从追求标准答案走向形成解决方案。在下方,我给你准备了一份未来新高考的语文样题,你可以看看。


高考语文样题

而且,不仅中国高考在变,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变。比如由100多所顶尖高中组成的MTC(Mastery Tran Consortium)联盟,就不再用传统分数和等级来评估学生,变成了对8项核心能力的过程评估。这些能力包括分析和创新思维、口头沟通与书面表达、领导力和团队精神、数字素养和定量研究能力、全球视野等等。

你看,学什么,怎么学,甚至怎么考都在朝着解决方案的方向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在给学生的主动学习装上发动机。


思考题

请你分享一个自己经历过的工作任务,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