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型幽灵
蜉蝣型幽灵

学习和写东西都很懒。但会努力激励自己,大概。

逆 写 粉 红 , 唱 唱 反 调

人们经常使用这种颜色来为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群体开拓新天地;而那些借粉色的名义夺走它人的自由与自主权利的家伙,最终也将受到粉色的背叛。这不只关于粉色,更关于颜色背后的批判动能,和未来情境中的挺身而出、唱唱反调。

你喜欢浅粉的迷人勾勒,喜欢大片深粉色的狂放张扬。也许你不喜欢粉色。也许你从中粉色狂暴的冲击力中感到一丝沉郁的气息。

情绪和感受的引起不仅关乎人类的官能。在私人的体验以外,粉色也在不同的情境中被分配以特定的意义,正如一位评论者所指出的:“很少有颜色如粉色一般具有政治色彩。”(Mauney,2022)

粉色见证偏见,彰显罪恶,直面迫害和死亡。于是,人类也用粉色重新书写和拯救自身的不幸历史

纳粹集中营的囚犯标记(1938-1942)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以粉红三角形标记“性罪犯”,这一罪名囊括了同性恋、双性恋的男性以及跨性别女性等性少数人群。而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标记出现在同性恋平权运动中。在1987年的一幅海报上,设计者用黑底白字书写标语“沉默=死亡”(SILENCE=DEATH),标语上方放置着一个向上的粉色三角形,以呼吁公众关注艾滋危机。

“沉默=死亡”海报(1987)

直到20世纪中期的西方,粉色还被认为是无性别或属于男性的颜色;但在今天,粉色在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女性色彩。这种性别化观念的形成,与二战后西方广告商对女士服饰的营销策略有关,目的是令战争动员后的妇女重新“女性化”。

在美国的黑人社区,身着粉色的记载也可以在30年代的画作中找到。一位非裔研究者指出,穿着鲜艳的颜色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选择,以彰显“黑人美的多样性”,“它也被用以表达……不受那些诋毁深肤色的规则所束缚的自由。”

爱德华·伯拉《纽约黑人区》(Harlem,1934)

粉红色也在青年反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碰撞乐队(Clash)的贝斯手保罗·西蒙农(Paul Simonon)声称,“粉色是唯一真正的摇滚色”;性手枪(Sex Pistols)和雷蒙斯(Ramones)等朋克乐队都以色调饱和的粉红着装为标志性特点,突出了粉色的反叛、污浊和恶劣品味

“摇滚反对里根”背心(1984)

随着20世纪后期的西风东渐,被认为具有少女气质和可爱意涵的粉色在日本流行起来。为了回应这种幼稚与色情、叛逆与精致气质的混合,设计师川久保玲(かわくぼ れい)试图利用粉色让颠覆更加彻底:她将黑色与粉色、机车手与芭蕾舞演员并置,并假想了18世纪朋克亚文化中一位身着粉色衣装的强势女性。

另类右翼总统特朗普2017年就职的第二天,粉色猫咪帽(pussyhat)在美国女性大游行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评论家指控粉色过于“可爱”而“不够严肃”,恐将造成人们对运动的轻视。对此,抗议者辩护称:使用粉色的举动,意味着要从其传统上刻板的、反女性的历史中重新夺回粉色——正如男同性恋者从纳粹德国的恐同历史中夺回这种色彩

女性大游行中的猫咪帽(2017)

在简中互联网,一位大学女生由于染粉色头发遭受中文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尽管她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公共舆论的支持,也曾奋力反击,却在近期传来噩耗。无辜逝去的生命,回想起来十分叫人难过。当我看到网络施暴者毫无顾忌地对她的现实生活施加威胁,我会想起此前参与某些事件的传播时的经历:萍水相逢的人突然以最狠厉的姿态声称要开掘你的“秘密”,寻找你处事不端的根据

而一切的起点,仅仅是你展现的某一部分色彩不合于那些绘制禁忌的规矩,不肯服从于那些压迫性的社会规范。而对这种规范的遵从,却被一部分人——那些从中得利的人和不幸未能挣脱的人——视为理所当然。

但粉色不是悲伤的颜色。粉色是不满足,是愤懑中的反抗,是冷漠攻击下的炽热感情,是强劲的生命力量带给世界的惊吓。新的情境正在赋予色彩以新的意义和可能性,正如粉色的历史向我们揭示的:人们经常使用这种颜色来为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群体开拓新天地;而那些借粉色的名义夺走它人的自由与自主权利的家伙,最终也将受到粉色的背叛。这不只关于粉色,更关于颜色背后的批判动能,和未来情境中的挺身而出、唱唱反调。

去染一头粉红的头发吧,可以约上朋友一起。

去发现生活中的粉色吧。

去借助涂色工具制造粉色。

去赋予不是粉色的东西粉色。

去把你的大胆实践抹粉。

去应付、收服、挽救那只粉红的怪兽。

去找到世界中心的粉色吧!


参考文献:
(注:部分语句和图片整理、翻译自原文,未作直接引注。)
Finkelstein, A. (2017, Dec 1). SILENCE = DEATH: How an Iconic Protest Poster Came into Being. Literary Hub.
Mauney, A. C. (2022, February 11). The Color Pink: A Cultural History. Art & Object.
Mullen, M. (2019, Jun 3). The Pink Triangle: From Nazi Label to Symbol of Gay Pride. History.
Steele, V. (2020, Nov 3). Pink: From Pretty to Punk & Beyond. Sotheby’s.
Pussyhat.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ssyhat

欢迎订阅 Matters与微信公众号「蜉蝣型幽灵」。本文是公众号首发文章《逆 写 粉 红 , 唱 唱 反 调》(2023-03-06)的补档,已就Matters语境略作调整。也许读到的人不多,不过如果觉得不错,还请鼓掌支持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